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规模养牛的疫病防治问题分析
2018-02-14王玉萍
王玉萍
(青海省黄南州畜牧兽医工作站,黄南 811399)
1 解读目前适度规模养牛中存在的疫病防治问题
现阶段,综合效益最高的当属适度规模化养殖模式,该模式可为各类型养殖户带来更多、更快的效益成本。然而单就适度规模养牛模式来讲,实则为粗放型养殖模式,这类模式不仅对人力资源、物力投入等要求较高,而且还伴随着污染大、能耗高等问题。
此外,随时可能爆发大规模的养殖疫病。经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当前牛群发生疫病的规律已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从原有周期性、单一性、阶段性以及季节性等特征逐步转变至交叉变异性、突发性、随时性以及反复性等特征,且牛疫病爆发的情况十分突然,形势也颇为严峻,除了可能造成严重异常的食品安全危害外,还极大地损害到养殖户经济效益。
发生疫病很大一部分责任归咎于防治工作未做好,但从实地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看,某些养殖户因出于对成本的考虑,当某些牛表现出一些不良情况时,养殖户并未加之重视,依然将病牛同健康牛群放在一起喂养,进而便出现了牛群疫病;此外,还有一些养殖户因缺乏持续治疗意识,当观察到牛病体表征消失便会停止用药,如此便为牛生殖疫病等类问题反复出现提供了可能[1]。
2 剖析适度规模养牛中的常见疾病种类
2.1 普通常见病
牛肠胃炎、感冒等均属于普通病。适度规模养牛环节,普通病有着非常高的发病率,究其原因与饲料喂养不当、季节变更等有着脱不开的关系。牛一旦患上普通病,首先表现出的是体力虚弱,若不加以治理,易引发传染病,进而加重病情。
2.2 常见传染病
适度规模养牛中出现结核病、口蹄疫等传染病的可能性较大。如果牛感染口蹄疫,会在短时间内较大规模的传播,若采取的治疗防治不当,还会加速病牛死亡速度,带来更严重的危害。
2.3 常见寄生虫病
过于密集的牛群饲养环境中极有可能发生寄生虫病。从现阶段了解到的情况可知,相较于其它疾病的防治而言,牛养殖户对寄生虫病的防治意识较淡薄,极少有适度规模养殖户针对寄生虫病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看似寄生虫病并不会对牛的身体构成太大威胁,可若防治不当,整个牛群的生长健康都会受到影响。
2.4 常见产科病
现阶段,在很多农村地区的养殖户中,并未大规模推行人工培植,多数依然沿用着传统配种方式。而传统形式的配种,养殖户并不会过多关注配种环境,但不良卫生条件易对牛的生殖器官造成损害,进而引发各类感染,若不及时治疗,便会产生各类产科疾病。较为常见的产科病有子宫内膜炎等[2]。
3 探究有效的牛疫病防治措施
查阅相关文件可知,适度规模养牛疫病防治的关键取决于环境卫生、饲养管理。但在一些地区,养殖户因意识水平有限,在牛疫病防治上存在着非常大的认知误区,多依赖于药物、疫苗等,并未对科学的环境清洁、饲养管理等内容引起重视。而疫苗、药物等又有着无法长期实行的特征,即无法对病毒性疫病起到非常好的保护作用,为从根本上维护牛群健康,当从定期清洁消毒内场卫生、才有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等环节开始,逐步将牛病预防工作落实,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工作的前提在于有效消除养殖户的认知误区。
首先做到根源消毒。诸如:定期使用消毒液对养殖场进行消毒处理、定期清扫牛舍以及及时更换饲料等。其次做到科学喂养。季节与牛生长的阶段不同,当制定不同饲料量,满足不同阶段牛生长需求。重视饲料营养配备,结合喂养环境与气候,科学化配置日料,并遵循“定时定量”喂养原则,只有规范化的喂养才能抑制牛疫病发生的可能性。然后做到适当放样。开放环境下,适当放牧有助于牛群汲取到更全面的营养。适当放牧要求合理控制放牧规模,适当的在其中增添牧草量,用以保障牛群获得充分养料,实现营养均衡。最后做到定期驱虫。当牛群进入牛疫病高发季节时,当按相关要求及实际情况做好定期驱虫工作。诸如:若进入肺线虫、胃肠线虫以及牛新蛔虫等高发期,当在丙硫咪的利用下将其杀灭;若进入血吸虫高发期,则应在吡喹酮的利用下将其杀灭。此外,还应做好消毒工作,最大可能的抑制病菌生长、繁殖。
4 结语
综上所述,适度规模养牛为现阶段众多牛养殖模式中使用者最多的一种,因该模式出现的时间偏短,养殖户在认知、养殖水平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而文章便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总结一些有效的牛疫病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 季树春.牛适度规模养殖的疫病防治分析[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17(7):10-12.
[2] 王雅平.疫病防治在适度规模养牛中的问题[J].中国畜禽种业,2015,11(8):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