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科高校专业实践教学-企业部分创新模式的研究

2018-02-13秦建国李双荣

青年时代 2018年32期
关键词:工科实践教学创新

秦建国 李双荣

摘 要:实践教学是工科高校培养学生成才的有效方法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以及为工作以后,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进步,实训环境不断变化,学生状况不断调整,社会需求日新月异,理工科高校的实践教学模式也不断收到冲击,需要做出调整。针对实践教学中出现的新状况,不断调整实践教学模式,不断融合工程教育的新理念、适应学科专业的新结构、跟进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保障教育发展的新质量、建立分类发展的新体系的有效方法,是适应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手段,也是积极响应国家向实现智能制造发展的切实工作。

关键词:实践教学;创新;工科

一、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企业的现实情况

在配合高校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企业有着自身需要解决的诸多问题。产业的升级、企业的效益情况、保障安全生产的需要、封闭式生产带来的变革等都会不同程度影响企业在配合高校进行实践教学中的角色,也会直接影响实践教学水平的质量。

1.企业产业升级带来的困惑

伴随着企业产业的升级,对员工的需求呈现两极分化状态,一边是需要可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高级技术工程师,另外一边是基础的简单操作工。简单操作工,目前还不是高校学生就业的首选。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交集需要时间的缝合。这一点的相错,使得企业在接待学生实习的问题上开始发生思想变化,从积极接待到开始思考。

2.企业的经营效益的影响

企业以利益为基本生存原则。企业的一切行为,均首先以利润作为考核依据。在企业效益好的时候,接待高校学生实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正产生产。企业效益差的时候,由于开工不足,达不到高校学生实训的目的。因此,能否有一个更好的交集也是企业在接待高校学生实践教学时候的一个考虑因素。

3.企业对生产安全的要求

现代企业中,生产高度自动化,各种机床作业、转运作业等都高度依赖机械化或者自动化。由于学生企业实践教学的时间限制,虽然无论高校,还是企业都会在实践教学开始前以及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都会不断强调安全,也不断进行安全教育。但是其中也不可避免的会有概率事件。因此,这一点使得企业在接待高校实践教学时会有所顾虑。

4.现代企业生产中,封閉式生产带来的冲击

现代企业中,所用生产设备都会有安全性的设计。因此,生产设备的实际工作动作并不能很好地被展示出来。工科高校的企业实践教学,更多地需要学生了解生产细节,尽快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只是了解外部的状况并不符合高校学生企业实践教学的需求。

(二)实践教学中,财务政策的影响

由于实践教学的特殊性,愿接待企业规模大小不一,规范化程度不一,因此并不能都出具符合财务政策的相应发票。在发票政策严格执行的情况下,部分高校只能放弃原来合作良好且能有效保证相对实习效果的企业,而转向能出具发票的企业。而能出具发票的企业中的部分企业,正是有效抓住这一特点,大力发展观光产业,将实践教学转变为旅游观光,进一步降低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水平和质量。

(三)高校自身教师资源的限制

1.高学历专业人才先天的问题

随着高校招聘学历要求的提高,高校招聘的专业教师一般都要求博士学历。目前的博士毕业机制,有着严格的毕业文章要求。纯机械专业基础理论的研究,基本已经相对成熟,因此创新问题是机械专业面临的瓶颈问题。因此,更多的学子会选择从理论方面进行投入,而相对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等获取相应学位,一般已进入大龄婚育年龄,需要面临解决工作适应与努力完成单位工作问题、住房问题、子女教育问题、融入社会问题等诸多现实问题,其中特别是住房问题,已经让大多数初入社会而家庭相对较差的高校专业教师面临更大的经济与精神压力。因此,并不能很快有精力补充实践教学方面的短板。

2.企业引进有企业背景专业人才的问题

有企业背景的专业技术人员,如果专业能力较强,一般会在单位中处于一个相对优势地位,在待遇等各方面都相对较好。对于社会期望高、付出相对需要多的高校,很难成为这部分专业人才的选择。而专业技术能力不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又不符合高校需求。另外,高校更多的非教学任务,也让部分企业专业人才望而却步。

3.基础实践能力强的教师老龄化问题

高校专业教师,特别是老教师,一般都有企业生产背景,其优秀的企业工作经历,为高校的发展、高校教学、高校师资培养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但是,这部分教师一般已经进入50多岁,甚至年龄更大,马上面临退休。对于实践教学而言,相当于一笔财富正在慢慢消失。

(四)高校生源的问题

1.专业认可度方面的问题

对于工科而言,当学生了解了工科未来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以后,会有相当多的学生对于专业有着一种微妙的情绪。而这种情绪,会对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实践教学的开展,会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

2.学生思维多元化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学生思维活跃,想法多样。学生作为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更是关系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教师的言行,会受到学生更多的思考与质疑。但高校教师,自身能力也有不足,难以满足众多学生的需求。

3.社会关注的影响

随着传媒的发展,信息的流通更为迅速。关于学生的任何话题,都会迅速产生影响,特别是对于教师,社会期望值很高。为了避免陷入过多的外界干扰,高校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更倾向于墨守成规。这一点,也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改革与进步。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可选之路

针对新问题,发展新思路,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也同样是实践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高校在师资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引进、科研课题的扩展、实践教学基地的开发等方面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努力,但是,总体的实践教学需要国家的总体规划。

(一)国家层面的政策的引导

实践教学关系到高校为企业培养人才的水平与质量,关系到国家走向兴盛的强国之路,而目前的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已不是个别高校的问题,已经成为大部分高校的问题,因此,需要国家相关制定总体政策,进行总体规划,加强高校与企业的连接。比如,可以在税收等方面,作为调节杠杆,鼓励规模以上企业积极接待高校学生实践教学;建立更为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机制,积极鼓励优秀人才从事工科产业,进一步吸引优秀人才加入这一行业。

(二)高校师资培养方面的努力

对于高校新进的符合高校招聘条件的人才,众多高校开展二次培养。通过鼓励高校教师深入企业学习、积极联系企业,加强校企科研合作等方面,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教师本人通过多渠道有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积极提高自身实践水平。

(三)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积极与符合高校需要的,具有高水平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联系。通过非专职任教、专职任教等方式积极有效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在高校教学中的参与度,有效提高高校实践教学水平。

(四)科研课题的开展

高校积极鼓励在职教师参加各种科研攻关课题,积极鼓励将可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进行转化,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与企业联系。将已完成课题,已有成果作为实践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在科研攻关课题中的参与度;积极促进科研成果的生产化转化,为将来的实践教学提供更多空间。

(五)虚拟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仿真技术与网络技术日趋完善。通过建立虚拟机床,进行虛拟加工,配合企业实际生产相关视频等,将工艺知识、机床结构布局、卡具、毛坯、等各种参数有机融入系统,有效模拟专业企业实际生产状况。

(六)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通过与相关企业进行互动,协调,深入交流各自需求,建立良性的实践教学基地。通过高校与企业互见,扬长避短,相互扶持。不仅可以切实解决实践教学的场地、效果等问题,也为企业的用人方面提供一定支持。

在实践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切实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科研项目的对接,建立联合研发机制。相互提高对对方的认可度与互助度。

(七)进一步加大投入

无论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以及高校自身,都在不同程度上对高校实践教学进行了相应的扶持并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但是教育本身就是在不断解决社会中不断出现的问题。根据实践教学中不断遇到的新情况,积极应对,继续加大投入,切实提高高校实践教学水平。

(八)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的监管

实践教学中,需要多方协调与配合,困难相对课堂教学要多,需要解决的难题也相对更多。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管机制,进行合适的评价,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教学水平,有效监督实践教学的切实进行。

(九)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可

作为实践教学的对象,同时也是检验实践教学成败的关键,学生对于专业的认可与执着程度对于实践教学也起着重要作用。从正面积极引导学生理解专业、热爱专业,进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在实践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

三、总结

实践教学在面对新情况时,遇到多方面困难。作为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多方面思考其中的问题所在,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集硅步而成千里,通过国家、企业、高校以及社会等多方面努力,可综合保障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进而保障实践教学的水平与质量。

参考文献:

[1]时伟.论大学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3(7):61-64.

[2]朱正伟,刘东燕,何敏.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1):76-78.

[3]李培根,许晓东,陈国松.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问题与原因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3-13.

[4]周竞学,朱红,李庆丰.“实践教学一条线”改革模式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3(5):73-74.

猜你喜欢

工科实践教学创新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