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灯戏常用曲牌简述
2018-02-14陈香莹
陈香莹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一、川北灯戏的起源及特点
川北灯戏又叫“坝坝戏”,“农民戏”,是地道的四川民间草根歌舞戏。源于四川东北部地区的田间院落,流传于嘉陵江中上游两岸。川北灯戏是川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在丰收庆典等民俗节日时广泛举行的重要娱乐活动项目之一。灯戏艺人将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打起锣鼓拉起胖筒筒,便开始了热闹逗趣的灯戏,人们从四方赶来观之,时而轻笑,时而大笑,一天的劳累瞬间消散,观毕仍回味无穷,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清末嘉陵公子写的一首打油诗“一堂歌舞一堂灯,灯有戏文戏有灯。庭前庭后灯弦调,满座捧腹妙趣生。”体现了川北灯戏有灯有戏,载歌载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娱乐性强的特点。灯戏内容多取材于普通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或民间传说,题材丰富,极具川北地域特色。川北地区贫困艰苦,养成了川北人吃苦耐劳,苦中作乐的精神。热情,幽默,大方的乐观天性也体现在川北地区的多种民间表演艺术中。川北灯戏多以诙谐幽默的喜剧形式呈现,即使在正戏、苦戏中,也多带有浓厚的喜剧色彩。川北灯戏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鲜明的喜剧色彩,纯朴,欢快,风趣,诙谐的艺术风格,遍布巴山蜀水,在四川南充、阆中、仪陇、南部、苍溪等十多个县盛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川北灯戏所用的伴奏乐器主要有胖筒筒、竹笛、唢呐、三弦,锣鼓等。以胖筒筒为主,胖筒筒是一种类似胡琴的弦乐。它的特点是琴身短,琴筒大,音色低回浑厚,且带一种瓮声,故又称“瓮筒筒”。操以此琴,琴弦抖动大,手指打音频繁,浪音,颤音较多,具有其他乐器不可代替的特点。
二、川北灯戏常用曲牌
川北灯戏音乐是在四川汉族民歌、小调基础上形成的。除部分陕调外,绝大部分与四川山歌,小调,曲艺,以及嫁歌,佛歌,圣谕腔,端公腔相近,具有四川口语化的特色,自由灵活,形式多样。川北灯戏的不少曲牌来自于民间乐曲或吹打乐。其音乐结构短小精悍,简朴,通俗,节奏欢快,曲调流畅。在一段唱腔的前面或中间,常有过门相伴,因而动作性较强,便于歌舞穿插表演,这是川北灯戏的又一特色。川北灯戏曲牌分三大类。一类是有唱词的唱腔部分,又分正调,花调,陕调。第二类是没有唱词的间奏音乐部分,分“茶牌子”,“喜牌子”,“随腔走”,“花儿牌”,“跳跳句”,“寸寸句”等。第三类则是打击乐曲牌。以下将对三类曲牌的常用曲牌进行简述。
(一)川北灯戏唱腔曲牌
1.正调:正调主要包含传统曲牌,此类曲牌代表灯戏最正宗,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曲牌类型。在灯戏中属于常用曲牌。唱词分上下句结构,七字,十字均可演唱。根据剧情发展和人物性格及思想情绪的变化,行腔时,可慢可快。常用的正调曲牌有:“胖筒筒”“灯弦腔”“十字咏”“苦板”“啷当调”“联二句”“联四句”“联八句”“算命调”“怀胎调”“半灯调”“八步头”“圣谕腔”“摇板”等。
“灯弦腔”:多用于叙事,感叹的场面。“十字咏”以十字为一句,多用于叙事,游赏等情节,无收腔,唱段结束后由鼓师在过门中摘收。“苦板”用于表现悲伤,忧怨情绪。“灯弦腔、十字咏、苦板”三支曲牌,唱法上滑音、颤音、浪音较多,间奏音乐上都出现了从Re上行四度到Sol再下行六度到Si的旋律走向,少数字略带说唱风格。操琴手法上打音、浪音多,与唱腔紧密结合,构成其独特风格。
“联二句”“联四句”“联八句”:连续两句、四句或八句唱词。如果是两段体结构,中间则插入音乐间奏曲牌。联句还有一大特点是前面几句连续不断,最后一句的后面部分唱词中断,插入一段过门后再演唱最后几个字(一般是三字唱词),就像说得正起劲的时候突然停下来,卖个关子,再告知结果,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联八句”多用于叙事等情节,诙谐,风趣的风格,半说半唱,适用于丑角。
“啷当调”。多表现欢快、诙谐、爽朗的情绪。“怀胎调”。多表现忧郁,伤悲,哀叹之情绪。“圣谕腔”。多用于叙事,游赏等情节,亦可用于反面人物。“算命调”。多表现虚伪,油滑,诱骗之情调,适用于丑角。“半灯调”。多表现欢快、喜悦的心情。过门中可适当加上套打,以助气氛。“八步头”。此曲用唢呐伴奏过门,弦乐跟唱弦,多表现喜悦情绪。“摇板”。常用于表现激烈的情绪。
2.花调:此类曲牌与四川民歌、山歌、清音、小调相近。是川北灯戏在传统正调曲牌基础上广泛吸取其他民间音乐的特点,融合发展而来的一类曲牌。
如“鲜红调”。多用于游赏、赶路场合。演唱应当轻快些,末尾由鼓师收。“烟五更”。多表现凄楚、心酸、失望之情绪。“还还腔”。多用于争吵、顶撞、耍横蛮等场合。演唱中可配合身段套打击乐,以助气氛。“梅花调”。这是一支较欢快喜悦的曲牌,常用于赞扬,兴奋之情绪中。“望山猴”。本曲系灯戏常用曲牌,用唢呐演奏过门,全曲欢快跳跃。
3.陕调:此类曲牌属灯戏借用的外来曲调(郿鄠腔),在灯戏唱腔中单独使用或局部采用。民间灯戏艺人一般较少用类似曲牌,在川剧舞台上有所出现。如“补缸调”“大郿鄠”“小郿鄠”“郿鄠子”“陕调”等。
谱例1 补缸调
谱例2 陕调
(二)、灯戏间奏曲牌
川北灯戏中的音乐间奏是灯戏音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起到开场、扫尾或承上启下的作用。对灯戏表演者是一种引领,预示,对主腔音乐是一种延续或补充。常用曲牌有“茶牌子”“喜牌子”“随腔走”“花儿牌”“跳跳句”“寸寸句”等。
“茶牌子”。常用于支宾待友,迎送亲人,献茶献酒等场合。以唢呐吹奏为主,锣鼓起奏。
“喜牌子”。用于拜堂、排宴场合。唢呐吹奏,“包”为锣打节奏,热闹欢快。“随腔走”。这是一支随着唱腔尾句留腔的架桥曲子。多用于叙事、对谈、思虑等场合。演奏时,随基本唱腔节奏速度。“花儿牌”。常用于起舞、戏打、追逐、闲游等场合。“跳跳句”。表现人物得意忘形,常用于丑角身段中。“寸寸句”。多用于行路、叙谈或人物上下场等场合。
谱例3 喜牌子
(三)灯戏打击乐曲牌
1.打击乐符号
“咚”“共”——脚盆鼓或老川大锣。
“当”“狂”——大锣
“状”——大锣、大钵同击
“厂”——大锣边音
“丑”——大钵
“差”“乃”、“胎”——小锣
“课”——鼓板
“打”“不、尔”“那打”——小鼓
“吃”——钗子
——休止
“弄”——小马锣
2.主要曲牌
[量一锤]主要用于起唱或过门之前。[量三锤]、[量大锤]两只曲牌用于短过门中的套打。[鸡啄米]用于起唱前或有动作的身段之中。[还还句]专用于“还还腔”的过门套打。[花儿牌]用于幕前曲。[合牌]多用于人物上下场。[花长锤]用于唱腔后的舞蹈和欢快场面。
打击乐在川北灯戏中虽不占主要地位,却也是灯戏音乐中不可缺的重要部分。一般是在一些人物的上、下场,起腔,扫腔或烘托环境气氛时使用,而且以小打为主。根据灯戏老艺人讲,灯戏早期没有打击乐,为了在开演前使观众和演员都有一个准备,便以木盆为鼓,铜盆为锣,仅打出“咚(木盆)——当(铜盆)”的音响,接着便开始演唱。因此“咚当”就成了灯戏最早的击乐。这种比较原始的音响节奏特色至今在灯戏中仍然保持着。现在的灯戏击乐,无论鼓,锣,钵,其共同特点是音色低沉,浑厚,音量较大。灯戏原有的击乐牌并不多,在实际演出中不够使用,因而借鉴了大量的川剧锣鼓曲牌以丰富自己。
综上所述,无论灯戏的音乐曲牌或者打击乐曲牌,都是向多方面吸取养料,广采博取融合于自己的戏种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2006年川北灯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四川一大宝贵的传统民间艺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好川北灯戏的传统特色,传承和发展川北灯戏的表演形式,扩宽思路,与时俱进,使这一文化艺术瑰宝在历史长河中始终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