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畜牧业如何突破饲草短缺的瓶颈
2018-02-14穆桂枝叶华明
穆桂枝,叶华明
(陕西省商南县畜牧兽医中心,陕西 商南 726300)
1 我国畜牧业饲草生产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已经逐渐发展起了牧草产业,形成了完善的牧草种植、加工、存贮运输以及销售的产业链,虽然已经建立起了这样的生产体系,但整体产业规模都较小,牧草加工企业有300余家,年加工在5万吨以上的企业有33家,300家的预计生产总值为500多万,但实际生产加工量为180万吨。在此生产能力下,我国的牧草种植还与国际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此形势下,很多牧区的畜牧饲料仍为天然草,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 发展畜牧业突破饲草短缺的重要性
我国在畜牧业的发展中,体现出以下几点问题,首先是自然式的粗放导致草原面积逐渐减少,土地逐渐的恶化,向荒漠化甚至沙漠化发展,其次就是因为草原的荒漠化、沙漠化,导致能够用于自然畜牧的土地越来越少,牲畜的生长缺乏必要的饲料就要开垦新的牧区进而导致了新的问题以及恶性循环。突破饲草短缺问题,能够保证牲畜生产必要的养分,进一步为退牧还草提供有利条件。
3 发展畜牧业突破饲草短缺瓶颈的方法
3.1 全力保护天然草场,发展舍饲养殖
伴随着畜牧业的发展以及土地征用、毁草开荒、无节制的开采、只用不种还有自然灾害的影响,天然因为放牧超出承载能力,导致草场的面积逐渐缩小,产量不断的下降,草场盐碱化、荒漠化问题日益凸显。对天然草场的保护不容怠慢,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1 草原禁牧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提出禁牧的要求,即要求牧区的牧民禁止在规定的草场进行自然放牧,取代的是将牧场改为采草场,或是要求牧民应用人工种植的草料进行喂养,一般禁牧期为5~7年,等待天然牧场的自动愈合与生长,改变传统的饲养模式,以及依赖草原放牧的原始畜牧方式。
3.1.2 封区育草
封区育草是改善草场质量的最为简单易行且有效的方法,采用对生态脆弱、退化严重的草原进行封闭,在此期间,培育草地质量;对于改良牧场的封闭,要采用改良与封闭同时进行的方式;对于国家重点建设的草原项目,要将建设与封闭同步进行。通过封区育草能够有效的恢复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成果,为牧场轮放及区域划分创造条件。
3.1.3 草场的改良建设
从多个渠道广泛募集草场建设资金,包括各个阶级、各个单位再到整个社会,使全体公民提升对草原的保护意识,推广及应用退耕还草、盐碱地、荒漠化防治技术,应用10年时间对草场进行重建,改善草场生态,提升草地面积,重新恢复破坏前的原貌。
3.2 加快退耕还草,发展种草畜牧
3.2.1 构建以粮食、饲料、经济作物组合而成的三元种植结构
无论是农区、牧区都要尽力的脱离传统下的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为辅的二元种植结构,逐步建立起三元种植结构,并不断朝着这一方向发展,确立种植饲草用地这种种植制度,当作是人工草地进行管理。
3.2.2 建立起草田轮作的生产格局
草田轮作指的是将同一土地分别在不同的时期种植草地或农作物,应用此格局,改良土壤环境,同时起到防风治沙的作用,促进种植环境的良性循环,是一种极为简单高效的土壤改良措施,能有效解决耕地土壤养分不足以及畜牧缺草的问题,同时也是农业、牧业、草业结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牧区就要将放牧业为主并将其与种植业结合,大力发展舍饲、轮牧的畜牧模式;在农牧区则要全面转变为舍饲牧业,从而加速生态、可续畜养的步伐。
3.2.3 建立起农田草地开发模式
开发农田草地模式,要有长远的考虑,在实际发展中,要将退耕还草与低产田种草相结合;将豆科牧草与禾本牧草的种植相集合;将1年生牧草与多年生牧草的种植结合;将饲料种植与干草种植、干草加工相结合。
3.3 开发秸秆资源,发展秸秆饲养
3.3.1 秸秆盐化
将0.3kg的盐以1:150的比例与水进行配比之后喷洒在100kg的秸杆上并将其切碎,之后用塑料布封口,在24h后用于饲养,此方法较为简单,其主要目的是提升进食率。
3.3.2 秸秆氨化
将尿素、秸秆以及水以1:300:100的比例进行配比,先将尿素溶解之后喷洒在秸秆上进行密封,密封15~30d后,即可进行喂养,此方法使秸秆纤维膨胀,提升进食率及消化率,并提升秸秆中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一般用于冬季解决饲料短缺问题。
[1]李新一,王加亭,韩天虎,等.我国饲草料生产形势及对策[J].草业科学,2015, 32(12):2155-2166.
[2]黄福生.畜牧业生产环境污染的成因与解决对策[J].养殖与饲料,2016(12):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