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历史文化名城长沙的湖湘文化特质

2018-02-14李好

西部皮革 2018年8期
关键词:文化名城湖湘特质

李好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6)

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涌现出大量因深厚文化底蕴而青史留名的城市。其中有的曾是历史古都,有的展示传统风貌,各类史迹,有的风景独特,有的地域特色鲜明,有的是重大事件发生地,它们的留存,为今天的人们回顾中国历史开启了一个有趣的视角。

1982年,根据北京大学侯仁之、建设部郑孝燮和故宫博物院单士元三位先生提议,为了保护那些曾经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近代革命运动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的重要城市及其文物古迹免收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正式出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其概念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和革命意义的城市,由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门报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国务院于1982、1986、1994年先后公布了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共99座,此后不断增补,截止2017年7月,共计133座。

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是中国所特有的,在国外并没有特定的类似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一般称作古城(OldCity)、历史城市(HistoricalCity)或历史城镇(HistoricalTown)。

1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城市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盲目无序、城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未跟上、城市原有空间形态被肢解、城市特色表意不明确等等,不一而足。在高速的城市发展进程中,如何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发扬城市特色,探讨与研究未来的城市空间营造成为城市发展的新问题。

长沙是我国唯一一座两千多年来城址和城名不变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古城肌理犹存。但是由于战火和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缺乏对保护城市人文环境的认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被毁坏,城市的历史记忆、居住环境、文化脉络、生活方式和文化魅力等的多样性急剧消失,城市的整体历史风貌逐步被削弱,保护和延续城市的历史风貌变得越来越迫切。

2 学术史回顾

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一个有生命历程的活的有机体,蕴藏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与时代信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长沙为湖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城市风貌独特,凸显着湖湘文化与风情。关于它的研究,主要包括建筑形态研究、保护与发展研究、旅游开发研究三个方面。

(1)建筑形态研究。侯珊珊对长沙近代教会建筑在建筑形式及结构技术方面的特色。钟坷提出了长沙古井的保护与利用模式。冯青分析了长沙历史街巷传统宅院的类型、状态以及街巷功能的变迁。孙玉梅对长沙园林发展的历史阶段进行了划分。谢杰对长沙的近现代建筑从立面元素特征的角度做了概括,并提出保护建议。刘振芳分析了长沙文化圈(湘中地区)长沙建筑的传统文化特征,包括物质形态:自然、空间、道路、建筑、艺术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特征。吴科帆探讨了延续长沙城市文脉的方法。罗明运用建筑类型学的方法,分析了长沙近代公馆建筑形态的形成原因及组合规律。龙玲从建筑史和城市规划的角度分析了近代长沙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动因及其演变轨迹。

(2)保护与发展研究。卢小琴分析了长沙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及价值。姚宇琼对长沙“历史地段”周边地区的历史记忆进行了“虚拟修复”。曹建交从空间格局、城市色彩、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风貌核和历史建筑等几个方面对长沙市历史风貌现状、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保护和更新模式。胡业华将城市意象理论与空间句法理论相结合,提出了适合长沙城市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精品设计路线。郭钦分析了长沙历史文化名城的结构、特色要素,结构主要由城市景观和历史风貌区、城市历史发展轴(城市城池扩展轨迹),城市特色构件等组成。姜文斌分析了长沙建设国际文化名城的政策支撑体系。

(3)旅游开发研究。许砚梅探讨了历史文化名城中文化空间的保护规划。文伟对历史文化名城长沙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较为系统的对策与建议。

学界已从不同角度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长沙进行了探讨,然而,要找出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征,惟有提炼其“文化特质”,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尚显薄弱。

3 长沙市湖湘文化特质的构成和传承方式

3.1 长沙市湖湘文化特质的构成

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构成了湖湘文化的主题,近代中国的历史环境使长沙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城市风格。长沙“湖湘文化特质”的构成主要包括两大部分。

第一,长沙城市的形态特征。形态是任何一座古城景观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可称之为传统城镇景观基因形。长沙城市空间形态主要分为城市形态和建筑形态两个方面。空间形态景观基因是对景观的物质载体与文化内涵的双重表达与抽象,它是通过解构文化景观的自然环境要素、社会文化要素、建筑形态、空间布局等方面的特征。景观基因的识别就是从不同的载体中分析、发现或描述这些文化因子,并且保证它们正确、完整地反映传统聚落景观的文化特征。长沙古城自战国形成以来,城址几千年都没有迁移,且城市中心区未曾改变,其老城街巷骨架沿袭至今,其地名与史迹有很大的传承性。明崇祯《长沙府志》所记盐仓街、清泰街、织机巷、金线巷、苏家巷、碧湘街、学院巷、大椿桥、晏家塘、河街等大小几十条街道位置,与今无异,而且街名沿用至今。长沙的历史街区的风貌尚未达到完全消失的程度:局部街巷格局保存得比较完整;明清时期形成的街巷骨架至今犹存;清末、民国至解放初期各历史时期的部分民居保存完好。

第二,“长沙精神”。正如岳麓书院门楹所云“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可从“心理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

3.2 长沙市湖湘文化特质的传承方式与途径

长沙是全国首批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楚汉名城、革命圣地、名人故里、山水洲城四大特色,其中尤以“山水洲城”为长沙湖湘文化特质的集中体现,重要程度之于长沙,如中央公园之于纽约、中轴线之于北京、外滩之于上海。要维护山水洲城城市名片,核心是湖湘文化特质的传承方式与途径。

第一,旧城保护与改造。要保护古城肌理尺度,保护“山、水、洲、城”四者间视线通达、空间开敞的特色空间格局;同时为适应现代生活也要进行适度改造,如天心阁、海关公廨等古建筑、古城墙、古井、古树名木、古典园林等保护与修复。

第二,现代城市空间营造。在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要传承历史文化元素,包括建筑风格的延续、雕塑等建筑小品的点缀、色彩规划等建筑控制、日常生活空间等人文环境的维持、产业遗产博物馆延续历史记忆等等。

第三,文化旅游开发。文化旅游作为一种高文化含量的旅游形式,具有文化内涵丰富,知识性和趣味性强,并有很强的可参与性而受到众多旅游者的青睐,现己发展成为主要的旅游形式和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新潮流,其生命力很强大,市场空间也非常广阔。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主要承载者,较完整地保留和传承了某一时代或几个时期的历史风貌与民族地方特色,具有发展文化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在新形势下,长沙市的文化旅游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如何地一步彰显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传承湖湘文化特质值得深入研究。

第四,老字号的可持续经营。老字号是商业文明的光辉成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长沙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众多的老字号,主要集中在饮食、百货、南货、药业等行业中。老字号品牌当中蕴藏的特色文化符号、传统生活方式都可能代表着某种湖湘文化特质,其可持续经营与品牌延续都是湖湘文化特质传承的途径。

4 研究意义

4.1 科学意义

湖湘文化特质的实质是构成城市景观的具有标志性意义或代表性特征的文化元素,湖湘文化特质的研究对于识别区域文化景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长沙城市“湖湘文化特质”的发掘,有较强的理论意义,有助于丰富城市文化基因理论,有效推进文化景观、文化区划及其结构解析的研究。以长沙为例进行探索,对于全国范围内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研究还有方法论意义。

4.2 实践意义

历史文化名城中保存着的建筑艺术、规划思想、布局形态、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人居文化理念等都是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原生态文化特质。在当前经济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由于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充分地认识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特质,损毁现象时有发生。近几年,长沙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的建设和开发改造速度加快,在这种进程后面,深藏着历史与现实的不和谐,那就是如何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发扬城市特色,处理好保护、利用和开发的关系,使长沙独特的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得以延续和发展,使之成为一个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现代化都市。对长沙“湖湘文化特质”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对于其未来城市空间形态营造的合理模式也具有指导意义。因此,以长沙为例,对其城市文化特质的探索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许砚梅,凡来.历史文化名城中文化空间保护规划探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5(5):45~48.

[2] 郭钦.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系统及构成要素——以历史文化名城长沙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04(5):146~150.

[3] 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4] 张小河.长沙大火对长沙城市文化的影响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10.

猜你喜欢

文化名城湖湘特质
基于城市发展机制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湖湘文化的统一战线价值分析
近代湖湘文化的崛起与启示
论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
蔚县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千年古城 重放异彩
聚力打造“三城三都” 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发展与演变研究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
湖湘士人的崇文尚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