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鞋史系列篇之
——前世今生话铁鞋
2018-02-14北京全岳
文 北京/全岳
【铁鞋,古已有之。现代人对铁鞋的概念,多半源于南宋夏元鼎的《绝句》“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如今诗中的禅味,早已成了“世说新语”,更奇的是,原本形容词的“铁鞋”竟真的成了人类足下的铁鞋,即用金、银、铜、铁等金属材料制成的可穿可用的铁鞋。】
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谚语“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意思无非是说,历尽千辛万苦,四处寻找,就连坚固的铁鞋都磨破了,却仍然寻觅不到它的踪迹,等到它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时候,竟无意中毫不费力地得到了。
还有一句耐人寻味的歇后语“铁鞋上掌,要见砧(真)了。”是说给铁鞋钉掌要用打铁的砧子,“砧”与“真”谐音,比喻要动真的了。
“铁鞋”二字,最早见于北宋《景德传灯录》中的佛语“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所谓“传灯录”,是禅宗标榜佛法能开愚见智犹如灯光照暗一样,正如《六祖坛经》“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一语见地。它最早的含义是形容追寻的艰辛,一旦悟道便顿觉内心无比畅快。
“铁鞋”的最早入诗,是南宋夏元鼎的《绝句》“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诗人的意思是在学习道术的过程中,从河南临汝的崆峒山,一直到湘江湖畔,读遍万卷诗书想从中得到答案,反而越学越糊涂。即使把最坚固的铁鞋都磨破了,仍不得其解,没想到答案突然出现在脑际,竟如此简单。诗人一生的苦苦追求竟一事无成,最后入道方才解脱。从此,“铁鞋”就成为名句被广为引用,深入人心,意在形容追求艰辛与成功无望时的失落之情,同时表现意外得到时的喜悦与欢心,以此说明成功所具有的偶然性。
《景德传灯录》中原本的禅味,早已成了“世说新语”,更奇的是,原本形容词的“铁鞋”竟真的成了人类足下的铁鞋,即用金、银、铜、铁等金属材料制成的可穿可用的铁鞋。
古代的铁鞋,在典籍中少有记载,但据考古发现确有实物的铁鞋存在。
在浙江一个南宋的古墓中出土了一双银鞋。鞋帮为两片,鞋尖处弯弯向上翘起,鞋的底部还刻有花纹和字形。据测定距今至少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在吉林出土的古墓中,也发现了铁屐。这种铁屐用铜板制成鞋底,表面鎏金,周边向上折起,上有可供穿绳带的小孔,底部铆有方柱形鎏金铜钉。据考古者诠释,这种铁屐多用于武士,以便攀登和行军。
在内蒙古通市辽开泰七年的古墓中,出土一件陈国公主耶律氏的鎏金银靴。银靴头部尖尖,帮与底浑然一体,线条曲美圆润,靿两侧錾刻的两只飞凤栩栩如生,装饰云纹之华丽,做工之精细,堪称葬品之最。
“前世”古代铁鞋,早已成为历史沧桑,“今生”现代铁鞋,不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成为神奇的健身鞋,更是吉尼斯世界纪录的重大新闻。
据媒体报道,1986年焦作煤矿工人原国胜因长期潮湿的工作环境使他右腿患上了脉管炎,到处求医问药却疗效不佳。一位老中医告诉他,古人把沙袋绑在腿上行走以强筋健骨,你不妨试试也许有效。原国胜心想沙袋太笨,不如做双铁鞋穿更方便。于是他把铁管锯成靴筒状,把铁板裁成鞋底状,请电焊工焊成一双重50公斤的高筒铁鞋。从此,他以顽强的毅力迈开穿了铁鞋的步伐,上班采煤、下班耕田、骑车外出一直穿铁鞋不止。久而久之,他的重度脉管炎竟奇迹般地痊愈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不仅没有脱下铁鞋,反而增加了铁鞋的重量,身体也越发健康。
1998年,吉林市一个患有类风湿和坐骨神经痛等多种病症的农村老汉闫兴国,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报纸上看到一则焦作煤矿工人原国胜坚持用穿铁鞋的健身法治愈脉管炎的报道后,使他深受启发,就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拿着报纸找到镇上一个铁匠铺的师傅,让他按照自己脚的尺寸打造一双健身铁鞋。这双铁鞋的底厚15厘米,帮厚3厘米,筒高45厘米,重量55公斤。从此,老汉就穿上这双铁鞋,每天坚持行走约3公里远的路程,健身不止。为了保持行走平衡,他还要背上两个共重达55公斤的沙袋。这种非凡的健身毅力,令他周围的人十分佩服。经过5年多的如此这般的锻练,老汉的身体强健了,病情也大有好转。
2009年,贵阳市举办了一个叫“谁是英雄”的表演活中,一位脚穿一双264公斤铁鞋而行走自如的张正辉,格外引人注目。他说:“我在部队喜欢腿绑沙袋长跑,练就了强健的腿部力量。转业后,回到湖南醴陵的老家,先是请石匠为他打造了一双60公斤的石鞋,穿上它继续练功。后来,嫌石鞋太笨,就请铁匠焊接了一双114公斤的铁鞋,每天坚持行走两小时。长期锻炼中,不断挑战自我,增加贴鞋重量,直到现在的264公斤。几十年来,我一不感冒,二不去医院,冬天也只穿一件衬衣和西服。”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为他录制节目时,通过仪器对他全身特别是足部进行全面检查,发现他足部骨皮质比正常人厚得多,如此厚的保护层可使他的关节免受损伤。运动医学专家说:“这种锻炼方法,表面上只是足部运动,其效果是全身运动,使其肌肉、血脉、心脏、大脑、腰部,都得到锻炼。”54岁的他,看上去好像30多岁的小伙子。
2011年,在郑州市绿荫公园,一位脚穿银灰色铁鞋的青年男子,一会儿在平地悠闲地散步,一会儿在台阶上来回走动,引来众人好奇的目光。当他坐下来休息是时,人们围过来只见他用手把活络的鞋后帮向两边打开,将穿有软鞋套的脚从鞋膛脱出。在攀谈中,人们了解到他叫袁徽,34岁,是个英文翻译。多年来,他每天在家要工作十多个小时,身体渐渐变得虚胖无力没有了年轻人应有的活力。他曾经用游泳、打羽毛球的运动进行锻炼,但觉得这些运动费时费事,不适合自己。2006年,他在网上发现有人穿自制的铁鞋健身效果好,于是萌发了自制一双外形美观、重量适中、宜于散步的铁鞋进行健身的想法。眼前的这双平底、圆头、短靿、银灰、形似运动鞋的铁鞋,是经他多次改进后的鞋型。他说,平底鞋的特点是稳定,底部的橡胶层既有弹性又可减震;鞋头圆而肥大,是为了增加鞋膛内的容积和利于调节鞋的重量;短靿鞋帮有良好的护脚功能,避免脚踝受伤;银灰色的表面,是防锈的镀层,看着也美观;运动鞋的造型,一是时尚性强,鞋帮侧面的三条斜纹也为了突出强烈的动感。为了穿脱方便,特将后帮做成活络式开合结构;这双鞋是用钢铸造而成,钢的密度大鞋的外形也可秀气些;鞋膛的底部留有调节鞋重量的空间,内置钢砂的多少可使鞋的重量在18至28斤之间选择,各取所需。几年来,晨练时穿它,在家工作时穿它,工作累了在屋里散散步也穿它。坚持到现在,虚胖无力的毛病没了,又恢复了年轻人应有的活力。
2012年,唐山市丰南区有一个被称为“铁鞋达人”的58岁老人张福兴,穿着一双重380公斤铁鞋在小区锻炼。只见他足蹬高高的铁鞋,每挪动步子前都要先调整好两脚的位置,然后凝神聚气突然发力,用尽全身的气力带动腿脚移动,整个上身也随之大幅度倾斜以达到平衡。当问到穿铁鞋的体会时,他说,6年前在电视上看到有一个老人穿着一双82公斤的铁鞋,达到了健身去病的目的,感到十分好奇,于是自制了一双70公斤的铁鞋。经过半年的练习,每次可以行走两公里,体质明显改善。尝到了穿铁鞋的甜头,就先后制作了几双越来越重的铁鞋,从70公斤到 120公斤、180公斤、240公斤、300公斤、340公斤。此时穿的底高40厘米、重380公斤的铁鞋是最重的。张福兴炼完后弯腰脱鞋,再将缠在脚上的布条退下来笑着说:“这铁鞋穿着费劲,搬着费力,放在家门口不担心被偷。”人们便说,这几年的张福兴真的是“铁鞋上掌,见砧(真)了,还想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哪。”
鞋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还要从一个叫原国胜的人说起。自从他1986年穿铁鞋健身治愈了脉管炎以后,就被众媒体关注而声名鹊起,迅速成为知名度颇高的民间奇人。“铁人”、“铁鞋奇人”、“中国奇人”、“天下第一铁鞋”等美称接踵而至。1995年,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确认他的绝技为“中国第一”;2001年,他穿的铁鞋加重到102公斤,再次获得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穿最重铁鞋行走的人”;2013年,他穿着310公斤的铁鞋参加全国“敬老文明号”文化大舞台的表演,再次打破自己创造的吉尼斯世界记录,他的名字永远被载入《吉尼斯世界大全》之中。(下期刊载《“中国飞人”刘翔的跑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