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孔灌注桩在加固地基中的应用
2018-02-14钟晓明
钟晓明
1 工程概况
某泵站项目时陆域输水枢纽泵站。泵房平面是矩形,东西向对称布设,运用地下连续墙为基坑围护。
基坑包括A1与A2区A1区是盾构工作井,基坑平面外包大小是28.1×28.4m,开挖深24.95m;A2区涵盖泵房配水渠、前池、吸水池,基坑同样是矩形,平面外包大小是89.2×135.2m,挖掘深度是21.2m。
基坑挖掘环节选择钢筋混凝土支撑系统发挥围护水平支撑的效果,钢格构柱则发挥竖向支撑的效果,立柱桩都借助主体架构的工程桩。规定钻孔灌注桩数量是858根,而A1区盾构工作井下部架构配置了24根;A2区泵房下部架构设定了834根。泵房架构自重、地下连续墙和抗拔桩能发挥泵房抗浮的效果。
2 工程地质
上部土层:①基岩是中风化灰岩,颜色是灰黑色,岩芯形状是柱状;②粉质是粘土,颜色是浅黄、土黄色,相对而言较纯,形成的原因是冲积导致;③素填土,颜色是黄、土黄色,状态是松散,主要是人工新近堆积而成;下部基本上是冲洪积物,主要为碎石粉质粘土,颜色呈浅黄、红黄色,状态是可塑-硬塑,形成的原因是冲洪积导致;④卵石,颜色是浅黄色,状态较为湿-饱和,稍-中密,形成原因是冲积导致。
3 复合地基设计规划
3.1 设计总体思路
首先,借助载荷板实验明确地基土③含碎石粉质粘土的实际承载性能,之后借助科学的布桩,使置换率得到强化,最终要借助复合地基测定实验进行结果的分析与处理。因为拟建场地面积相对较大,并且四周并未存在对地基基础建设产生影响的建筑物与地上、地下障碍物,因此建设环境相对理想,建设也相对简单[1]。
3.2 地基土载荷板实验
在施工现场中选择5个点为试验点,并且从S1到S5进行标号,实验的极限荷载是800kN,在此条件下累计沉降量是:27.76mm、21.64mm、23.14mm、27.11mm、29.12mm,P-S曲线的变形趋势相对较缓,S-lgt曲线尾部并没有产生显著的向下弯曲状态或趋势,都选择s/b=0.O1的相应负载当成试验点承载性能特征值,可是并不能大于试验值的一半,因此S1至S5的地基承载性能特征值最终分别是:361kPa、400kPa、378kPa、358kPa、351kPa。全方面分析后得知,③含碎石粉质粘土的承载性能特征值是350kPa。
3.3 钻孔灌注桩设计方案
结束载荷板实验后,获得精确的③存在碎石粉质粘土的承载性能情况,由于此土层具备相对较厚的特点,因此下卧层同样具备良好的力学优势,鉴于此,在钻孔灌注桩阶段就可以运用③存在碎石粉质粘土为桩端持力层。因为要实现最大限度使用桩间土的承载性能,并且选择科学的置换率进行桩位的布设工作,进而使桩和土所构成的复合土体中桩土能以科学得到比重进行布设,进而使桩所承担的负载比重得到提升,减小土所承担的负载比重,防止出现土体过度承载的现象与问题。在提升地基承载性能时,应重视桩密度的减小,如此方能实现经济性目标,还能符合承载性能与变形的实际需求,因此本研究案例中运用有效桩民时25m的正方形,布桩的均匀性非常理想,并且将间距控制在2.4mx2.4m。
3.4 垫层厚度
通常来说,桩土复合地基均应设定合适厚度的褥垫层,并将其厚度控制在10~30cm,建材通常运用级配砂石等散体建材。并基于此,配置柔性垫层,不但能使桩间土负担负载比重得到提升,还能使桩间土的承载性能得到强化;此外,能使桩体上端受力得到优化与改善,使桩与桩间土的应力承担与变形能更好地进行协调。分析大量实验与经验能得出,倘若褥垫层厚度值越大,桩土负载承担比重就会越低,即桩体负担的负载比重就会越小,否则就会越大。就本项目来说,应使桩体与土体所负担的负载比重分布的均匀性得到强化,进而使负载能科学地分布,进而使桩间土的承载性能能被充分地挖掘出来,有助于复合地基实现变形。鉴于此,文章研究案例运用20cm的褥垫层。
4 钻孔灌注桩施工
4.1 对钻孔灌注桩的要求
(1)业主方认为钻孔灌注桩直径应满足1.6m、高度满足2m,桩身垂直度≤1/200桩长。
(2)本项目选择扩底钻孔灌注桩桩身混凝土规定强度是C30,钢筋混凝土保护层的实际厚度、桩身直径分别控制在70mm、0.8m;桩体内进行注浆管的预埋施工,数量总共是2根,使用材料是通用钢管,规格是厚3.5mm、φ48mm,当桩体达到设计强度,就要及时展开桩底注浆作业[2],并且各个桩注浆量控制在2m3;桩底扩大端的位置是粉砂土层,两桩之间间距最小值均<3m,桩长范围是49~56m。
4.2 施工器械选择
(1)选择新型玻璃钢双套管技术能使超过桩顶标高的桩体摩阻力被弱化;玻璃钢双套管技术运用碳纤维修复强化工艺展开接头对接工作,进而高效掌控表层光滑度、同心度与垂直度效果;玻璃钢双套管设备自重相对较小、吊装简便、潜在风险相对较小。
(2)选取MR5800型扩底钻头其实是依照本项目地质条件、扩底需求设定的,并且综合对比与优化后,最后选择钻头扩底角是250的规格,并且收敛高度与张开高度分别是2.1m、1.65m;直径段高度的最大值是0.2m,斜翼长度是1.4m;底是平面。
(3)本桩基项目运用GPS-12钻孔桩机,选择采取正循环钻进技术,如此就能在浅层软土地基中发挥最佳效果,钻进的稳定性也相对较好,对四周土体不会产生较大的扰动影响,能避免出现坍方事故。
4.3 泥桨护壁,防范塌孔
在钻进施工时,泥浆灌进时增加孔壁静压力,还会在孔壁表层构成3~5mm泥皮,进而对孔壁形成一种保护,防止出现坍塌事故,此外,悬浮钻渣,如此钻进施工的效率与进度才能得到保障。试孔数据显示,钻孔时泥浆的制备存在较大难度,本项目主要采取人工造浆的方式,作业现场挖掘50m3泥浆池与沉淀池,发挥储存与调节泥浆的作用,泥浆比例是1.1~1.3。
4.4 二次清孔,控制沉渣
钻头几乎达到设计标高时,就应减小转速,如此孔底沉渣方能更好地排净,还能有效调节泥浆各项性能,进而使沉渣保持在最好的状态。此外,第一次清孔换浆同样要落实,进而保障泥浆性能,泥浆比例应<1.15,粘度控制在18~20s,孔底沉渣<100mm,清孔操作完成,提钻后将钻杆提出,混凝土导管还要展开第二次清孔施工,借助导管将符合标准的泥浆灌入,如此便能使孔底沉渣被迫排出,而孔底沉渣厚度应≤50mm。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得出以下结论:
(1)在复合地基中,桩间土应能负担上部荷载,所以桩间土的承载力应具备良好的准确性,本项目运用载荷板实验深入检测桩间土承载性能,进而使桩设计时具备更加精确的数据基础。
(2)在钻孔灌注桩设计时,运用科学的置换率,进而使桩间土的承载性能得到充分体现,而桩体所负担的荷载同样得到提升,因此桩间土所承担的负载就能减轻,复合地基的结构模式能使土受力削弱,而变形相对较大,因此就能实现提升地基承载性能、降低地基沉降的目标,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也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