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成都市城市总体布局原则
2018-02-14陈誉源
陈誉源
成都市城市布局形态:呈现环形放射状,城市沿交通干线向外发展,主要有东西南北四个发展方向,分别有不同的发展重点和发展中心,西部以都江堰为绿色发展中心,南部以天府新区作为创新发展重点区,东部以龙泉山为生态保护重点区域,有很强的向心紧凑发展的趋势,主城区密度高,具有展示性,富有生命力,总体而言属于集中式布局,各项用地节约、紧凑,有利于保证生活经济活动联系的效率和方便居民生活。
1 注重整体,立足区域
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理念,在市域构建“两山、两网、两环、六片”的生态格局,进行生态发展;建设“公园城市”,规划“一轴线、两山、三环、七带”城市绿道和城市绿地。
在住房方面,坚持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供给上掌握住房整合,调动各种供给力量,满足城市的发展需求,新城建设和人才安置协调,相互支撑和补充,比如在进行新城建设时,办公区与住宅区邻近,居民工作完即回到附近住宅区,同时修建相关商业区以满足居民需要,使居民生活各方面的需求都得到满足;此外,《成都市住房保障五年规划》提出加大住房保障力度,针对各类各种人才,可通过人才购房支持、人才公寓租售、产业新城(工业园区)配套住房租赁、自建人才公寓或倒班房租赁等方式,实施多样化的人才安居方案,人才之外,对于居民购房补贴也有新的政策出台。
贯彻落实十九大河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把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着力实现从城乡统筹到城乡融合。具体体现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即:
(1)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使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福利与基础设施;
(2)建设上,城乡资源共享共用,建设结果双方共享,而不是仅为城市居民服务;
(3)规划上,迎合城市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和“公园城市”建设理念,城乡共同塑造“山水田园带”和“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景观,同时推动全域旅游、乡村旅游的发展。
2 紧凑节约,结构强化
集中紧凑,节约用地:在规划时重视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有一些区域如羊安北部新城,再进行新城开发建设规划时通过将集体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同时对农民予以补偿或者提供相应就业机会,以此换取城市建设和发展,同时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把分散的指标集中到一起。
3 明确重点,抓住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矛盾
我认为成都发展中存在的极少矛盾,其一是其过度集聚,由于其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心,吸收大部分资源、资金、技术、人才,与周围地区极化发展严重,也不符合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初衷(协同发展),另外,成都和重庆作为成渝经济圈两大经济核心,产业结构趋同较多,如汽车、计算机、电子等领域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在发展时应该多注重与宜宾、泸州、遂宁、南充、合川、简阳、资阳、内江、永川、自贡、宜宾、泸州、江津等城市的协同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在成都市总体规划中,城市发展正转向构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融合产业、都市现代农业为主的产业体系。
4 规划结构清晰,内外交通便捷
城市总体布局充分利用了成都平坦的地形,温暖湿润的气候,作为生态屏障的龙门山、龙泉山两山,水系以有府河和南河(成都的母亲河,前身是成都地区古老的自然河道);沙河,今吸纳着成都东北区域20余条支流,与锦江共同滋养着蓉城儿女,被称为“生命河”,以及清水河、江安河、金马河(是成都平原的重要防洪屏障),成都市规划中总体考虑了以各个方面,分工明确,面积适当,并且各要素之间联系紧密。
远近结合、弹性生长:成都市总体规划中,对于未利用土地、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的利用开发上考虑到后代人的发展需求,不过分开发;旧城区有的拆迁重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旧城区(历史城区)予以保护、修复,发展文化旅游业;注重可持续绿色生态发展,逐步减少退出高污染型产业,发展清洁高效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虽然实施面临困难,但在不久的将来将受益良多。
5 保护环境,突出特色
以建设“公园城市”为目标,实施龙门山、龙泉山、生态廊道、公园、滨水、道路、小区绿化增绿,明确生态保护格局,重点保护和发展成都文化,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弘扬和发展天府文化,保护历史城区和历史文化街,建设文化走廊,复兴传统文化,突出成都美食、音乐、会展、文创、旅游的特色。
总体形成“三绕十七射”的高速公路网络,构建市域“半小时”交通圈,并完善城市轨道、地面公交、漫行系统,使不同运输方式和内外交通,以及各枢纽节点与网络间有效衔接,促进交通系统的形成,满足周边地区和自身发展的需求;城市绿地:在规划中注重城市绿地的构建,调节局部小气候,为城市居民提供娱乐场所;规划公园绿地、生态绿地、覆盖全成都的绿道,形成较为完善的城市绿地体系,构筑城乡一体的生态绿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