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现状分析
——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
2018-02-14张宇
张 宇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云南昆明560221)
如今,个人理财产品已逐渐成为金融业发展的新兴焦点,各金融机构均把发展个人理财业务作为抢占市场份额、赢取中间业务利润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对现行理财业务进行整合,既可满足客户的基本要求,又可以发掘新的潜在客户。商业银行还可以根据消费热点的变化,及时地开发出新产品,拓宽代理业务的范围和提高代理业务的水平。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本文将通过对理财产品现状的研究,提出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趋势及发展对策。
1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概述
(1)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定义。个人理财产品是商业银行通过分析和研究潜在的目标客户群而设计发行的,将从客户手中募集到的资金按照合约定的要求投向相关的金融市场或者购买相关的金融产品,最终按照合同约定的方式将投资收益(或损失)分配给参与计划的投资者的一类理财产品。银行只是接受客户的授权管理资金,投资收益与风险由客户或客户与银行按照约定方式承担。
(2)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分类。从产品的投资期限来看,可分为短期产品和中长期产品。现阶段大多以中短期为主。在理财产品发行能力上,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分别为前三名。
2 中国工商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现状分析
工商银行的理财产品主要以稳得利、汇财通、灵通快线、东方职责和步步为赢这几个产品为工商银行的代表产品。其中“灵通快线”系列理财产品是中国工商银行为满足投资者现金管理需求,自行开发设计的创新型理财产品,是投资者提高闲置资金利用效率和收益水平的首选理财产品。“步步为赢”理财产品是中国工商银行继“灵通快线”系列理财产品之后推出的又一款自主管理的创新型理财产品,具有高流动性、高安全性和收益随持有产品时间递增的特点,能有效契合并满足投资者收益性和流动性的双重要求。
3 中国工商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的优势
(1)品牌效应。中国工商银行作为中国特色的国有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和私人银行领域中有着的良好口碑,其“理财金账户”也一直是国内用户在众多理财产品中的首选。
(2)营业网点普及度高。中国工商银行在国内拥有最多的近两万两千多家营业网点,设施齐全,市场覆盖范围极广,分理处遍布各县市,并已建立起全球业务网络,在2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00多家海外机构,这极度有利于工行在消费者市场的争夺。
(3)技术支持具有优势。从2003年起,工商银行成功投产了全功能银行(NOVA)系统,在此基础上由自助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构成的电子银行立体服务体系也日渐成熟。
4 工商银行理财产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稀缺,个人理财业务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从业者除应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投资技能、丰富的理财经验外,还应掌握房地产、法律、市场营销等相关知识,并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公关能力。相较于外资银行或其他基金公司的专业理财顾问,工商银行员工的个人技能方面有待于提高。
(2)理财产品缺乏创新,与其他商业银行趋同。工商银行开办的理财业务种类主要有保管业务、个人外汇买卖、个人消费贷款、电子银行服务、银行卡、理财咨询等,这与其他商业银行的产品的差别只是形式上,而且这些产品中大多为国外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翻版”。
(3)忽略客户背景,提供服务单一。目前客户对于理财产品的理解大致只停留在理财产品说明书以及业务人员的口头介绍。说明书多数比较简单,信息相对有限,而银行业务人员出于销售的目的往往只谈收益,避谈风险。没有注重客户的不同投资需要和风险偏好,流失很多潜在客户。
5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发展对策
(1)引进人才,同时制定系统的理财人员培训计划,精心挑选具备一定金融专业知识、懂得营销技巧、通晓客户心理的优秀员工作为理财候选人才,同时加强与证券、保险等行业系统建立横向联合培训机制。
(2)工商银行应加快创新,拓展理财业务品种。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同质性很强。工商银行需要充分考虑目标客户对金融产品的实际需求,分析业务的发展前景,确定市场需求规模和市场定位,创造出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真正实现让客户资产增值。
(3)对客户进行个性化分层服务,降低信用风险。针对不同顾客的金融需求,结合他们对银行的利润贡献度,为不同层次的顾客提供有区别的服务。商业银行可以把个人金融服务扩大到有关客户居家生活、旅行、退休、保健等方面的需求,满足客户在不同阶段的理财需求。
6 结论
我国商业银行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还无法为客户提供风险梯度完整的产品。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将有助于解决这类问题。商业银行合理开发更多的个人理财产品,进一步明确自身的目标客户细分市场,恰当确定客户的风险偏好,充分发挥衍生产品等业务优势,提高自身的产品开发和定价能力,完善风险管理水平,同时建立健全个人理财业务的市场营销和绩效考核体系,将有助于商业银行在现代金融市场中的取得良好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倩倩,杨立社.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现状研究.西北农业科技大学,2010.
[2]吕乐千.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趋势[J].金融,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