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出血性败血病诊治
2018-02-14邱凯
邱凯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呼伦贝尔 021008)
0 引言
牛出血性败血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动物和带菌动物,以及被患病动物污染的垫料、饲料和饮用水。多杀性巴氏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牛的体内,属于牛体内的一种常在菌群,通常情况下,该种致病菌不会表现出致病能力,只有当牛身体抵抗能力下降,体内菌群失调,才会为该种致病菌产生致病性提供条件。通常牛出血性败血病多为内源性感染。该种疾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除了危害牛外,还会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常常呈现地方性流行。牛出血性败血病发病没有典型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每年的夏秋季节,因为气候突变,闷热潮湿,雨水较多,很容易导致病情快速流行。牛舍温度较高,湿度较大,地面潮湿,饲养密度过大,饲料营养价值较差,寄生虫侵袭均可诱发该种疾病产生内源性感染。
1 发病经过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左旗嵯岗牧场一队养殖户于2017年6月10日,在早上饲喂牛群时,发现牛舍中出现了1头死亡的犊牛。出现该种情况后,养殖户立即将病情上报了畜牧业综合服务站,要求当地兽医前来诊治,并对病死的犊牛进行了无害化处理,当天下午牛群中陆续出现发病现象,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并且有的患病牛在患病较短时间内突然倒地死亡。兽医到达养殖场后,牛群中陆续出现发病情况。通过进一步对该养殖场进行全面调查发现,该养殖场饲养规模较小,养殖户采用放牧养殖模式,放牧回来后将牛群封闭在一个圈舍内养殖。本次发病主要以犊牛发病为主,成年牛并没有出现发病情况。进一步检查发现,整个牛舍卫生环境较差,触摸牛体表存在较大湿度,地面污水横流,粪便堆积严重牛舍内有毒有害气体十分刺鼻。结合整个养殖现状和发病经过,兽医怀疑是某种致病菌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
2 临床症状
在养殖场发病最急的患病牛主要表现为败血型经过,发病牛体温升高到42 ℃以上,精神萎靡不振,采食停止,心跳加快,呼吸急促,伸颈呼吸,从鼻腔中流出带有血液的泡沫状内容物,随后出现腹泻症状,排出带有血液的粥样稀便,常常来不及查明发病原因,倒地死亡。剩下的患病牛主要表现为水肿型和肺炎型经过。部分患病牛的头颈、咽喉等部位出现了炎性水肿,水肿初期用手触摸水肿部位有热感和疼痛感,肿胀部位常呈现性胶样浸润,上呼吸道粘膜潮红,呈现卡他性炎症病变,发病严重的患病牛肿胀部位蔓延到前胸、舌头和周围组织,舌头因为周围结缔组织肿胀外伸,不能正常呼吸,最终窒息而死[1]。舌头外伸后患病牛不能正常采食,身体逐渐消瘦。几乎所有的患病牛会出现体温升高,进而出现胸膜肺炎症状,患病牛呼吸困难,并出现痛苦的咳嗽症状,从鼻孔中流出粘液性、脓性鼻液。病情进一步发展,患病牛呼吸困难,头颈向前伸直,张嘴呼吸。肺炎型的患病牛患病症状较为缓和,通常在发病1周后死亡。
3 病理学变化
无菌环境下解剖4头病死牛,其中败血死亡的牛2头,剩下的2头牛既存在水肿症状,又存在肺炎症状。败血死亡的牛2头,主要表现为内脏广泛性的出血,全身黏膜组织、肺脏、舌尖、皮下组织等处存在大量出血点,脾脏正常,没有出现任何变化。剩下的2头病死牛可以发现皮下存在大量胶状浸润,偶尔还能够发现存在出血点。将水肿部位切开后,从中流出了深黄色的液体。同时,2头病死牛肺脏病变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肺炎,打开胸腔之后,发现内部存在大量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物。肺脏外观呈现红色肝变[2],在表面还能够看见灰白色或灰黄色的干酪状坏死病灶.肺脏和胸壁与心包粘连,不能正常剥离。肝脏外观呈现土黄色,质地变脆,在表面存在小灶性坏死。肺脏切面呈现大理石纹路状。
4 实验室检查
常规方法采集上述病死牛病变脏器组织粉碎后,制成被革兰氏染色剂充分染色的涂片,干燥后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见大量被革兰氏阴性染色的短小杆菌存在。将粉碎后的病料划线接种到麦康凯琼脂培养基、鲜血琼脂培养基和支原体培养基上,常规方法培养24 h,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和支原体培养基上,均没有出现致病菌生长现象。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出了水滴状的小菌落,菌落周围不存在溶血环[3]。挑取菌落制成涂片染色后镜检,为革兰氏阴性染色的小杆菌。由此能够判定致病菌为巴氏杆菌。将采集到的病料充分研磨后10倍生理盐水充分稀释,制成悬浊液,每只小白鼠腹腔注射悬浊液0.2 mL,同时设置对照组,小白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 mL。实验组小白鼠注射24 h内死亡,解剖后发现各个脏器呈现败血性变化,涂片镜检为革兰氏阴性染色的杆菌。
5 结束语
牛出血性败血病要选择高敏抗生素对症治疗。选择使用磺胺嘧啶钠注射液,使用剂量为1 mL/kg体重,维生素B6注射液10 mL,5%的葡萄糖注射液500 mL,混合后1次静脉注射,2次/d,连续使用3 d为1个疗程。3 d后选择使用双黄连注射液和银黄连注射液,分别为30 mL和20 mL,维生素C20 mL、肌苷20 mL、ATP20 mL、5%的葡萄糖注射液500 mL,混合之后一次静脉注射,清热解毒,补充能量,1次/d,连续使用3 d为1个疗程。通过采用上述治疗手段治疗6 d,该养殖场的患病牛有1头死亡,剩余患病牛全部恢复健康,养殖场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病情得到控制后,要引导养殖户做好卫生防疫工作,消除养殖场内外部的各种致病因素,避免牛舍内饲养密度过大,做好夏秋季节的防暑降温工作,使用生石灰吸收地面水分,确保牛舍干燥清洁卫生。同时还要严格执行消毒管理制度,发病期间使用5%的漂白粉溶液,10%的石灰乳溶液,对牛舍进行全面消毒,坚持每天使用1次,连续使用1周。及时清理牛舍,粪便堆积发酵,降低牛舍内部有毒有害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