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浑河滨水公园绿道系统调查研究
2018-02-14付罗诗琦魏琪茗
付罗诗琦 魏琪茗 苏 畅
(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 辽宁沈阳 110866)
浑河作为城市内河又是沈阳的“母亲河”,浑河两岸也是最重要的滨水景观带。伴随浑河由外河的功能向城市内河功能转变的加速,使其内在文化传承和生态环境提升的价值显得尤为迫切。近年来,作为城市地产开发项目的配套设施,浑河周围的用地也陆续建成了不同规模的滨水公园,使得沈阳浑河北岸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是人们消闲、娱乐、锻炼身体场所,其特有的风格呈现出自然、亲水,生态环保的特点。
1 浑河滨水湿地概况
沈阳浑河城市段滨水区范围东起下伯官坝,西至西三环桥,南到防洪堤,北到二环路,全长38.4km,总用地面积为39.17km2。沿河已经建成的滨水公园主要有:长白岛森林公园、奥林匹克生态公园、奥林匹克生态公园、水湾公园、沈水湾公园、五里河公园等。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人们对于滨水公园景观评价主要基于以下方面:
①植物在配置上要体现复层结构,即有乔木、灌木、草花的搭配;②植物景观最好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景色富于变化;③从美学的角度出发,符合构图美的原则;④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植物配置既要与环境条件相适宜,同时也要尊重群落。[1]
沈阳市浑河滨河游园的植物景观效果差异较大,沈水湾公园的植物景观效果较好,五里河公园次之,浅水湾公园的景观效果较差。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沈水湾公园建成时间相对比较晚,植物种类较多,色彩丰富,景观配置效果较好,加之后期的养护管理工作也比较及时、细致;而五里河公园、浅水湾公园建成年代比较久远,相对来说新兴植物种类较少,尤其是彩叶类树种的应用更是匮乏,养护管理工作也不是很到位,游客破坏的比较严重,因此景观效果较差。[2]
浑河南北两岸用城市主干道将沿河绿地与两岸的居住区分割开来,道路系统层次分明,在沿河绿地中设有车行干道,沿河人行道和绿地小路。这样既保证滨河人行区域的安全,又增加游览观赏的选择性和趣味性。
1.1 浑河两岸休闲空间利用率比较低
虽然浑河两岸不断地规划开发,打造公园、码头、滩地、广场等各类亲水空间,还是少有市民光顾。岸边的主要休闲活动是垂钓,这些钓鱼爱好者来此的真正原因是浑河鱼类丰富,适合垂钓。即便是附近的居民也很少频繁光顾。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滨河休闲空间缺少复合性和互动性。借鉴国外滨河景观设计的案例,可以看出,浑河与流经城市中心区的河流相比,少了交通因素的限制,可以充分的发挥滨河景观的休闲功能。虽然浑河两岸打造了一些主题公园和广场,但这些静态空间彼此无联系,并且与市民的互动性较弱。第二就是浑河岸边可达性较差。浑河岸边可达性较差主要源于两个方面:①对市中心的居民来此游玩交通耗时较长,没有便捷的交通阻碍了人们来此休闲的兴致;②由于浑河两岸均设有防洪坝,防洪坝外围是城市干道,干道的另一侧是居民区,浑河周边的居民因不想穿过车流量较大的城市干道,常常不愿到浑河岸边走动。
1.2 浑河两岸空间视线通透性较差
滨河两岸居住区大量建设滨河高层住宅,阻碍了河岸两侧城市风貌的展示。由于浑河两岸以居民区为主,浑河两岸由建筑外轮廓组成的城市天际线没有缺乏统一规划。开发商为了打造滨水景观房,基本都会选择在南岸北侧(即临河一侧)建设高层住宅,这样浑河南岸景观被一排高层遮挡,在河上观光无法看到河南岸的城市风貌。同样北岸小区也会在北侧建高层,也会遮挡城市北岸的风貌。这样仅仅能为少数几户人家提供滨河景观,但对于城市景观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牺牲了大多数人的城市共享空间。
2 提升浑河滨水空间活力的策略
2.1 促进浑河滨水空间的可达性
经过调查显示,有超过80%的人认为浑河沿岸滨水公园在交通上存在问题,而且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有超过半数的人是因为公园离家较近才选择前往,这就证明了可达性对滨水空间活力提升的重要性。在滨水公园附近设置公交站点,地铁站等公共出行交通体系,并结合公园出入口的增设,为游人提供更便捷的到达方式。另外各公园的主入口处应建设停车场,以满足更多人群的需求。除了浑河上部跨河大桥的建立外,景区内部也应该建设景观桥,供游人步行通过,以联系两岸,防止两岸景观割裂。景观桥的建造可以完善浑河两岸的慢行交通,夜间配合适宜的光照,增加特色景观。
2.2 完善浑河两岸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是景观建设的一部分,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达到使用功能、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方面的种种要求。浑河沿岸公厕的数量和管理力度有待加强;垃圾桶的放置应该更合理,出入口以及景观节点处的垃圾桶是必不可少的。垃圾桶的外形可以根据周围景观需要进行改造,以更好地融入景观中而无违和感。例如长白岛森林公园内动物观赏区的垃圾箱可以改造为动物的形象或某种植物的形象,创造出一派“自然”的景象;而园内公共交通工具的设置也很有必要,调查显示有40%的人认为园中缺少公共交通工具。建议在浑河沿岸设立自行车租赁点或以共享单车形式进行交通工具的管理。
2.3 传承名城文脉,焕发浑河文韵,从细节处体现沈阳地域特色
沈阳最为世人所熟知的,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域特色就是满清文化。一朝发源地,两代帝王都,这既是沈阳独有的历史文化,作为沈阳母亲河的浑河也必然要与此相联系。
在休闲区或沿河步道的铺装材料可采用仿古砖,旨在模仿满清时期的铺装形式,铺装表面上每隔几百米可用满清时期的纹饰零星装点几块砖。在路灯的选择上,可采用改良版的清宫灯的形式,类似于改良旗袍,有现代感又不失传统精髓。包括地灯的样式都可以设计成这种传统于现代相融合的感觉。在雕塑与垃圾桶的样式要随着沿岸公园风格的改变而做出变化,因此不能盲目将园中的雕塑与垃圾桶的形象全部做成符合满清文化的样式。比如说奥林匹克生态公园的运动人物雕塑,如果将骑自行车或打羽毛球形象的雕塑穿上满清服饰必然会闹出笑话,但是滑冰、射箭的形象完全可以跟古时满族人的运动形象相结合。垃圾桶的式样也可以以此观念为主旨进行设计改造。
2.4 组织文化活动,搭建互动平台
经调查,几乎有98%的人都认为在浑河沿岸应该多举办一些文化活动。文化活动的组织有利于浑河滨水空间活力的提升。例如马拉松、自行车、足球、篮球等比赛的举行,音乐、啤酒、电影文化节的举办,为了提升冬季浑河滨水空间的活力,还可在沿岸举行冰雪节,在河道举行滑冰等运动项目。节庆活动的举办也十分重要,例如在端午节举行赛龙舟,在元宵节举行观花灯等。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改变,越来越多的体验式的产品随之产生,当代的消费者不仅仅局限于某件具体物品的购买上,还更乐意去将金钱花费在体验式、互动式的“商品”上,用自己的所观所感来满足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在拓展滨水消费空间时,不仅可以建设如茶餐厅、文化市场、零售等项目,还可以将垂钓、泛舟、野营、骑行等项目引入景区内,有偿提供娱乐设施,形成娱乐观光带,从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2.5 打造标志性旅游景观
天柱排青、辉山晴雪、浑河晚渡、塔湾夕照、柳塘避暑、花泊观莲、皇寺鸣钟、万泉垂钓是沈阳著名的盛京八景,是沈阳独有的文化特色。其中浑河晚渡本就是浑河的景色,要将其余七景全都缩移模拟在浑河沿岸,成为一条特有的景观带,这样可吸引更多的游人前来观赏,打造成为沈阳标志性的景区,不仅能增加这一地区的经济活力,更能带动整个滨区空间的活力。
2.6 传承历史名城文脉,提升城市魅力
沈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而浑河作为沈阳的母亲河,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兴起繁荣。浑河不仅是沈阳人的记忆,还应该成为沈阳的标志,为全国乃至世界熟知。要将浑河沿岸打造成标志性景点,文化的发掘必不可少。盛京八景作为沈阳独有的文化特色,与浑河这条母亲河相结合,会让这条河在沈阳特有的文化中熠熠生辉,成为来此游览的人们必不可少的观光点。[3]
2.7 完善公共空间,促进河城共建
加强浑河滨水景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将周边的服务设施拓展到景区内或临近景区,增强步行体系对整个景区的支撑作用;将公共交通引入浑河沿线,在公园内部发展电瓶车、共享单车等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为周边居民及游客提供更便捷的游览路线。在滨水景区内增加节庆活动、全民性体育运动等,如在元宵节开展猜灯谜、宫灯观赏的活动;在春秋季节举行骑行运动;水上垂钓、赛龙舟;冬季可举行冰雪节等活动,在提升滨水空间活力的同时也为整个城市注入正能量。
城市滨水湿地空间建设是城市整体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与城市相融的滨水景观体系在提升滨水湿地景观活力的同时,更保障了滨水湿地空间乃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