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动机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8-02-13谢启文

青年时代 2018年32期
关键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谢启文

摘 要:自从大学生踊跃参与志愿服务以来,便已成为青年志愿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近几年大学生志愿者的数量却在不断流失,很多高校出现了“招募多,流失快”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志愿者的发展进程。以河南某高校的J志愿协会为研究对象,从中寻找10名较为资深的志愿者作为访谈对象,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五个需要,对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大学生的五个服务动机,并根据收集的资料探索得出建立健全基本保障机制、提供专业化的技能培训、培养志愿者的归属感、创新志愿服务多元化、制定以精神激励为主的激励机制等对策强化其服务动机。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志愿动机

20世纪80年代,中国志愿服务事业正式进入起步阶段。截至2012年,中国注册青年志愿者的人数已达3400万。大学生志愿者作为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为中国的志愿服务事业贡献出重要的力量,无论走到哪里,哪个服务领域,都能见到大学生青春活力的身影。虽然大学生志愿者的数量庞大,仍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近几年各大高校均出现大学生志愿者“招募多,流失快”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志愿者队伍的质与量。尽管志愿者队伍一直有新鲜血液的补充,但是资深志愿者的不断流失,将严重降低志愿服务的质量。因此,研究分析大学生志愿者的内在需求,强化其志愿服务动机,是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热情,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引言

(一)概念界定

1.志愿者

联合国将志愿者定义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活动者”,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关心报酬奉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

当前,虽然我国志愿者数量庞大,但关于志愿服务立法大多都是地方性的,缺少全国性的立法,所以对志愿者的定义也缺乏一个权威的说法。因此不少学者都提出自己的看法。安国启认为“志愿者是指自愿、不为报酬和收入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人”。谭建光对志愿者的定义为“是自愿贡献时间和精力,在不易物质报酬为目的的前提下,为了推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国家社会福利事业的完善而提供服务的人”。

笔者认为,所谓“志愿者”,具有自发性,指的是以奉献自己为基础地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并且不以个人的得与失为衡量的人。

2.志愿动机

志愿动机是志愿服务目标激发志愿者参与,推动和维持长期参与志愿活动的内部动力。志愿服务行为是志愿动机的外在表现,每个志愿者志愿服务动机各不相同,而动机影响志愿者志愿服务的参与热情。

(二)理论依据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方面:1、生理的需要:人类的基本需求与生命的维持;2、安全的需要:身体、生命、经济与工作的保障;3、感情和归宿的需要:友谊、爱情与归属感;4、尊重的需要:受尊重与肯定;5、自我实现的需要:运用潜能、自我发展与创造价值。这五个方面的需要依次从低级向高级呈金字塔状发展。生理的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只有满足生理的需要才能谈及其他层面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是指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安全、自由、民主、法制的社会环境;感情和归宿的需要是指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对亲情、友情、爱情、归宿等方面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是指人类对自我价值的评价以及他人对自己的认可等方面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类的审美、创新、成长等方面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类在不同时期的需要也不尽相同,当低级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更高级的需要,自始至终,都有一种需要位居核心地位。

(三) 研究方法

定性访谈以及参与式观察的方法。

(四)研究对象

笔者在确定研究方法后,准备将J志愿协会的10名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为了提高研究的普遍性和有效性,尽量选择J志愿协会的社团干部或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间较长、次数较多的资深志愿者。笔者通过研究对象了解到,J志愿协会的服务领域包括关爱法律孤儿,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到敬老院探望老人、舊书和旧物的回收与捐赠、维持交通秩序、环保宣传等。并将受访者进行如下编码:

二、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分析

(一)生理需求的动机

目前,由政府以及慈善机构提供的志愿服务资金主要流向于具有社会性质的志愿服务组织。由于高校志愿者组织不具备社会性,因此志愿服务资金均由高校提供。然而维持高校的运转也需要一笔很高的费用,这就导致志愿服务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或者资金短缺。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为了维持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大部分都依靠志愿者自行掏钱。

对于家庭条件富裕的大学生志愿者,只要自行解决的费用不是太过庞大,都表示可以接受;如果是家庭条件一般或者拮据的大学生志愿者,平日里的生活费都是通过兼职挣来的,自行掏钱一次两次表示可以接受,但是长此以往,便大大减弱志愿者继续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激情和动力。

志愿者1:“活动经费虽然由学校提供,但是还是会有经费不足或没有及时到位的情况,很多志愿活动都是经过压缩经费后才开展的,活动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也尽量和学校协商,希望在经费上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帮助。”

志愿者10:“其他费用不太清楚,反正吃饭的钱和坐车的钱大多都是我们自己出的。我觉得吧,这些钱还是应该由协会出,我们总不能做好事还得自己掏钱吧,而且我们的钱也是家里给的,不是自己挣的;还有个别同学没有向家里要生活费,都是靠平时做家教挣来的生活费。”

志愿者8:“感觉活动资金挺充足的,有时候开展活动都需要去借或租道具,有些道具貌似还不便宜。”

(二)安全需求的动机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志愿者在选择活动地点时,会根据服务对象的需要,选择在室内开展或在室外开展。当活动地点在室内时,志愿者的人身安全系数相对较高,但也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磕磕碰碰。如果活动地点在室外,志愿者的人身安全系数就会大幅度降低。因为室外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和不可抗因素,当危险发生时,志愿者的权益很难得到保障,安全便会受到威胁。

志愿者4:“记得有一次,去给孩子做心理疏导,带他们做活动,在回学校的路上,因为当时身心比较疲惫,过马路的时候注意力不是太集中,不知道从哪窜出一辆车来,要不是后面的行人叫住了我,后果真的无法想象。”

志愿者9:“也是在开展活动,好像是宣传关爱儿童什么的,当时在搭帐篷,谁知道帐篷突然倒了,差点儿扎到一名同学的眼睛,幸好他反应快,吓得他冒了一身冷汗。”

(三)归属需求的动机

人是群居动物。自古以来,人都是以群体为单位生活在一起,离开了群体,个体便很难生存下去。个体之所以离不开群体,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友好关系。学校为了便于管理各个群体而成立了社团组织,大学生为了满足归属需求加入到社团当中,在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同时,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群体,成员之间互相交流与协作,产生共鸣,相互依靠,体验群体中关爱、包容、温暖的情感。

志愿者3:“原本我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人,没事都是待在宿舍里,哪也不去。加入J志愿协会以后,认识了很多的学长学姐,他们经常带着我去做志愿活动,教会了我很多东西,现在没事都经常和社团里的同学一起打球。”

志愿者7:“怎么说呢,刚上大学的时候,去参加志愿活动,也只是单纯的做活动,被别人夸赞,笑一笑就过去了。现在虽然大四了,参加活动的次数也少了,但是每次都是真心地想通过自己的行动给别人带来温暖,与此同时别人也会给你带来温暖,哪怕只是一个微笑,都能让你感动很久。”

(四)尊重需求的动机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为了得到某种物质上的回报,而是更侧重于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通过自身的努力与付出获得他人的赞许,能够很大限度的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对其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根据调查了解,大部分大学生会因为成为志愿者而因此感到自豪,并在帮助服务对象的过程中受到服务对象的感激与赞赏,取得的成绩和服务效果会受到老师的肯定、同学的认同、学校的褒奖,自身积极的自我评价,还会有社会媒体的宣传,志愿者在受到尊重的同时,还可以大大增加志愿者的自豪感。

志愿者2:“之前在网上看过一些新闻,内容大概就是某某某做了什么好事,不仅没有得到别人的感谢,反而被人误会了,甚至还受到人身攻击。其实当志愿者,也有困难的地方,但是当你所做的一切得到别人的肯定的时候,就会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五)自我实现需求的动机

大学生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活动中,扮演着许多不同的角色,无形中就是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自我能力和挖掘自身潜力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有点大学生是为了实现某个目标或理想,有的大学生是为了提升自我,归根结底,都只有一个目的:自我实现。

志愿者5:“大目标没有,小目标就是希望能和接触的一个法律孤儿成为知心朋友,能对我敞开心扉。还有就是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得到了提升,有交际方面的、心理方面的等等,见识也开阔了许多。”

志愿者6:“刚开始是被同学怂恿当了志愿者,所以对志愿活动也没什么想法,缺人的时候就去帮帮忙,就这样。”

三、强化大学生志愿者动机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基本保障机制

首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资金应该得到保障。志愿服务作为一个公益项目,本身就具有无偿性,但这种无偿不是一味的无偿,主要体现在服务方面的无偿,志愿服务活动的筹备以及开展均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除此之外,各级党政部门及社会层面应该大力支持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制定相关政策并通过各种渠道积极链接社会资源,随时关注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态与走向。同时高校也要根据学校具体情况,为志愿服务组织提供帮助,不能仅仅依靠学生组织来拉赞助,高校应该成为志愿服务组织坚强有力的后盾。其次,通过完善相关法律,使大学生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维护,不被损害。近几年,我国志愿服务立法得到持续、有效地发展,但仍需进一步明确加强对高校志愿服务的立法,明确其法律性质,确实保障大学生志愿者的合法权利,人身权作为中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尤其重要,理应受到保护。

(二)提供专业化的技能培训

作为一名大学生志愿者,应该是集知识与技能于一身的高素质人才,而不仅仅只是依靠临阵磨枪,所以,志愿服务组织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专业化的技能培训,就成为了重中之重。在培训过程中,要注重志愿者本身的学习和发展, 即长期的志愿者素质培训和短期加强式的技能培训。同时加强志愿者的个性化素质培训,寻求多元化的培训模式,扩大志愿者的成长空间,为志愿者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由此使志愿者本身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培养志愿者的归属感

大学生加入志愿者组织后,通过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与沟通,新成员向老成员求教,老成员向新成员传授经验,如此才能降低陌生感,增强归属感,也不会因此觉得志愿服务活动枯燥乏味。对于志愿服务活动较少期间,志愿者组织可以构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增加志愿者们的联系,也不会导致关系疏远。例如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出游活动,志愿者之间做做团体小游戏,既能活跃气氛,又可以增进志愿者之间的了解。一个团体,只有价值观和内心需求统一,才会从心理上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四)创新志愿服务的多元化

由于志愿服务范围有限,服务形式单一,导致志愿服务活动对大学生吸引力不高,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无法促使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志愿者行列中来。因此,志愿服务要根据志愿者的需求和动机,增添更多新颖的、个性化元素,丰富志愿服务的形式,同时扩宽志愿服务领域,利用大学生的专业特长,发挥其潜力,这样才能达到服务的效果,让大学生志愿者的热情坚持下去。

(五)制定以精神激勵为主的激励机制

大学生志愿者作为一个志愿群体,一直以奉献自己,帮助他人的方式在服务社会。制定正确的激励机制,既可以强化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动机,又是对志愿工作的大力支持。大学生既然愿意参与志愿服务,就说明他们不追求物质上的报酬,所以,志愿者组织应该对志愿者定时定点地进行精神上的鼓励。可以在志愿服务活动结束后,志愿者们以座谈会的形式交流经验、分享意见,并对表现突出的志愿者进行表扬,以此为学习榜样,共同进步,后期再将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既强化激励,激发其他志愿者的积极性。

四、小结

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下蓬勃发展,同时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渊源的文化强国,志愿精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志愿服务活动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个促进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人不能仅仅依靠书本知识、理论知识使自身的能力获得提高,还要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把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在实际中领悟真理,以此来培养和发展自己。许多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感受是:真理来源于实践。因此,激发大学生的热情,促使他们踊跃加入志愿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途径,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通过社会实践实现个人价值,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锻炼基本生活技能,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充实大学生活,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参考文献:

[1]谭建光、朱莉玲,珠江三角洲地区志愿服务发展分析,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3).

[2]安国启等编著,志愿行动在中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8.

[3]陈曦主编,大学生志愿服务,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

[4]彭远威,王钰亮,近十年来我国志愿者研究综述,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2):40.

[5]周庆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动机与问题——对20名资深大学生志愿者的访谈分析[J],北京教育,2013,(10):52-54.

[6]唐杰.,北京公众参与志愿服务动机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8,(3):57-63.

[7]许慧霞,浅析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8]卢雍政,大力推进志愿服务促进社会全面发展[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4).

[9]卓彩琴,志愿服务动机的深层分析[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3):36-40.

[10]谭建光,凌冲.现代都市志愿者心态分析[J].市政调研,2008.

[11]周惠玉,梁圆圆,安连超,徐禄禄.论高校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的建立[J].学理论,2014,(24):153-154

猜你喜欢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高校人才激励工作中的应用与思考
需求层次理论视野下的杰克·伦敦小说《马丁·伊登》
浅谈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下边缘性员工激励问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