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痘的危害与防治
2018-02-14胡金花王泽仁
胡金花,王泽仁
(1.河南省太康县畜牧局,太康 475400;2.河南省周口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周口 466000)
0 引言
鸡痘是由鸡痘病毒(Fowlpox virus,FPV)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主要是通过皮肤或伤口感染,蚊虫是致使鸡痘传播的重要媒介[1]。本病死亡率较低,但严重影响鸡只的生长和生产性能,皮肤肿疣样病变、口腔及咽喉黏膜形成纤维性坏死假膜是其典型病变。
我国养鸡生产规模及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养殖密度的不断增加,鸡痘发生呈现新的流行特点,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秋蚊蝇滋生旺季该病尤为严重,小日龄幼雏发病率增高趋势严峻,死淘率逐渐增加,对养鸡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 病原学
鸡痘病毒属痘病毒科,禽痘病毒属,是目前已发现动物病毒中最大的一种[2]。成熟的禽痘病毒粒子(原生小体)呈砖形,大小为250×350 nm。由电子致密而居中的双凹核、两侧凹陷中的侧体和囊膜所组成,最外层有分布不规则的管状物[3]。
FPV基因组为线状、双股DNA,大小约为300Kb,分子量为2~4×105KD,G+C含量达35%,具有单链的发夹结构。对痘病毒科内的不同种属的成员基因组中间部分的核苷酸序列是比较保守的,但基因组两端在长度和核苷酸序列差异较大。FPV基因组保守区的DNA序列编码着与病毒DNA复制、转录和增殖等有关的一些重要酶类,而两端的侧翼区DNA序列与病毒的毒力、宿主范围相关,具有一定的种属特异性。
2 流行病学
鸡痘在我国流行较为普遍,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在夏秋蚊蝇活跃季节发病最为严重。感染鸡只食欲减退,生长发育迟缓,严重者死亡,死亡率可达30%以上。另外,高密度饲养、通风不良、高湿高温、疫病感染、饲料营养不全和饲养管理粗放等因素可加重鸡群疫情。
鸡痘病毒主要通过损伤皮肤或粘膜侵染禽只,断喙措施不当也可引发该病的发生。蚊蝇可携带该病毒,夏秋季节蚊蝇较多,通过叮咬传播该病,是造成鸡痘流行的重要传染媒介,鸡痘病毒可在蚊蝇体内存活10~30 d。
不同品种、不同日龄阶段的鸡群均可感染该病,尤其以育成鸡和产蛋鸡较为普遍,以往小日龄的鸡群发病率较低,但近些年小日龄鸡群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
3 临床症状
鸡痘病毒病的潜伏期一般为4~8 d,临床症状根据症状和病变及病毒侵害鸡体部位的不同,分为皮肤型、粘膜型、混合型3种类型。
3.1 皮肤型
FPV常经蚊虫叮咬其无毛区感染,初期在鸡冠、肉垂、腿脚、泄殖腔和翅内侧等无毛区出现灰白色小点,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步如豌豆大黄色或棕褐色的结节,病情较轻时并无全身症状,精神、食欲正常[6]。但与其他疫病混感或是病情加重时会出现精神萎靡、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发育受阻。
3.2 粘膜型
感染鸡只出现精神萎靡,采食饮水量下降,眼部有液体渗出,初期为透明性浆液,随着病情的发展变为淡黄色脓液,眼睑肿胀,结膜潮红并有脓性或纤维蛋白物渗出;3 d左右,口腔及咽喉等粘膜发生痘疹,呈现圆形黄色斑点,随着病程的发展逐渐形成黄白色的假膜覆盖在口腔和喉部粘膜致使病禽的吞咽和呼吸受到影响,嘴部无法闭合,张口呼吸,发出“嘎嘎”声。结痂脱落掉进呼吸道时会逐步形成栓塞,堵塞气管致使病鸡呼吸困难,严重时引发窒息死亡。
3.3 混合型
病禽皮肤、口腔、咽喉同时受到侵害,出现皮肤、眼部、口腔及咽喉部黏膜发生痘斑。
4 诊断
4.1 免疫学与血清学诊断技术
鸡痘病毒可以采用中和试验,但该方法操作复杂实验条件要求高,在临床诊断中并不适用。免疫保护试验、免疫扩散试验可对其抗体进行检测。免疫印迹可通过免疫原性蛋白对比分析区别疫苗株和野毒株。
4.2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根据鸡痘4b核心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相应引物,建立FPV的PER诊断方法,也有根据FPV4b核心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相应引物优化PCR扩增条件,建立FPV通用的PCR检测方法。该方法可检测到样品中少量病毒,具有灵敏度高,准确率高等优势。
5 疫苗免疫失败的原因
5.1 免疫程序不合理
较高的母源抗体能抑制鸡痘疫苗病毒在体内增殖,或是免疫接种方式不当,此外,如感染其他传染性疫病、营养不良、强烈的应激反应等,也是致使免疫失败的重要因素。
5.2 鸡痘病毒毒株变异
高致病性鸡痘病毒含有完整的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基因能激发体液免疫应答,致使鸡群发生免疫抑制,从而导致免疫失败。
5.3 疫苗使用不当
鸡痘的免疫接种属于黏膜免疫,通过注射或饮水的方法进行免疫不能激发机体免疫应答,造成免疫失败;疫苗运输、贮存不当,接种工具污染或残留化学消毒剂,接种与抗生素并用,接种前皮肤酒精残留过多等因素也是导致免疫失败的原因。
6 防治措施
6.1 加强饲养管理措施
做好场区及禽舍卫生消毒工作,搞好鸡场及周围环境卫生,定期消毒,消灭吸血昆虫减少或尽量避免蚊虫叮咬,合理调整饲养密度,科学配比饲料,避免啄癖或其他机械性外伤,合理制定免疫程序。
6.2 免疫
疫苗免疫是控制本病最有效的方法,临床常用的疫苗有鸡痘鹌鹑化弱毒疫苗、夏菲特鸡痘疫苗、富道鸡痘疫苗,其中以鸡痘鹌鹑化弱毒疫苗最为常用,可适用于雏鸡及不同日龄的鸡只。一般在夏秋季节采用刺种法进行接种,一般1月龄以内雏鸡接种1次,种鸡1季度接种1次,使用消毒完全的刺种针蘸取痘苗,针刺翅膀内侧无血管处。接种后3~4 d后检查刺种部位,出现痘肿,说明刺种成功,否则证明接种失败,需要查找原因并及时补免。
6.3 对症疗法
(1)皮肤型的痘痂一般无需治疗,必要时可用消毒镊剥离患部痘痂,并涂抹腆甘油、龙胆紫、碘酊等药物。
(2)白喉型鸡痘,用消毒镊剥离口腔粘膜假膜,用1%高锰酸钾冲洗后,再涂抹碘甘油、鱼肝油等药物,或向口腔内吹入冰硼散,每日1次。
(3)眼部损伤的病鸡,可将眼部干酪物排出,用2%硼酸溶液或1%高锰酸钾冲洗,再滴入5%蛋白液。
[1] 殷震,刘景华.动物病毒学[M].北京:科学出版杜,1985.
[2] 高福等译.禽病学[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
[3] 陈静,张志,杜元钊,等.我国鸡痘病毒野毒重组株的流行初探[J].中国兽医学报,2008,28(4):371-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