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波点元素和草间弥生的初步探讨和研究

2018-02-14张笑影

西部皮革 2018年8期
关键词:波点草间图案

张笑影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

1 前言

不同民族、各类国际服装设计大师的作品、日常服装中,都不难发现各种形态的波点元素。

从各类国际知名服装品牌的服装设计到日常穿着的服装中,波点元素的应用形态千变万化,运用在服装中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本文将从波点元素的概述、波点元素的历史、草间弥生的生平、草间弥生的作品解读四个方面来进行波点元素和草间弥生的初步探讨和研究。

当今服装设计中,波点元素成为服装造型及审美的重要元素,并且成为影响大众审美的重要因素。波点诠释出的怀旧复古风比较注重简约素雅、朴实中透露出高贵的气质。波点造型相对低调简洁,装饰较少,表现出一种复古精致的淡雅之感;面料选用精致高雅的面料,华贵但不繁复。简约,素雅,高贵,精致……这些词最适合的就是王室。女王,戴安娜,凯特都时常以波点装参加活动。

2 波点元素的概述

说到波点之间先来说一下点的性质,波点是点的延伸,它是在点的基础上改良推进的。

现实生活中,从快销品牌到奢侈品牌,都能看到波尔卡圆点印花元素,根据款式设计和波点的不同呈现出很多不同种风格。在2018年的服装品牌发布会上,不难发现波点的影子,比如Jacquemus 2018春夏系列、Jason Wu 2018春夏系列、Blumarine 2018春夏系列和Christian Dior 2018春夏高级订制这些发布会都看到了波点的身影!

除了上述提到的服装,波点元素在其他很多很多的服装风格营造中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波点状图案的面料,内敛小波点图案衣料应用在追求文雅的学院派风格的服装中;张大波点图案的衣料应用在波普风格的服装中等。

综上所述,波点元素对服装的审美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波点元素的形式对服装美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服装中的波点元素通过和谐的形式组合,并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人们穿衣是为了表达一种主题情调,而波点元素能够进一步烘托服装的整体风格而展现人们所追求的主题情调。所以波点元素在服装的审美过程中有着必不可少的地位和存在意义,并对服装美的产生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3 波点的发展历史

波尔卡圆点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历史?看看那些老照片你就会发现,从20年代到60年代的波点风潮几乎涉及到了女性服装的方方面面,从连衣裙,上衣到泳装。它们的共性都是在五颜六色的底色上布满大大小小的白色波点:时髦有趣,充满活力,有时甚至可以被搭配得充满高级感。女人们简直不能不爱它们!

波点的起源可追溯到欧洲的中世纪时期,但当时波点样式的名声可一点也不好,甚至遭到大众的厌恶。这是因为波点的密集圆形外观很容易让当时的人联想起肆虐的麻疹、疔疮等恶心的皮肤病。不过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与商业的发展,到了文艺复兴中后期,波点作为一种美容手法逐渐受到了法国女性的欢迎。这与今日的画痣为了更加漂亮、迷人的目的一样,法国人把修剪成圆形的小布块贴在脸上以遮盖瑕疵。他们还给这一行为取了个有趣的名字,美其名曰“小苍蝇”。

但这些都只是波点登陆历史舞台前奏,一直到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与中欧民族前往美国定居,“Polka”一词才正式加在了“Dot”的前面,正式形成了今日我们熟知的波点印花纹路。Polka原指一种中欧流行的欢快舞蹈,在当时的美国大受欢迎。于是乎,人们纷纷模仿波尔卡舞者的穿着,最后索性以PolkaDot来命名跳舞时所穿的民族服饰上的波点纹路。自那一刻开始,波点迅速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无所不在,并很快将成为时装史上重要的一部分。

步入20世纪,随着服装样式的改善,波点也有了新的面貌在20年代早期,波点曾掀起一阵年轻少女的造型风潮。当时的女式便服裙装及花园裙上很流行使用这种白底小波点的图案。

到了20年代中后期,波点连衣裙逐渐从室内走出来,变成用于制作半正式下午裙的主要元素。波点事实上从未出现在晚礼服裙的设计里,但珠状的圆点造型却是艺术装饰风格及几何风格设计的重要元素。大部分的波点印花都带有运动风格,它们常出现在诸如衬衫、短裙及宽松长裤上。

1930年代是波点流行的第一个高峰,由于当时流行用雪纺与丝绸制造服装柔软的触感。波点小而精致一般以黑色、藏青或红色为主。波点连衣裙在30年代甚至比上个十年还要流行。它从单一作为主要的裙装印花图案演变为漂亮的装饰。像所有这一时期的时尚趋势一样,波点图案非常休闲,颇有玩味,不落俗套,尤其是在那些闪亮的好莱坞年轻女明星穿上它们时。

上世纪40年代的波点连衣裙几乎开始出现在任何场合。那些不论大小的波点远看是一个个圆点,实际是椭圆形或非规则的圆形。而此时的波点图案也开始被用来制作西装和孕妇装。

1940年代波点却是保守、过时的象征。

在上一个十年中,大部分波点连衣裙是作为非正式场合裙装和便宴服出现的。战争以后一切都悄然改变。进入50年代以后,波点开始变得优雅华美,与手套,帽子,钱包甚至鞋子搭配,相得益彰。到了1950年代,波点再次袭来,并造就了20世纪波点的巅峰。波点出现在了各种场合、功能的服饰之上。所有一切在上世纪50年代仿佛都变大了:大型的裙摆,宽大的短裙,大的饰品还有夸张的性格,而波点图案也不可避免地变大了。出现在连衣裙及配件上的特大波点印花,立刻成为近十年来最大的时尚诉求。波点几乎随处可见,任何年龄的女人都爱穿着它,它们不再仅仅是年轻女孩的专利。

1960年代,波点继续大行其道,甚至成为了波普文化的核心元素。波点主要被运用于两种风格的服装。第一种回归了校园风。波点出现在饰有白色领子和皱褶里衬的洋娃娃式连衣裙上,这看起来像是20年代年轻女孩流行装扮的回潮。另一种则具有现代主义风格。波点图案不再遵循对称的原则。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形状和尺寸,它们以令人惊异的姿态出现,色彩绚烂,轮廓清晰。而在此时,波点图案本身也成为了一个充满现代主义的符号。

1970年代,波点虽然没有造成巨大的流行,但持续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扩散着。1980年代时尚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复古风潮的影响,1980年代的经典再次流行了起来。粉红与黑、黑与白的波点组合出现在了高垫肩的西装与紧身裤上。电影《风月俏佳人》中麻雀变凤凰的Julia Roberts的一身白点棕色底衫给我们描绘了波点1990年代的风情。进入21世纪,波点的轮回更加繁密,没两三年又要在T台上来一次大爆发。

4 草间弥生的生平

说到波点,就不难想到波点元素的代表人物:草间弥生。草间弥生的作品是恐怖的令人眩晕的,而她为什么做的作品这么让人恐惧,就不得不提到她的人生经历!

1929年,草间弥生降生在日本本州岛中部城市松本市的一个富足家庭,尽管是家里的小女儿,她的童年却没有人们想象的那种田园牧歌,而是无尽的精神创伤——她被当成无爱的、包办婚姻的产物。

父亲大部分时间沉迷于婚外恋中,这令母亲无处安放自己的愤怒,只能通过精神折磨这个最年幼的孩子来缓解情绪。小时候,时常抱怨后悔生下草间弥生的母亲经常命令她跟踪出去偷欢的父亲,被父亲发现后又受到辱骂并赶走她。有家不能回的恐惧使得年幼的草间弥生恐惧男女关系,性格压抑、暴躁。有着永久无法痊愈的心理创伤。

当草间弥生开始对艺术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她的母亲不但强迫她学习如何成为日本职业农妇,甚至还撕掉她的画。好在,草间弥生的倔强更加强大,母亲撕的越多,她就越努力画。没钱买画画用的材料,她就翻遍家里角角落落找到一切可以用来创作艺术的东西。泰特美术馆曾经展出过草间弥生的一些早期作品,很多就是用黄麻袋创作的。

10岁,开始出现严重幻觉,经常思考“死亡”。草间弥生的母亲专心于家族生意,对女儿的疾病一无所知。她认为草间弥生应该成为“收藏艺术品的富家女”而非食不果腹的艺术家。

3岁,被送到兵工厂做工,青春期在二战的阴影下展开。草间弥生曾回忆,童年时期,母亲经常打她,甚至几近失聪,“我经常离家出走,晚上站在街头希望过往的车辆能结束我的生命。”

由于承受了这些不该承受的痛苦,草间弥生患了神经性视听障碍的疾病,在这种病情的影响下,她看到的所有东西都被一些网点所隔开,好像所有的事物上都覆盖着一层密密麻麻的圆点。医生建议她把自己感到恐惧的东西画出来,用以消除恐惧感和自我治疗。于是她把看到的密密麻麻的圆点都画出来,而且不停地画。这种持续画画的方式直到现在依然没有改变。这也给她的艺术创作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草间弥生当时为母亲画的铅笔画已充满了小圆点。这些小圆点被当作是她与世界沟通的途径,她偏执地画下自己畏惧的东西,使之成为常态,从而进行自我治疗。虽然她承受了如此多的不幸,但是她依然热爱生活,喜欢创作!

5 对草间弥生作品的解读

5.1 作品本身的形式语言

草间弥生在日本生活时期创造作品的时候,虽然她每天都居住精神疗养院当中,但是每天的生活作息时间都很规律,也就是在这段时期里她创作出了许多来自生活当中的艺术作品。有植物,有动物,生活用品。从这些作品能够看得出来她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认真热爱,又通过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来表达出这些事物。

5.2 作品具有日本性质

草间的作品十分具有日本性。第一,绘画不一定非要写生,如果完全写实那么就会导致绘画本质的“妙想”丧失,草间的作品都是源于生活,已经不是运用传统的写实技法描绘物体,而是把自己喜欢的物体,提炼成自己心中的物体,没有照搬实物。第二,日本绘画没有阴影。草间的作品完全没有阴影关系的出现,基本上都是属于一个空间,比较平面化。第三,日本画使用轮廓线。草间的虽然没有很确定的轮廓线,但是已经用主体和背景的颜色的差异把主体的轮廓清晰的衬托出来。第四,色彩不是绘画的全部,而“妙想”是必须有的。草间做到了这点,她的想象力简直已经是一种超越,她会让壁虎爬到蛋糕上。

5.3 作品的装饰语言

上文中对于草间弥生作品当中的装饰性没有太多的描述,毕竟装饰一词自身就包含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草间弥生的艺术作品,大体都是根据自己对于结构的认识,将原有的布局拆散后重新规划布置形成的新创作。她没有被传统的艺术观念所束缚住思想,更没有严格遵循着哪种艺术法则,只是突破性的通过自己灵敏的艺术嗅觉来进行艺术创作。继而给观赏者带来新的观赏感受。她作品的节奏、构图的精巧、色彩的愉悦,可以免去复杂形式的界定,从美学角度说,它是美的,它让心灵驰骋。继续把点运用装饰创作,继续把无尽的爱用装饰作品传达。

6 总结

大部分人可能不认识草间弥生,在很多人眼里看能不能接受这种前卫的设计。

其实,想想她的人生:他只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她只是想要表达她所看到的另外一个世界,可能超出了除了这个现实世界所能够承受的范围。就算不能接受,但是也请不要歧视,每个人创造出来的艺术都有他本身的价值,也许在别人眼里毫无价值,但是她自己本身就价值连城!

我可能不能够体会到她回话的含义,也体会不懂。我想,在草间弥生的世界里,这是神奇的,也是怪异的,甚至是诡异惊悚的。但是还是可以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表现力,而且顽强的不断生长!

参考文献:

[1] 贡布里希(Gombrich)(英).图像与眼睛[M].广西美术出版社,2013

[2] 康定斯基(俄罗斯).康定斯基论点线面[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波点草间图案
“波点太后”草间弥生:幻觉之美
草间情话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让注意力到你身上来 波点的世界怎能错过
波点之美
这两幅画中有五处不同,你能找出来吗?
波点女孩
顽趣波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