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人才的传承与培养研究
2018-02-14陈精琦陈达
陈精琦,陈达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美术与设计系,福建 福州 350202)
1 现代艺术人才传承与培养的现状分析
1.1 艺术人才的资源供需不均衡。随着当前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精神层面需求的不断提高,各大高校开展了艺术型应用人才的培养,而现如今更多的传统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大部分新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多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东部地区,范围较为集中,且多为精英式教学,专业性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艺术人才多层次、多领域的培养发展,普及型明显不足。西部地区对于艺术人才培养的资源利用率较低,师资条件不够均衡,培养体制不够完善,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西部地区艺术人才的完善与发展。同时,传统艺术人才找不到合适自己发展方向的定位,这种区域化明显的培养分区应得到进一步重视。
1.2 艺术人才的培养质量不完善。由于艺术人才领域的培养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需要政府及社会的大力扶持,目前缺乏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支持,如果没有非常完善的支持体系进行依托,艺术人才的培养很难在短期形成良性的运转,因此政府对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与扶持力度至关重要。同时,各大高校的培养机构组建的较为仓促,硬件有余,软件不足,缺少必要的人才与师资储备,如专业性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配比的合理性,教学环节的内容与未来从事相关工作供求关系等因素,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进一步的整合与细化,随着时间的不断积累与反馈信息的不断总结,这一现象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改善。
2 现代艺术人才传承与培养的具体改进方案
2.1 多学科交叉设计与教学。从创新型艺术人才的发展需求分析,在现有专业方向的基础之上,对专业方向进行重新的整合与梳理划分,优化现有专业的组织结构,加强学者对专业的认知度与适应性,以市场发展方向进行针对性教学,以胜任市场需求。同时,将艺术类专业与设计类专业进行合理结合,如环艺设计、产品设计、雕塑、标识设计等相关专业进行共同性研究,发展为一体化设计研究方向,多进行市场的需求化调研,融合市场需求,针对性的开展不同学科与专业间的交叉反馈。
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及领导小组,对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计划与方案进行多层侧、多领域的研讨与研究,并根据地区、学校特点,从培养什么样的创新型艺术人才和怎样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入手,通过对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实践平台构建、课程体系建设等多方面的调整来提供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教学环节的实践锻炼,不断适应当今市场的需求。
2.2 建立具有地域性的特色课程体系。新时期,建立特色的课程体系,并结合地域文化,是地方艺术人才培养体系发展的目标体现。整合现有的学科课程,强调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科学性与系统性,美术类与设计类学院应紧密结合,进行多次教研联席会议,制定新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力求形成鑫的特色教学体系,搭建合理的课程教学平台,通过艺术专业课程、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专业相关的工科课程的结合,并加大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比例,使学生能够构建立创新思维以及艺术感知力。
同时,课程体系设置上做到层次分明,对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梳理,主动摒弃课程体系中不符合当前市场用人需求、时代需求的传统课程体系,积极探讨加入艺术学新领域、新方向的发展内容。
2.3 制定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块。根据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以尊重艺术学各个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规律为教育理念,以提高艺术人才的艺术创新能力、艺术实践能力、艺术综合素质。具体艺术类课程建设中应包括通识艺术课、专业主干课、专业必修与选修课。其次是以艺术实践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和综合能力,为构建创新型艺术人才所需的“金字塔”式知识能力结构提供支撑。
同时,以课程体系、制度、政策建设为基础,以校内外实践平台的构建为延展,构建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的支撑平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青年文艺人才,通过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施,提高学生的艺术创新与专业实践能力,为我国的文化创新、文化繁荣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3 现代艺术人才传承与培养的思考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新时期社会发展对应用型艺术类人才的需求相比,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仍存在着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在新时期应以培育扎实的艺术表达功底为导向。无论外延如何改革和变更,艺术最本质的是技术基础,但脱离其他而只谈技术则是矫枉过正,必须合理客观的将技术作为培养与考评的内容才能够真正为艺术服务,这是不可随意省略的艺术基础。
在具体实践层面,可以从对艺术作品的诠释与艺术现象的解读来进行。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进行类似内容的辨析与讨论,做好进一步的情感培养,引导艺术人才树立正确的艺术理想。艺术与其他人文科目的本质区别之一是需要长期的坚持与提升,是一项对“量变引起质变”理念践行得最为彻底的社会科学。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艺术理想,则无从谈及对艺术的贡献与对社会文明的推动。因此,在对人才培养成果进行考评的过程中,确保人才具备正确的艺术理想是对前两个方面的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莫.地域文化补给:艺术院校课程资源统整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03).
[2] 黄志豪.高等艺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05).
[3] 徐群英.高职艺术设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D].浙江:中国美术学院,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