猪出血性败血症的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和防控
2018-02-14徐艳秋
徐艳秋
(黑龙江省海伦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黑龙江 海伦 152300)
1 临床症状
进入发病猪舍会听到猪发出明显的粗粝鼻塞音,采食量明显减少,部分栏内甚至没有猪上槽采食,有些病猪精神明显沉郁,体温升高,可达到大约41℃,停止采食,走动不稳。大多数病猪流出鼻液,有时甚至流出脓性鼻液,咽喉部明显红肿,用手触摸发热、质地坚硬,并伴有痛感。部分病猪可视黏膜发绀,呼吸极度困难或者具有喘鸣音,口鼻有泡沫样液体流出。临死前或者死亡猪的耳根、腹侧以及四肢内侧皮肤有红色斑块。病猪基本不会发生腹泻,但会发生明显的便秘,有4%以下的猪关节会发生肿痛,有时机体明显消瘦。
2 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猪,皮肤存在出血点,鼻腔、口腔内存在酱色泡沫,咽喉肿胀,触感坚硬,被毛较少的皮肤处(即耳根、颈下、胸部、腹部以及四肢内侧)存在不同大小的红紫色斑点。咽喉四周的结缔组织发生炎性浸润,有很多纤维素样、胶胨样渗出物;气管、气管黏膜存在出血点,里面存在很多红色泡沫;皮下组织严重出血,全身淋巴结发生充血、肿大、出血,全身黏膜都存在出血斑点;肺脏呈暗红色,明显充血、淤血、出血,并有肺炎病变,肺门淋巴结变得红肿,肺小叶间结缔组织出现浆液性浸润;心外膜和心包膜存在出血点,心脏明显扩张,里面含有大量血凝块,内膜发生出血;肝脏呈现脂肪变性,呈淡黄色,明显肿胀,切面明显外翻,胆囊发生肿大,囊壁变厚;脾脏呈暗红色,发生肿大,胃内空虚,胃黏膜出现轻度溃疡;肠浆膜存在条状出血,并发生黏液性炎症,肠内含有少量橘黄色内容物;盲肠黏膜明显出血,存在一些深至肌肉层的溃疡灶,直肠黏膜也存在条状出血,膀胱黏膜存在弥漫性出血。
3 实验室诊断
涂片镜检。无菌条件下取胸腔液以及发生病变的肝脏、肺脏、脾脏,通过涂片、碱性美蓝液染色、镜检,都能够看到两端浓染的小杆菌,菌体呈长椭圆形,据此可确诊为该病。如果只见肺脏病料内存在非常少的巴氏杆菌,而其他脏器病料内不存在病菌,加之肺脏没有明显病变,其可能是带菌猪,但无法诊断为该病。如果条件允许可进行细菌分离培养。
细菌分离培养。无菌条件下取肝脏、脾脏等病料在鲜血琼脂平板上接种,放在37℃温箱中进行24 h培养,可见平板上长出灰白色半透明小菌落,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没有溶血。挑取鲜血琼脂平板上的菌落进行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能够看到细小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然后在无菌条件下挑取以上疑似菌落接种于血清琼脂斜面进行纯培养,置于37℃温箱中进行24 h的培养观察,可见长出半透明状的灰白色菌落,富有光泽,接着挑取菌落分别进行革兰氏染色和美蓝染色,镜检分别可见紫红色的球杆菌和两极浓染的球杆菌。
4 防控措施
药物治疗。发现疑似病猪和病猪要立即进行隔离治疗,主要采取抗菌消炎、祛痰镇咳。病猪可按体重肌肉注射1~2 mg/kg庆大霉素,每天3次。也可取160万~800万IU青霉素、0.5~0.6 g链霉素、5~25 mg地塞米松,添加10~50 mL注射用水,混合均匀后给病猪肌肉注射。同时速效咳喘停(主要成分为黄芪、苦杏仁、双花、栀子、浙贝母、石膏),根据病猪具体大小肌肉注射10~50 mL不等,每天3次。病猪恢复阶段可肌肉注射10~50 mL长效磺胺药,间隔1天1次。也可取1 g磺胺嘧啶、0.4 g麻黄素碱、2 g大黄末、0.6 g复方甘草合剂,混合均匀为1包,体重10~25 kg的病猪适宜服用1~2包,25~50 kg的病猪服用2~4包,体重超过50 kg的病猪服用4~6包,每4~6 h用药1次。
定期免疫接种。预防该病的主要措施是给猪群定期免疫接种疫苗,可在每年春秋季节定期免疫接种2次猪出血性败血症口服弱毒菌苗或者猪出血性败血症氢氧化铝甲醛菌苗,也可使用猪出血线败血症氢氧化铝、猪丹毒二联苗或者猪瘟、猪出血性败血症、猪丹毒弱毒三联苗。口服猪出血性败血症活疫苗时,必须按瓶签要求头份数使用,且禁止添加于含抗菌素饲料、过酸过碱的饲料、发酵饲料以及高于37℃的饲料中混饲。另外,猪接种疫苗的前1周和后1周内,不可使用抗菌素和磺胺类药物。猪通常在接种疫苗2周后得到保护,至少能够持续保护6个月。对于大型规模化猪场,如果有条件还可监测接种疫苗猪的抗体效价,当抗体效价在保护效价以下时要尽快补种疫苗。
加强饲养管理。确保饲料中各种营养成分(即能量、蛋白质、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等)均衡。尽可能避免发生各种应激,为此要在气候明显变化时加强保温、适当调低饲养密度、保持通风良好、防止猪舍内外出现较大噪声、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等。保持猪场环境干净,定期进行消毒,尤其是发病期间每天必须进行1~2次以上的消毒,且要交替使用不同的消毒药,不可长时间使用一种消毒药,防止产生耐药性而导致消毒效果变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