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龄期儿童服装设计要点
2018-02-14王刚
王刚
(均安职业技术学校,广东 佛山 528329)
1 学龄期儿童生理、心理特点
1.1 生理特点
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孩子思维状态特点以具体形象为主,直到中年级阶段和高年级阶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渐成长学龄期儿童的体格生长仍然在稳步增长,大部分的系统和器官或者脑部的发育已开始接近于成人的程度。根据人体生长发育规律,生长发育有两个高峰期,第一个的高峰期是婴儿出生后的时期,第二个高峰期是青春期,6-12岁学龄期的儿童处于这两个高峰之间,体格稳步增长①。(如下图1所示)6-8岁的儿童,男和女并无太明显的体型差异,是属于差不多完全一样相似的儿童体型,从9-10岁开始,女童的身高发育稍低于男童,体重稍高于男童,当小儿迈入学龄期之后,他们无论是男童还是女童的各部位尺寸都在增长,因而使儿童的体型慢慢发生变化,10岁左右的女童腰部将开始向纤细化发展,说明女性儿童成熟有提前趋势。
据有关书书籍资料统计,儿童身高平均每年增长为5厘米至7.5厘米,体重平均增长为2公斤,体型发育中,女童的发育会超过男童,从10岁到12岁的女童逐渐出现了胸腰部的落差,表明女童较为早熟,而且从9岁半到10岁半,男童和女童出现了腰和臀的变化,而且体型也会出现比较明显的成长,颈围与头围都会呈增大的趋势②。此阶段的学龄期儿童,其的增长主要体现于高度方面,而儿童的围度增长就不会太过明显。他们的快速的生长发育,让部分的父母们给孩子选衣购衣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有小部分的家长认为给孩子们买衣服比较难,同时也潜移默化的成为了一道童装企业依据号型对控制部位取值的难题。
1.2 心理特点
学龄期儿童脑发育较迅速,儿童脑部的形态已基本与成人相同,儿童6岁时就达到正常人脑重量的90%,7岁到8岁左右脑重量就接近于成人了,这是增长知识和学习技能的重要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发展,儿童认知能力和心理适应方面的将会非常的迅速。5-6岁儿童出现有意识地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的活动发展,他们开始独立根据自己的意志行驶,能开始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做事不再是随波逐流的飘浮,表现的比较有主见。对任何事态,无论是人、己还是事都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心理态度和行为方式。具有较强的审美意识,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此时儿童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对流行服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要求更酷更炫更美。心理发育情绪表达方面逐渐的内向化,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孩子思维状态特点以具体形象为主,直到中年级和高年级阶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渐成长。反应的强度相对的降低,冲动行为相对的减少,表现方面显得更加的成熟,注意力逐渐发展,开始具有稳定性和集中性,记忆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持久而精确。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意志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加强了,本性也相对的为之动摇,此阶段的孩子在解决问题时,往往抱着双眼看见的和自己所察觉到的现实不放,缺少思索,在大脑推理和判断事情时,更多的采取根据自身以往的经验来进行归纳,比较少的会进行假设推理。
2 学龄期儿童服装设计要点
2.1 色彩设计
色彩心理学上讲,太过沉闷的色彩会让人心情压抑,给孩子设计色彩丰富的服饰有助于培养他们开朗的性格,学龄期儿童的服装色彩也可贴近成人服装色彩的流行,对于一些底色比较沉闷的服饰,设计印有高饱和度色彩简单图案,就能够轻松消除沉闷感,让低调色也能穿出时尚感。
孩子还没完全长大,他们对性别的概念可能是模糊的,我们也可以从性别得取美感,借助服饰对女孩的柔美和男孩的刚强分别加以强化,进而引导孩子形成个性之美。女孩给予她柔和、温馨的颜色,主要是辅助视觉的发育、培养稳定的情绪。但是慢慢成长中,我们可以传递于她们一个有用的信息——女孩不一定非得使用粉色或者黄色,衣着的价值和质感不会因为某些颜色决定,而且搭配和质感不会因为某些颜色决定,而且搭配和驾驭这些色彩的能力。女孩可以拥有更多的选择,只要它们是充满美感的。
充满活力朝气的暖色一直处在儿童的选色,头号名单,暖色的感染力最强,但也要小心运用。不是所有孩子的肤色和气质都适宜驾驭大面积的饱和色色块,否则张扬不成,容易显得夸张。亮色可以运用在下装,所处位置不显眼但却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饱和色用在接近腿部的地方也能点亮腿部肤色,配合反光材质,充满活力的感觉,更胜一筹。冷色搭配塑造气质宝宝,冷色的运用对塑造气质儿童相当重要,不仅暖色的张力需要冷色烘托,冷色的单独运用也能产生不俗的时尚感染力。黑、白、灰、藏青、卡其和咖啡色是常用的中性色,顾名思义,它们可以与其他颜色产生和谐统一的搭配效果,即使是在多色纷呈的童装中也能产生不俗的搭配功力,起到缓和、调节的作用,让衣着整体的色彩和谐性更高。
服饰衣着的色系搭配当中,蓝色色系和黄色色系最能凸显皎白的肌肤,令其得整体显得尤其明亮光彩,如苹果绿、柠檬黄、淡橙红、紫红、天蓝等这些明亮颜色是最合适不过的。但白皙的儿童不适合穿冷色调的衣服,否则将越来越突出脸色的苍白,起到反效果。肤色较暗沉的小麦肌肤,应当选取色彩鲜艳和高明度的服装,如明黄、鲜绿、湖蓝、红色等纯度较高色彩的衣着都能让麦色宝宝看上去更健康阳光,但强烈的黄色系如褐色橘红等,会使得面色显得更加暗黄无光③。
2.2 款式设计
通过着装的弱化与对比作用来展现儿童的形体美是设计的要素。对小个子宝宝,太贴身或者太宽松的衣服都不合适,应选择合体但略有宽余的款式,饱和的颜色都具有膨胀感,挺括的面料不容易垂坠紧贴身体,都可以令瘦小的身材看似健壮,设计中可以通过选择哈伦裤这种膨大的裁剪形式来掩盖过于瘦小的部分。针对婴儿肥,散开的大摆设计是修饰丰腴身体的利器,无论是高腰裙还是低腰裙,只要和大摆结合就能转移对小肚子的注意力,大廓形的裙摆也能通过对比作用穿出小长腿,但是厚质地的也有闷热问题,因此可以通过选择多层纱或者多褶皱的设计来避免。对于单薄的儿童,想要单薄儿童看上去有肉,不妨从衣服的廓形与蓬度入手,直筒版型与蓬蓬的太空服面包服都能更好地弥补宝宝瘦弱身形的不足,不宜给孩子选择紧身衣裤,更要避免选择过于肥大的款式松垮软塌的衣型只会让孩子更显单薄瘦弱。对于长得快的儿童,拒绝过于紧绷贴身的着装,宽松舒适的装束为宝宝提供成长空间,让儿童零束缚,尽情释放天性,感受成长的快乐时光。给儿童设计多彩的卡通图案,不仅使服装充满了童趣,也能俘获孩子的欢心。衣着里加入经典的条纹与富有设计感的几何图案让儿童看上去更有活力,大方得体又不失蓬勃朝气。
2.3 面料设计
学龄期儿童服装,设计感和面料质地都很重要,因为孩子们皮肤比较幼嫩,所以他们对衣服舒适度的感觉是非常敏锐的。服饰质地要吸汗、透气和柔软,可以在身体的易损部位给其加厚、弹性的面料进行加固设计运用,如袖口、膝部、肘部、臀部等部位,可以使童装更加的舒适、结实和易洗④。
男童比较建议纯棉面料、珠地网眼面料和精梳棉面料。纯棉面料因蓬松柔软很适合儿童穿着,优良的吸湿性和导热性能“管理”儿童的体温,是一种既传统又安全的面料。精梳棉面料是通过精梳机去除了比较短的纤维,只留下纤维,所以面料平滑柔韧,也比较坚实,穿着起来无摩擦感,是比较高档的棉质面料。珠地网眼面料采用线圈和集圈交错编制的方式形成网孔,面料因为有凹凸网眼不像普通平面面料紧贴肌肤,所以具备散热、排汗的特性,尤其在夏季,这种面料非常受欢迎。
女童穿的面料一定要注意质感轻盈、透气性强,即使多层叠搭穿着也不会过热或者闷汗。不吸汗的化纤面料会产生酸臭味,设计时要注意避免选购这类厚度厚且以化纤为主的面料。女孩皮肤幼嫩,设计尽量不要选择凹凸感面料(蕾丝等)用在袖口、领口、裤脚边,避免布料不够柔软摩擦皮肤。比较建议棉线提花布、水洗棉面料、水洗泡泡纱面料。棉线提花布通常非常通透柔软,因为有棉线加固,所以即使布面薄透也有不错的耐拉扯性。棉线提花通常采用的是纯棉线,因此也适合作为贴身穿着的面料。水洗棉面料是指经过双面热烫处理的棉面料,因为棉纤维不易冒出,所以密度高、光滑感强,即使作为外衣面料也有不错的外观稳定性,比普通纯棉面料更不易皱或变形。水洗泡泡纱面料也是棉织布,但是它采用轻薄的平纹细布加工而成,非常轻盈、贴身不吸热、有凉爽感。这种布比纯棉布更轻盈,而且吸汗吸水后也不会紧贴着皮肤。
2.4 工艺细节
设计中,将罗纹拼接用于裤头、袖口、领口,衣摆和裤管可选用开边设计,开边设计的衣服不仅更容易穿脱,同时下摆呈打开状,具有视觉显瘦的效果,和内扣的灯笼设计正好相反。袖口和裤管处可设计橡筋抽褶。衣领和裤头处挡片保护,挡片的作用是隔离拉链,因为拉链有可能会割伤皮肤,有挡片的设计也能吸汗,避免汗液让拉链头生锈,变得不便使用。衣领和裤头处设计使用隐形拉链,通过包边嵌入的方式把拉链正反面都藏进布料里,不仅外观上看不到拉链,皮肤也没有感觉。这种拉链通常都选择很小且光滑的拉链头,也进一步避免摩擦皮肤。在袖口、裤头和裤管处松紧设计,儿童通常不会很好的调整衣服,有松紧设计的话不移位。大童长得快,松紧设计能延长穿着周期,对尺码要求宽泛。
3 结语
基于学龄期儿童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设计适合这个时期儿童需求的服装,以便更好的呵护儿童肌肤。在设计和穿搭中挖掘儿童的喜好和给予风格的加强,提高儿童的自信,同时启发其对美的认知、探索和追求。服装除了要求具有实穿性,设计时的巧思妙想也极为重要。因为孩子天生就拥有善于发现美好事物的眼睛,符合儿童真正喜好和利于挥洒个性的穿着代表才是设计的终极目标。
注释:
① 孟灵灵.浅议学龄期儿童着装特点.江苏丝绸,2006:5.
② 梁亚林,张欣,何素恒,马晓燕,孙国华,姜丹.6~12岁学龄儿童体型的数据测量与分析.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4:3.
③ 摩天文传.家有潮童.吉林科技技术出版社,2016.
④ 梁亚林,张欣,何素恒,马晓燕,孙国华,姜丹.6~12岁学龄儿童体型的数据测量与分析.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4:3.
参考文献:
[1] 王振宇.儿童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2] 刘瑮.婴幼儿肢体语言书.南方出版社,2012.7
[3] 摩天文传.家有潮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
[4] 梁亚林,张欣,何素恒,马晓燕,孙国华,姜丹.6~12岁学龄儿童体型的数据测量与分析.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4.6
[5] 钟文燕.儿童生理心理与童装设计.纺织科技进展,2008,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