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鲁绣及其文化内涵研究
2018-02-14王露颖
王露颖,张 星
(西安工程大学,陕西西安701048)
1 鲁绣的形成
据相关历史文献记载,山东简称鲁,故称“鲁绣”,它起源于齐国,其起源远远早于四大名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盛行于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据相关资料可供考证,鲁绣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600年前。在山东地区五千年前就有养桑蚕的历史更是对当地丝织刺绣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恒妇无不巧,日见而手狎也。”这段出自《论衡》的文字,是史书中关于地方刺绣的最早记载,而齐郡,毫无疑问就是齐鲁大地了。《汉书》载:“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万”,更表明当时的齐鲁地区已经有以鲁绣为主要装饰的官府服饰队伍,并且朝廷每年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设在齐都三处“服官”的生产发展。
《史记货殖列传》中有文:“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大体意思是齐国生产的帽子、带子,衣服、鞋子畅销天下,从海滨到泰山之间的诸侯都整好衣袖来齐国朝拜。“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显然,在齐桓公称霸之前,齐国的织绣业已经冠绝天下。《史记韩安国列传》载:“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这里的“鲁缟”同样指丝织品。
2 鲁绣的发展
在经历了秦汉的兴盛之后,唐宋时期北方战乱,桑地与刺绣的生产都受到破坏,而大批绣工为求安定生活选择南迁。直到1974年,山东邹县发掘一座元代李裕庵墓,鲁绣的历史足迹方才重现。明代,鲁绣与江南“顾绣”、东北“辑线绣”及北京的“洒线绣”等形成了不同风格闻名于世。今天,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明代鲁绣《文昌出行图》《芙蓉双鸭图》《荷花鸳鸯图》等为数不多的精品,见证了鲁绣重生之后的魅力与风采。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社会生活相对之前有所改变,刺绣在民间是每一妇女的一项必备技能,从小由自己的母亲传授给女儿,之后一生不辍,代代相传,使民间刺绣工艺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济南鲁绣相继完成了《六朝松》、《百蝶图》、《百菊图》以及毛泽东主席手书等巨幅手绣作品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山东厅陈列,受到周恩来的大力赞扬。《采桑子重阳》在人民大会堂山东厅陈列时受到周总理满怀深情地赞扬,1965年的刺绣作品《六亿神州尽舜尧》,据悉此作品是32名绣工耗时6000小时集体绣制完成,是鲁绣史上参与人员最多、使用针法最齐全、内容最复杂的作品。然而,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鲁绣”中的传统图案形式已消失,被一些歌颂祖国歌颂党的一派欣欣向荣的题材取代,将鲁绣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3 鲁绣的文化内涵
3.1 齐鲁文化在民间刺绣中的体现
齐鲁大地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将重伦理、讲革新、尚功利、尊传统等几种看似矛盾的文化理念在发展中逐渐融合,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博大精深的齐鲁传统文化。鲁绣在的丰富多彩的齐鲁文化熏陶下,也展现着齐鲁文化的精髓。
3.1.1 男耕女织的社会结构
鲁绣,是遍布于齐鲁大地的一种民俗文化形式。是中国“男耕女织”社会结构的产物,在民间,女子们聚在一起,在一种叫做“撑子”的绣花架子上飞针走线,绣花针穿梭在这个平面区域,栩栩如生、美丽吉祥的绣品便跃然布面。
3.1.2 齐鲁文化蕴含的和谐思想
鲁绣它所展现的是关于人们日常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每个时代的产物都蕴藏着每个时代独有的特质。齐鲁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主要包括: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和谐以及与自身的和谐等方面。这些思想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进步发展以及鲁绣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3.2 儒家思想对鲁绣作品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是通过教化手段逐步实施的,鲁绣艺术集中体现了齐鲁大地人民对美好生活所表现出的无限追求。
儒家思想十分丰富。就个体讲,有仁、义、礼、智、圣(信)、恕、忠、孝、悌等思想,这写思想在鲁绣的图案中均有所体现,然而礼仪制度在鲁绣作品中最为突出。孔子日:“见人不可以不饰"。受儒家“倡礼教、成教化、助人伦”等思想的影响,在传统鲁绣中很多刺绣作品带有和谐的思想。鲁绣中运用的大量图案也旨在延传民俗信仰和风俗,表现出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以及齐鲁大地的地域特征。
结论
鲁绣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手工工艺,展现的是山东的传统文化、信仰、风俗等,鲁绣作为齐鲁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刺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鲁绣文化的发扬光大,同时也是对民族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它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所以需要我们将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孙佩兰著.中国刺绣史[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2][清]沈寿口述,张謇整理,耿纪朋译注.雪宦绣谱[M].重庆出版社,2010.
[3]山东省博物馆编.山东省博物馆藏鲁绣精粹[M].文物出版社,2010.
[4]张冰著.济南工艺美术史[M].线装书局,2011.
[5]宋爱华.传统鲁绣焕新生[J].走向世界,2011(9):64.65.
[6]高英培.传统鲁绣图案研究及在服饰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流行色,2014(7):108-112.
[7]万柯彤.济南鲁绣市场现状调查报告[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4.
[8]黄松.齐鲁文化[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4.
[9]李辛儒.民俗美术与儒学文化[M].中央民俗学院出版社,1992.8.
[10]朱正昌,鲍家虎.齐鲁特色文化从书[M].山东友谊出版社,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