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企业厂内道路运输优化的探讨
2018-08-27曹蕾魏伟
曹 蕾 魏 伟
在工业企业总图运输设计工作中,必须能够合理的安排运输线网、设施设备及企业内的各组成部分,使工业企业的内部运输——物流、人流等功能得到合理布局,生产环境也更加的整洁顺畅,为企业更加高效的完成生产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础。要想实现以上目标,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必须加强总图运输方案设计,并进行多方案优化比选。
1 厂内道路概况
厂内道路一般分为主干道、次干道、支道、车间引道和人行道。根据工业企业厂区地形特点、厂区总体规划布局、生产工艺特点、运输量大小以及建构筑物间的相互关系等因素,将厂内道路布置成环形和非环形。环形道路即道路为围绕厂区内建构筑物设置的闭合的道路网络,能够保证物流人流的运输方便、安全、高效以及消防要求。非环形的道路是指厂内道路不兜环、各有分散终点的分散式布置,一般在道路尽头设置回车场,以方便运输车辆掉头。
2 道路竖向设计原则
道路竖向设计目的是确定合理的道路纵坡,设计基本思路是首先确定各个变坡点的设计高程,进行各道路的试坡,然后进行局部调整,从而达到各段道路及整体优化。竖向设计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
(1)为了便于场地顺畅地排除雨水,道路横坡设置为单坡或双坡,便于收集厂区的雨水,汇集到雨水口或者排水沟中。
(2)为满足场地内运输车辆的爬坡要求,厂内道路的最大纵坡见表1。
表1 厂内道路最大纵坡表
在地形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次干道的最大纵坡可增加1%,主干道、支道、车间引道的最大纵坡可增加2%。
3 影响厂内道路通行能力的因素
影响工业企业厂内道路通行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3.1 道路宽度
道路宽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车辆行驶速度。道路过窄,车辆行驶速度低,运输效率大大降低。
3.2 交通条件
交通条件主要指工业企业为满足生产需求采用的不同车辆在混合交通条件下,车辆占用道路的面积不同,车辆性能不同,车辆速度不同,相互干扰大,影响厂内道路的通行能力。
3.3 交叉口
工业企业在某些路段上或者在某一时间段内,厂内道路运输比较繁忙,该段道路的通行能力肯定会受到交叉口的影响。当交叉口间距较小时,通过交叉口的车辆行驶时间较长,不利于道路空间的利用和道路运输能力的发挥。当交叉口间距较大时,道路运输能力提升,有利于道路空间的充分利用。
3.4 车间引道车流量
当车间引道车流量较大时,车间引道进出主次干道的车辆较多,对厂内道路的车流量产生横向干扰,影响厂内道路的通行能力。
3.5 称重作业
工业企业某些称重作业在道路边进行,可节约厂内其他用地,但对道路的通行能力有一定影响。
3.6 行人和非机动车
工业企业内部道路大多采用机非混行,因此,道路的干扰因素较多,影响道路行车速度。尤其是在上下班高峰期,职工人数较多且集中的地方。
4 矿渣粉厂内道路运输优化
矿渣粉厂的主要工艺流程为高炉矿渣经过输送、除铁、配料等送入立磨进行粉磨、烘干、选粉,并存储和发运。
4.1 矿渣粉厂内道路运输存在的问题
矿渣粉发运过程可能涉及的厂内道路运输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4.1.1 车辆称重
空车进入厂内称重时,地中衡的位置以及地中衡和道路之间的关系,对于道路通行有一定的干扰。
4.1.2 道路宽度
如果矿渣粉库周围的广场宽度过小,则不足以供车辆转弯进入矿渣粉库下装运矿渣粉,或者不足以保证车辆装运完后从矿渣粉库下前行离开。
4.1.3 道路的竖向设计
如果矿渣粉库库底标高与库外道路竖向标高不能顺序连接,那么车辆在驶入和驶出矿渣粉库时的通行能力都大大降低。
矿渣粉厂内道路运输除矿渣粉的发运外,还包括厂前区工作人员车辆运输和选出来的废铁运输,存在的道路运输问题包括:
(1)交叉口
如果出入厂前区的道路和运输成品的道路为同一条,在成品运输繁忙的时间段或者上下班高峰时间段容易相互干扰,影响运输效率。
(2)交通条件
运输废铁的车辆和运输矿渣粉的车辆类型不同,如果道路运输功能和路线划分不清,那么不同类型的车辆运输之间容易产生干扰,影响道路通行能力。
4.2 矿渣粉厂内道路运输优化
(1)针对矿渣粉发运过程中厂内道路运输的几点问题,做以下优化处理:
①选择合适的位置放置地中衡,以保证其他车辆正常通行,以不阻碍厂内道路通行能力为目的。
②矿渣粉库周围广场道路足够宽,避免车辆在进出矿渣粉库时来回倒车,影响运输效率,妨碍厂内其他车辆的通行。
③矿渣粉库库底设计标高与库外道路设计标高缓坡连接,避免因为矿渣粉库库底与周围道路连接不畅导致运输车辆行驶困难,影响道路运输能力。
(2)针对厂前区工作人员车辆运输和废铁运输车辆存在的问题,做如下优化处理:
①厂前区和生产区分别设置出入口,避免相互干扰,提高运输通过率。
②合理规划不同车辆的运输路线,尽量避免不同车辆运输之间的相互干扰。
5 结语
总图规划与设计在工程设计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本文着重从运输设计出发分析了厂内道路运输如何优化设计,但是详尽的设计方案还需要在具体的工程项目中实践和总结。本文的探讨可为今后的应用提供参考,对于道路运输优化的深化工作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