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水画《庐山高》的艺术特色

2018-02-14何海波

西部皮革 2018年7期
关键词:沈周庐山笔墨

何海波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城关小学新城明珠分校,安徽池州247100)

中国画的艺术是写意艺术。中国画的写意不仅仅是一种技法,它更多的是指一种理念。“不似之似似之”,就是中国画的形式原理。

中国画的造型,造境,有其独特含义,造型能力就是画家,“上法古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创造出来的,高于生活的“形”或“境”,既不是自然的简单模仿,又不是闭门造车,又不是凭空捏造。

中国画对形象的塑造是为了作者的抒情达意,善于抓住对象本质特征以及神情的中国画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灵活的表现对象。所以,不拘泥于特定的时间与空间的构图布局是中国画的另一特点。有时候完全省略环境描写,大胆利用空白,突出主体,并借助观者的联想与想象去自由发挥。中国画的构图除紧密结合所描内容的“经营位置”之外,还讲求平面布局中的色、线、形的变化对比与呼应,虚实、疏密、开合、起伏、繁简、聚散的相生相应,这也是一个很突出的特色。

讲究笔墨是中国画的另一特点,所谓笔墨并不是用具材料上的笔墨,而是作者传情达意的一种艺术技巧。中国画使用的最富于弹力的毛笔,对笔触水分的变化反应最为灵敏的宣纸,形成了中国画笔墨变幻无穷的特点。

以画为主,在一幅作品中加上诗文、书法、绘画以至印章的等艺术手段,也是中国画极为新颖的一个特色。它的形成过程很漫长,首先是提倡画中有诗,也就是追求画像诗一样的富有抒情味并且带有诗的韵律,也像诗那样的善于创造美妙的意境而做到“画外有意”“意趣无穷”,给读者以充分的回味与想象的余地。作品《庐山高》也不例外。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比人物画晚,形成了多种画法和艺术风格。

明代中期,苏州地区崛起了四位著名画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苏州古为吴地,故又称“吴门四家”。沈周以山水画著称,花鸟画亦有较深造诣。沈周的山水画,主要描绘江南风光和田园景色,抒发文人恬淡悠闲的情怀,着意追求平淡天真的意趣。画法以水墨为主,或施以淡雅的色泽。

对沈周诗文的一些贬义评价,通常和他以俗语俚词入诗的表现手法有关,象王世贞曾议论说:“沈启南如老圃老农,非无实际,但多俚词[1]。”与文学相比,沈周的绘画才能并没有很早就引人注意,并在传记中留下有关的记录。沈周开始学习绘画的时间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以他几幅作品中不同的跋语作判断,可以得出差异颇大的结论,笔者倾向于认为沈周正式学习绘画的时间或迟至三十岁左右[2]。

《庐山高图》为明代画家沈周所作。这是沈周画给他的老师陈宽祝贺70大寿的。从题款中得知此话为沈周四十一岁时所作。沈周,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的山水画,主要是学习董、巨和元四家。他作画要求很严,据说早年多画小幅,四十岁后才开始画大幅作品。他的山水大多描绘文人的生活环境和山川自然风光,鉴赏家们从画法上把他的作品分为粗笔和细笔(称“粗沈”和“细沈”)两种,因为他的细笔山水少,所以认为“细沈”较珍贵。画面描绘的是庐山五老峰瀑布景色,采用全景式布局,山峦重叠,草木繁茂,结构严谨,气势雄伟。画的主体是一座大山,主锋给人以崇高雄浑,质朴厚重之感。此图右上角题语曰:“庐山高,高乎哉!郁然二百五十里之盘踞,岌乎二千二百丈之宠嵸”。读此句使人觉得这似乎有唐代大诗人李白《蜀道难》之风范。“西来天堑濯其足,云霞日夕吞其胸。迥崖杳嶂鬼手擘,涧送千丈开鸿蒙”。何等的气派,何等的壮阔!犹如临飞瀑者触景生情,在涧底高歌吟诵,宏音在峡谷里游荡、回响,把赏者带进那辽阔的山水画境里。图中山峦层叠、草木繁茂。构图以S形为轴线,自下而上,由近及远。下端作山根坡角,两棵劲松配以杂树,形成近景;中景以著名的庐山瀑布为中心,水帘高悬、飞流直下,两崖间斜跨木桥,打破了直线的呆板,两侧巉岩峭壁,呈内敛之势。瀑布上方主峰耸立,云雾浮动,山势渐入高远。但见群峰直插,回环掩映,争奇竞胜,正如李白诗云:“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再读画上题语:“公(醒庵)亦西望怀故乡,便欲往依五老巢公峰”,感到愈加亲切了。右上角有几座高峻的山峰,根据题跋,可知是五老峰。峰下有云气缭绕,形成虚实变化。左侧的瀑布同样增添了构图的活力。右下方几棵高大挺拔的松树跟左上方的主峰形成呼应。细看之下,可以发现松树下有一个人抬头仰望。全图布局近、中、远景相连,一气呵成,略无牵强拼凑,不愧为大家手笔。其局部结构也颇具匠心。如近景的四株树,以两松为主,并行弯曲,势与山脉走向相逆,两株杂树一直一弯,既有树干的穿插又有枝叶的变化。再如瀑布两侧的山岩皴法,都取横向而又型类不同,左面呈横向放射状,用密集的点子皴画出脉络,显得朴茂苍郁;右面则用横纹折带皴并加点,表现岩壁的险峭;左右两相对应,中间直落瀑布,势相逆而意相承,并引出左方象外之趣。从总体看,此图借鉴王蒙技法,善于组合稠密交叠的石岩,进而形成转折交搭的层峦,再布置大小林木,复合为整一的自然美,疏密、松紧相宜。至于远近层次,一靠墨色浓淡逐渐变化,二靠皴点疏密顺理布置。皴法则有两种:除解索皴外,还以淡墨勾石骨,以焦骨皴擦,再加点子,同时兼取董、巨江南画风的润湿、渲淡之长,望之郁然深秀。画家以雄伟瑰丽的庐山来比喻老师的崇高人格,而画上巧妙地安排的一较小的人物远眺香炉峰瀑布,从而点出了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跃然纸上。据悉,当时沈周正在学习王蒙的技法,又加之是为老师贺寿之作,所以格外专注,显示出画家旺盛的精力和严谨认真的创作精神。画家虽然功力深厚,但个人风格还处在探索和逐渐成熟的过程中,所以正好体现出“细沈”的典型风格。这件作品最大的特点是,用笔虽然密集,但是井然有序,而且墨色层次也很丰富,局部的皴擦点染不下五六遍,却依然清新典雅,没有松懈泄气或浑浊的迹象,这是需要非凡的把握能力的。

作品《庐山高》率性而作,极尽遣兴、寄情、写意之能事,或写云山、寒林、静钓,或画山冲高闲,深山问道。佛门对“空”的追求,道家对“虚静”的向往,都在他们的山水画中得到体现。在他们的生活情趣中,尽量“避尘”,所画虽是人间的山水,但表现多是清、空、虚、静的境界。在他们的山水画中何其静,静到“太古”之时;画水、画云烟、画幽壑何其空,空到天地万物只有一个“我”,自由、悠游、无牵无挂了。有时,他们索性画起《方壶图》,追求道家打破时空局限的“无极”之思。所以常常画中虽不画云山,却使“云山在无笔墨间”,做到笔尽而意无尽。司空图在《诗品》中说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吴门画家在艺术上,就是讲求以“有限笔墨,横绝太空”。更提倡一种以“素净为至美”,以“大藏来大露”。无疑,这些艺术意念,给他们的山水画带来相当浓厚的禅味。

作者以王蒙的笔法,集中的表现了这一雄伟丽的名山形象。近景的坡头上有一人迎瀑布背向而立,比例虽及小,却起着点题的作用,非常引人瞩目,似乎整个画面是为他而存在,是他的内心世界的体现,构图是成功的。画上的题诗丰富并提高了庐山的形象;“庐山高,高乎哉!郁然二百五十里之盘踞,岌乎二千二百丈之宠嵸”,“西来天堑濯其足,云霞日夕吞其胸……”气势豪岩,想象驰骋,感情奔放,后半把他老师的为人与伟大的自然景象联系起来,结尾两句“公乎浩荡在物表,黄鹄高举凌天风。”充分表现出作者最高的理想境界。

当时和沈周齐名的另一位画家唐寅,虽然都是以庐山作为审美载体,却表现出不同的意味。沈周用庐山的崇高来比喻老师的学问与道德,同时庐山上有著名的五老峰,沈周就借万古长青的五老峰来祝贺老"币的寿诞。所以他选《庐山高》这个画题是含有特殊意义的。因取庐山的崇高博大赞誉其师,故画面上所画崇山峻岭,层层高叠,近似王蒙的笔法、布局,作危峰列岫,长松巨木,起伏轩昂,雄伟瑰丽。近处一人迎飞瀑远眺,比例虽小,却起着点题的作用。由于作者极善于虚、实和黑、白的均衡处理,故画面虽饱满却不觉得挤迫窒息。画面上水的空灵、云的浮动,再加上直泄潭底的飞瀑,使密实的构图里有了生动的气韵。整幅画笔墨显得坚实浑厚,景物郁茂,气势宏大,虽笔法师王蒙,但更显清新空灵,融“崇高”的人格理想与壮丽的大自然为一体,也揭示了画家的胸襟。

中国画的意境主要出自其形表现,在表现事物的形体同时,更注重神的表现,即“以形写神”。神是事物的主题,是作品精神所在,作品《庐山高》的创作我感觉更多的是如何运用笔墨再现,来表现作者的意境。

如前面所说,画是来表达作者的心境的,不同风格的画表现出来的意境也是因人而异的。古代画家借助画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怀才不遇,他们将遇良才;他们豪放不羁,他们婉约静谧。他们的画则是万里悲秋,万里通途;气势磅礴,清新细腻。

观山水画,既有大江东去的豪放,又有春江花月夜的柔情;既有感时怀古的深沉,又有凌波御风、羽化登仙的飘逸。观山水画,人们可以领略到作者的心情,如痴如醉之时,甚至自己仿佛就是作画之人,将画中之情尽收心底。观景在人耳目,感情沁人心脾。

有句古话说:人生有三个境界,一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中国的山水画所表达的思想境界是那么的超凡脱俗,那么的含蓄空灵,让人心向往之。“言有境而意无穷”,总之山水画的意境在人们的无尽想象之中。

沈周的画风始终是温柔敦厚的(在这一点上,与他的诗风有着惊人的相似),即使是他那些较为粗犷的“粗沈”作品,也仍然中规中矩,没有流入狂怪一路,与浙派的草率作风有着明显的差异。沈周是十五世纪中国最伟大的画家,作为“吴门画派”的开派宗师,他位居于“明四家”之首(文徵明、唐寅、仇英三人都是他的晚辈)。他的创作实践,使“元季四家”以来快要断绝的文人画传统得到沿续与发展,并对晚明董其昌等人关于文人画的理论思索产生了极大影响。从沈周开始,一种具有鲜明苏州地区文人特色的画风真正地产生并趋向成熟。在这种画风的影响下,“吴门画派”的声势日渐壮大,最终压倒了从明初以来一直占据画坛正宗地位的浙派,使文人画重新成为画坛的主流。

沈周的《庐山高》,虽是以庐山之高以象征其师之品格,但画中之山水泉瀑的布置,虚实关系的处理,造型之严谨,描绘之准确,那真是一丝不苟。文徵明风格中分“粗文”与“细文”,其实,不论“粗”、“细”,均为写实性作品,不过“细”者更精细一些而已。所以山水画史一直到这时候,都是多姿多彩、琳琅满目的图象多元格局。

沈周身为隐居乡里的一介布衣,却能够在当时声名遍于海内,他的朋友们所起的揄扬作用显然是巨大的。另外,吴宽还曾比较沈周与戴进二人的画艺,指出沈周能在“吮墨之余,缀以短句,随物赋形,各极其趣”,所以他的画艺应当是“独步今日”的[3]。

在沈周的作品中,除了像《庐山高》这类惨淡经营包含着深厚思想内容的作品外,也有一些称心挥洒,漫不经意如《山水图》一类的即兴之作。还有些作品描绘江南一带佳景胜迹的卷,轴,册页占有相当的比重。沈周运用各种笔墨技法精心描绘园内各地景色,是他具有代表性的写实作品。沈周的画艺精博,是画苑中的全才,是我国15世纪下半叶戴进之后最有影响画家。沈周是吴派的开派大家之一,作为文人画家,他们的艺术在观念、技法、形式等方面都没有从前代文人画的程式中脱颖出来,但却共同体现出一种新倾向,这就是接近世俗生活。在他们活脱的笔墨中蕴藉着不同于元人的萧疏、寒荒、冷寂的世俗审美意趣。在题材的选择和艺术境界的追求上都表现出他们对世俗生活的关注以及他们的美学观点和社会理想。他们的艺术观和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时代新因素带来的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变化。他们对当时、后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见《艺苑卮言》卷五.

[2]据《支硎山图》之题语,详见后编之“天顺元年丁丑”条.

[3]见《匏翁家藏集》卷五十二《跋沈石田画册》.

猜你喜欢

沈周庐山笔墨
明 沈周 仿子久富春山居图卷
明 沈周 京江送别图卷
对牛弹琴
笔墨童年
沈周油画作品
云雾庐山
做一次庐山客
庐山
毛泽东登庐山
笔墨厨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