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体验式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思路
2018-02-13马晓丽
马晓丽
摘 要: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过程中,受其自身的性质影响,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直接影响其培养效果。灵活利用当前的体验式教育方式,可以从根本上促使当前的学生党员全方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与修养。基于此,本文从当前的体验式教育的党员培养价值入手,深入进行分析,结合實际情况,提出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思路,以供参考。
关键词:体验式教育;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思路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我国现代职业教育逐渐呈现出新常态,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社会对于高职人才培养逐渐呈现出“素质与技能并重”的思想,并积极在当前的培养模式以及理念上呈现出创新思想,以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同时,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模式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将更多的优秀人才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
一、体验式教育背景下的党员培养价值
实际上,当前的体验式教育是以传统的知性教育为基础,逐渐向当前的人性教育方向转变,并逐渐形成完善的教育思想,以教育者与受教育着的情感性与主体性为前提,通过实施活动,产生具有积极促进意义的教育方式。在该种形式教育过程中,其自身尊重当前个体生命的意义,强调自身的情感性与实践性,充分发挥出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价值,扩展学生自身的视野,提升综合素养。
(一)积极关注学生自身的情感
针对学生党员自身的实际需求,可以积极进行情感方面的关注,促使党员培养更加的人性化,帮助学生提升自身对党组织的归属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出其教育的价值,体验学生党员自身的学习与生活,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党员的生活进行关注,尊重其自身的个体意见,实现个性化发展。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帮助学生党员形成积极的态度,通过与教育主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更强烈的组织感,提升学生党员自身的素养水平[1]。
(二)促使当前的教育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通过进行合理的理论式教学,可以从根本上促使当前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合理的融合,加快当前理论知识的内化,帮助学生养成党性意识,引导其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与知识获取能力,注重自我反省,通过内心的不断衡量,将准备过程与实践进行合理的衔接,实践后进行合理的反思,避免理论逐渐变得空洞,将原有的被动实践过程转变为主动的体验,促使学生党员内心产生强烈的成就动机,积极进行创新发展,实现党员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充分发挥出学生自身的主体性
在进行学生党员培养过程中,应充分将当前的学生党员自身的主体性进行发挥,并有效的进行结合,引导其实现自我的教育与管理,在不断的优化发展过程中,尊重当前党员学生自身的个体意愿,形成完善的价值取向,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完善认知结构,从而保证其可以对当前的事物进行独特的分析,从整体上将党员的要求与自我发展进行结合, 将原有的被动教育转化为主动自我教育,实现自我的管理与约束,全方面发展。
二、体验式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重要性
(一)为新时期伟大战略任务的开展奠定基础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培养,为我国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始终坚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迎合时代发展。在不断的创新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员培养可以不断的提升当前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其形成完善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提升自身对党组织的忠诚度,实现“两学一做”、“三严三实”教育,争做合格的党员,在进行实践过程中,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积极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在发展过程中,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巩固当前的党组织地位,实现新时期的伟大战略任务[2]。
(二)契合新时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教育的有效开展,符合当前新课改的要求,在不断的创新过程中,积极进行完善,满足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现阶段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共存的关键时期,要求当前的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对于人才的培养应更加的严格,全方面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我国提供优质的高职技术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进行创新,在不断的优化发展过程中,创新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实现以人为本,积极进行创新,契合新时期发展。
三、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未能进行完善的管理
虽然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不断进行创新,促使学生入党人数逐渐增加,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高职院校在进行基础党务工作管理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导致其管理工作效率不高,难以满足当前的需求。
(二)学生自身的入党信念不高
受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性质影响,其整体的思想意识较差,在学习过程中,不具备良好的信念,导致其入党思想不明确,信念不强。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重视力度,不断进行优化发展,严格对学生进行要求,帮助学生坚定入党的决心,提升当前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学生对于党组织归属感不强
党员教育受其自身的性质影响,具有较强的主流价值与规范性,进而将当前的教育者放在主流的位置,并具有明确的主导性,并且长期以来一直如此,其教育内容一成不变,导致学生对党组织的归属感不强,未能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动力不足[3]。
四、体验式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将情感作为主载体进行感性的培养
实际上,当前在进行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过程中,应从情感入手,并因此为载体,积极进行创新,不断进行优化,以培养出优秀的党员人才。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首先,灵活利用当前的情感进行教育,实现以情动人,促使党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构建完善的情感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深入学习当前的党史党章,灵活应用当前的理论知识促使学生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不断进行完善,在发展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满足当前的需求。同时,教育者在进行教育过程中,还应注重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自身的年龄心理特点,积极进行教育,促使学生积极疏导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优化,学会调节自身的情绪,保证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例如,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做到实事求是,追求平等自由的生活,定期对学生进行思想工作,并进行思想引导,促使学生勇于自我批评,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其次,积极进行情感培育,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合理进行合理的人文教学,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并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与疏导,促使党员积极消化与解决自身的不良情绪,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当前的生活与学习 ,逐渐克服困难,激发出自身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应有的尊重,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高职院校应合理支持党员学生发展,适当进行鼓励,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出其自身的能力,成为优秀的人才。
(二)发挥出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进行人性化教育
对于学生来说,在进行教育过程中,应灵活利用当前的人性化教育,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特点,进行合理的创新,赋予党员学生人性美,促使其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首先,明确党员学生自身的实际需求,积极进行教育,帮助党员学生与教育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形成坚实的情感纽带。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合理对党员学生进行帮助与关心,并明确其自身的心理需求,给予其良好的心理慰藉,提升学生自身对党组织的信任度与归属感,当其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利用当前的坚定信念积极解决当前的难题。例如,某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学生的档案,并根据学生的思想变化进行完善,定期考察学生的思想,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成为优秀的人才[4]。
其次,充分发挥出学生自身的主体地位,在进行党员培养过程中,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将当前的教育与实际生活进行关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积极提升自身的积极性,全身心投入当前的学习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价值,争取荣誉。例如,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组织探讨式活动,促使学生根据自身的思想进行表达,并明确正确的人生观念,积极弘扬当前的共产党荣誉身份,产生自豪感,成为有用的人才。
(三)积极进行活动实践赋予其内涵美教育
党员学生在进行活动实践过程中,应赋予活动良好的内涵,展现出生命力,并以此为基础,将学生党员与当前的内心品德进行连接,逐渐升华,提升其自身的人性色彩,并完善当前的党员内涵思想。积极鼓励学生党员参加当前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为其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建设,在锻炼实践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服务意识,构建远大的理想,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促使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整体的素养的带提升,以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良好姿态全面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5]。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公民的整体素养得到提升,促使学生入党人数增加,同时当前对于党员的素质要求也逐渐提升,以满足时代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党员学生培养的重视力度,积极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行教育,提升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婧婧.浅析体验式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思路[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8):196-197.
[2]郭晓雯,黄寒微.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模式的创新及路径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24(01):59-62.
[3]王振强,武琳琳,马金菊.高职院校建设学习型学生党支部的实践探索[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9(03):75-77.
[4]文琳,徐慧.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在学风建设中发挥作用的途径研究[J].文教资料,2017(19):158-159.
[5]范清义.论体验式教育——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的另一种思路[J].现代商贸工业,2012,24(23):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