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喘气病的诊断与防治
2018-02-14
(普格县农牧局,四川 普格 615300)
0 引言
猪喘气病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猪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主要是呈地方流行性发生,故又称“猪地方流行性肺炎”。主要症状是咳嗽和气喘,病变特征主要是肺脏的心叶、尖叶、中间叶和膈叶前缘呈“肉样”病变(融合性支气管肺炎)。
1 病原
猪肺炎支原体是一种既不同于病毒也不同于一般细菌的微生物,因缺少细胞壁而表现多形态,有环状、球状、星状、杆状等。革兰氏染色阴性。猪肺炎支原体主要存在于病猪呼吸道和肺组织中,排出体外后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病肺悬液在室温(15℃~25℃)中放置36 h,即丧失其致病力,60℃条件下几分钟即死亡。环境温度越低,存活时间越长,一般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均有效,病原体对1%石炭酸、20%石灰乳及30%草木灰等消毒剂都很敏感,数分钟可将其杀死。
2 流行特点
不同年龄的猪对该病均易感,特别是断乳前后的仔猪,其次为怀孕后期和泌乳期的母猪。病猪和隐性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很多地方本病突然爆发,追查起来都是因从外地引入带菌猪引起的。病猪在很长时间内,甚至是症状消失后0.5~1年,均可向体外排菌。因病原主要存在于病猪呼吸系统,病猪咳嗽、喘气和打喷嚏都可排出病原,因此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传播。在拥挤、潮湿、通风不良的猪舍,本病最易发病和流行。气候与环境的变化对本病的发展有密切关系。虽然本病季节性不明显,但以在新疫区常呈地方流行性,病猪多呈急性经过。母猪(特别是怀孕母猪和部分小猪症状严重,死亡率较高。到后期,流行趋缓,仅仔猪发病较多,症状明显。母猪和成年猪多慢性或隐性经过。本病在老疫区流行不明显。感染猪多呈慢性和隐性经过,虽然症状不明显,但可带菌排菌,如引入新的易感猪群,则可以出现爆发。
3 症状
潜伏期一般半月左右,主要症状为咳嗽和喘气,大致可分为急性、慢性和隐性3类。
3.1 急性
新疫区和流行初期多见,病程1~2周。初期精神不振、食欲下降、呼吸次数加快,达100次/min左右,呼吸困难,喘气明显,前肢撑开如犬坐,张口伸舌,口鼻有泡沫液体流出,呼吸时腹部起伏明显,似拉风箱,喘声可闻;咳嗽,有时为痉挛性阵咳。如无继发感染,体温一般正常。随病发展,因缺氧可视黏膜呈青紫色,部分病猪因窒息而死亡。自然情况下,继发其他病原菌感染是引起病势加剧和病猪死亡的重要原因。
3.2 慢性
病程1月以上甚至绵延数月。主要症状:长期咳嗽,清晨、晚间、运动或进食后最明显。咳嗽时背拱伸颈,站立不动,头向下垂,直到把分泌物咳出或咽下为止。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表现为次数增加50次/min以上)和喘气(腹部起伏),一般体温不高。病程发展与饲养管理和环境、气候等密切相关,如饲养条件好,死亡率低,肥育猪虽然增重缓慢一些,但可肥育。相反,死亡率提高,不死的猪成为僵,生长不良,发育停滞。
3.3 隐性
生前无明显症状或运动,偶见咳嗽,剖解后才见病变。老疫区此型多见于肥猪,其中部分在饲养条件好的情况下由前两型转变而来。
4 特征性病变
肺脏心叶、尖叶、中间叶和膈叶前下缘有绿豆大或黄豆大或更大的灰红色病变区,质地实在,象鲜嫩有肌肉,故称“肉变”。以后颜色变淡,坚实度增加如胰脏,因而又称“胰变”。再后小叶性病灶融合扩大成为融合性支气管肺炎。病变肺入水下沉,其余肺常见气肿,肺门及纵膈淋巴结肿大(可达正常3、5倍以上),色灰白,质地变硬。
5 防治
5.1 预防
对本病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坚持自繁自养是防止传染病侵入的最有效的办法。如须购入新猪,一定应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确认健康才能合群 。如发生本病,应隔离病猪,及时治疗。圈舍彻底消毒,病猪粪集中处理(如堆积发酵)后才能利用。
5.2 治疗
(1)硫酸卡那霉素肌内注射:0.1~0.15 mL/(kg体重),2次/d,连用3~5 d。
(2)盐酸林可霉素肌内注射:0.33 mL/(kg体重),2次/d,连用3~5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