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虾共作种养技术要点
2018-02-14文艳钦胡慧颖
文艳钦 胡慧颖 胡 容
(江西省铅山县农业局,江西铅山 334500)
稻虾共作种养技术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种生态种养模式,即在同一田块中同时养殖虾和种植水稻,这样做可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资源,增加经济效益。同时此种模式下由于不用施用化肥、农药、激素等,所以不仅可以生产出无公害的农产品,还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绿色农业[1-2]。现结合笔者实践,对铅山县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优点及技术要点进行简单的总结。
1 稻虾共作种养技术的优点
目前市场上对虾的需求量逐渐增加,虾养殖产业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了节约资源、不过多占用土地资源,稻虾共作种养技术非常适合在各地推广。
1.1 解决了水稻种植和青虾养殖之间的矛盾 推广稻虾共作模式,可以缓解我国土地资源短缺的实际问题。插秧时可先将虾赶到提前挖好的沟中,不影响其生长,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养殖青虾与水稻种植争夺土地资源的矛盾,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青虾在稻田中的生长时间,提高了水稻及青虾的产量,提高了稻田的经济效益。
1.2 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可以对当前有限的土地资源及水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突破了传统的作物种植及水产养殖对空间的限制,是一种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
1.3 对绿色农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就是利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将水稻种植与青虾养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田间的螟虫类害虫的蛹、幼虫、杂草等作为养殖青虾的饵料,不仅降低了田间病虫草害的发生概率,而且可以为青虾提供天然无污染的有机食料。此外,虾的代谢产物还可以为水稻生长提供肥料,此种模式属于互利共生型,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促进了绿色农业的发展[3]。
2 稻虾共作种养技术要点
2.1 水稻种植 一是水稻品种的选择。在稻虾共作养殖模式下,应选择耐肥能力强、茎秆粗壮、生育期适中和抗性强的水稻品种,如黄华占、晶两优华占、隆两优华占等。
二是种植环境的选择,要求有很好的排灌条件,地势广阔平坦,土壤肥沃,稻田内的保水性要佳。
三是水稻移栽。当水稻秧苗高为25~30cm时即可分苗,6月中下旬移栽,株行距为50cm×50cm左右,稻秧每隔几行适当留一片空白水域,便于水体流动,避免水稻植株遮挡过多的阳光,为虾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氧气、光照条件。
四是田间管理。稻虾养殖采取原生态模式,不喷农药、不施肥,利用虾捕食稻田中的部分害虫及虫卵,同时虾捕食后产生的残饵以及排泄物可以满足水稻生长对养分的需求。虾刚放养到稻田中时,宜留浅水,深度控制在10cm即可,移栽后一两周开始晒田,切记要轻晒,不可全部排干田间水,保留田面有水。复水后,田间水层逐渐加深到20~30cm,为虾及水稻植株的生长提供足够的水分。
五是收获。水稻收获时适当留茬,高度控制在约10cm,稻草还田,之后田间灌水,深度以淹没稻茬为宜,一般在40~50cm即可,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施入肥料,为稻草的发酵提供条件,促使田间产生大量供虾食用的浮游生物,且为稻茬的尽快返青打好基础,还可以为虾的日常活动提供一定的遮荫场所。
2.2 虾的放养及管理 一是开挖养殖虾的沟并做好消毒工作。1—2月时在稻田内的田埂内侧挖沟(深60~80cm、宽4m),沟的形状为“L”型或者“一”字型均可,并将挖出来的土垫在田埂的上面,起到加高加固田埂的作用,一般要求田埂的高度比稻田高度高60~80cm;虾沟、田间要用生石灰消毒,并在消毒后10d左右每隔2m栽植1种藻类。
二是放养虾。每年的3—4月间,田间的水草逐渐扎根发芽,此时可将虾苗投放到沟、田中,一般在适期内投放的时间越早越好,投放密度在7.5万~9.0万尾/hm2,并用提前浸泡好的植物性蛋白饵料(玉米等)投喂虾。
三是加强巡查管理。每天早晚都要在田间巡查1次,对稻田内水的颜色及虾的活动情况等进行观察,及时将虾沟清理干净,避免发生堵塞现象;田间灌溉水源的水质要定期监测,确保其安全无污染;每天结合天气情况及虾的生长情况调整田间水深,确保田间水温适宜;为了提高田间水层中的氧气含量,可合理搭配微孔增氧机(在水底层起到增氧作用)、水车式增氧机(对水体表面起搅动作用,增加水体流动)等,维持水层中溶解氧的浓度处于较高的水平,促进虾的生长。
四是及时捕捞。在青虾长到合适大小时用地笼(网眼大小在0.3~0.7cm)进行捕捞;捕捞时先排水至露出田面,此时青虾会全部转入到深水沟中,再将地笼放入沟中进行捕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