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研究

2018-02-13李娟

青年时代 2018年33期
关键词:制度保障

李娟

摘 要: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完善创新的社会主义,是具有生命力的社会主义,随着社会的发展,既要坚守本心又要开拓创新。所以,在新时代的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尤其是法治文化的建设,必定会迎来新发展、新变革,也要面对新的挑战和压力。我们要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框架下的法治文化建设,是一条没有先天经验的新路,是要我们在探索中前进的,如何合理借鉴西方世界相对完善的法治文化建设理论,将他们赋予中国特色,让他们适合我国的实际是一大难题;如何打破传统,寻求创新,用法治文化建设助力打造文化强国的目标是又一个难题;在依法治国的最高方针之下,如何利用制度保障法治文化的建设,也是难题;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提议如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推动法治文化建设的发展[1]。

关键词: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制度保障

党的十九大成功召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了崭新的时代。但是,我们依然需要坚持依法治国不动摇,这是因为,依法治国仍然是实现法治国家,建立完善法制体系的根本,是维护社会安定,提高人民素养,实现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

一、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中华民族虽然饱经风霜沧桑,但是中华文化却是所有的古文明中唯一能够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文化。也正是这样,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我国现今文化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独树一帜,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和传承的根本,是国家的血脉,是不可磨灭的精神符号[2]。

在文化的众多组成之中,法治文化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他的重要性就体现在了法治文化本身是一种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完善的文化系統的综合,是依法治国的延伸,将对法律的践行从原本的相关机关单位的强制执行,向着一种文化形态进行转变,在法治文化体系中,人民主动践行法律,知法懂法,践法护法,这就需要提升全民的法治文化素养,在心中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法律意识,以法律为信仰,遇到事情知道将法律作为武器,这样做能有效减少冲突和暴力行为,违法犯罪也能有效降低,对于个人而言,知法懂法就能减少受到的侵害,在更加和谐的社会中生存,也能确保人生安全,和谐自有成长;对整个社会而言,法治文化的建设,能够让社会和谐美满,提高民众的法律意识,构建和谐社会,让人民精神层面富足,减少不安稳因素,不仅是减少了法律执行所投入的人力财力成本,人民的平稳和幸福是一个国家富强的根本,穷兵黩武而耀武扬威武力强国,国民通常苦不堪言,只有和谐、美满、文明社会的人民才是真正的幸福的,也才能代表这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这也是我国在新时代的特色社会主义框架之下,大力建设法治文化的重要原因。

二、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挑战

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之下,我国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等等多领域实现突破,突飞猛进的发展,十九大后,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正式进入了新时代。这将是崭新的,前所未见的时代,是有诸多契机和发展的时代,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之前从没遇见过的挑战,而在过去的发展中我们逐渐发现,相比于经济的飞速发展,法治文化建设则相对落后,远远没有达到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法治文化的要求,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法治文化的建设工作层面上,将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一)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背景下,如何打破人治思维束缚,使法治成为人们的价值追求

我国的文化传承是几千年的文化几点,拥有自己的特色和传统,让中华文化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具有浓重的色彩和无法忽视的地步。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华思想文化的根源,千百年来,中华文化无不是儒家文化的一种延伸和发展,儒家文化具有一定的现进行,里面提倡的理想君子,因材施教,重孝道等等也很具有时代意义,是时至今日我们仍奉行的行为和思想准则,是社会舆论和道德底线的一个标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太多的与今天的法制社会相悖的思想,这是因为传统的儒家思想,是帝王的统御思想,是为了方便帝王统治而不断改进完善的,儒家思想反复强调一种人治的思想,家法以父以夫为准,国法以帝以君为准,缺少客观性,有讲求人情理法之间的等价关系,讲求的是‘法无可恕,情有可原的法外开恩,所以,这种文化传承至今,人们养成了一种人大于法的思维定势,出现问题先求人,求人不行先动情,动情不行再讲理,讲理不听才用法,人情理法中法律放在了最后,这让人们法律意识淡薄,通过人情网出现众多关系户,藐视法律,横行无忌,给和谐社会增加了很多的不稳定因素。

想要实现法治文化的建设,就要从根本上扭转人们的思维方式,让民众重视法律,遇事不是讲人情,而是诉诸法律,这显然是与儒家思想相违背。所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第一道难关,来自于传承了几千年,已经深入人心的传统文化中对法律的藐视,想要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质变,就要对人民的思想进行扭转[3]。

(二)在以西方法治文化为中心的理论框架下,如何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当今法治文化的关系

经历了鸦片战争和改革开放,中国一次被动一次主动的打开了国门,开始了与西方、与世界的文化交流,由于欧美世界的飞速发展,他们先进的文化迅速被我们学习并接受,这些先进文化中,当然也包含着法律文化,很多法律学者和翻译家们急于整理相对混乱的社会局面,认为西方的法律文化会是一剂良药。但是,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在党的领导下,逐步确定了打造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路线,在这条路上,我国的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给世界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惊喜,这也让我们开始思考如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文化这个问题了。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有很多腐朽和落后的地方,而西方法律文化也有许多的先进的地方,但是这并不代表,西方先进的法律文化就全面适用于中国,更没办法确保他能适应在新时代背景之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

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在借鉴先进的西方法律文化的同时,研究我国传统的法律文化,二者相结合,并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主义特点,研究出适合时宜的法律文化体系。

(三)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如何营造适合法治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法治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把法律作为一个基本社会环境,犹如西方世界的契约精神一般,在西方,契约精神就是社会的基本环境。而在我们目前来看,虽然学习了很多西方的法律文化,也对其进行整理和加工让他们更具有中国特色,但是,人们的法律意识仍然处于萌芽阶段,熟人之间签订契约会破坏感情,法律是逼不得已的最后手段,人们把法律看成了高高悬空的屠刀,把契约当成了冷冻人情的冰块,拒绝让他们出现在日常生活中,正是人们对于法律敬而远之的态度,让法律成为一个社会的基本环境,就要让法律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4]。

三、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制度保障

(一)結合传统法律文化,培养公民法律意识

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让公民知法懂法,然后才是重视法律,自然法律意识就会强大。而让公民了解法律、熟悉法律的途径有很多。

第一是学校,在传统的法律宣传教育时,学校经常是宣传教育盲区,这也使得大学毕业生初入社会经常被骗,他们不了解社会,也不能及时用法律维权,所以在校教育过程中,应该及时穿插法律常识。

第二个是家庭,中国的传统概念里,家是一言堂,关起家门法律也管不了,实际上,家庭也需要法律的约束,以家庭为单位,对法律的普及,有助于打造和谐家庭。

最后是整个社会,目前面向社会的宣传手段有很多,我们也应当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多平台,多媒体渠道退法律进行宣传,使用文章,小故事,拍摄小视频等更易被接受的方法为宜。

(二)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利用制度保障施行

从思想上转变公民对法律的认识误区,传统认知中,法律总是作为一个约束我们行为的框架,实际上,法律更应该是保护我们的武器,这个思想的转变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一方面,需要相关部门在宣传的时候,做到没有死角,多利用媒体、广告平台的同时,也要借助先进的公众号、新媒体、客户端、小程序等进行推广宣传,覆盖更多民众。

另一方面,制度保障要及时跟进,利用完善的制度让法律政策的宣传效果良好,更要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制度,让全民知法懂法,研究法律,形成以法律文化为基础的社会风气,这才是推进法制社会的根本。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对应的法治文化建设工作将会面临更多挑战,我们要了解法治文化建设的意义,重视法治文化建设并利用制度对法治文化的建设进行保障,才能实现依法治国,实现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谢冬慧.民初法治文化建设论纲[J].山东大学法律评论,2016(01): 124.

[2]法研.“中华文化与现代法治”对话录[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6( 5):11 .

[3]缪蒂生.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7( 4):12 .

[4]李林.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概念的几个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4):2 .

猜你喜欢

制度保障
全面从严治党,如何在基层落地
强化官兵练兵价值认同的路径选择
法官独立制度之保障
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构建设想
党的纯洁性建设制度保障体系完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