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了歌》中的意象隐喻及其英译对比

2018-02-13滕志雪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英译

滕志雪

摘要:《好了歌》是《红楼梦》开篇踱足道人对甄士隐所咏的七言民谣,是整篇小说之纲。隐喻分为主题隐喻、意象隐喻和形式隐喻。踱足道人为了表达其创作的意图,选取了一系列“意象”。从意象隐喻角度,对《好了歌》中的意象隐喻做简单的梳理,并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霍克思的两个译本进行比较,探讨意象隐喻对于《好了歌》英译的重要性。研究发现:两个译本对不同意象隐喻各有体现,但在意象处理上杨译更接近原文。

关键词:《好了歌》;意象隐喻;英译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12-0129-03

一、《如了歌》与隐喻概述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好了歌》(以下简称《歌》)是开篇踱足道人对甄士隐所咏的七言民谣,王宏印称之为《红楼梦》的点题之作[1],姜其煌称其为整篇小说之“纲”[2],王军亦指出它是小说的文眼[3]180。“其言浅近, 其文规整, 指出世人对功名、金钱、妻妾、儿孙的痴心追求必将以落空而告终,揭示“人生虚无”的主题。”[3]180

传统隐喻認为,隐喻是语言在形式上的修辞现象和诗意想象,使语言有更强的表达效果。由此受到了各学科的重视。如Aristotle在其著作《修辞学》和《诗学》中,将隐喻界定于词汇层面,提出了隐喻的修辞功能[4]。中国早期对隐喻的研究从“比喻”开始。陈骙是将“隐喻”引入中国比喻研究的第一人,他曾提出“二曰隐喻:其文虽晦,义则可寻。”[5]在修辞学研究层面,人们认为隐喻的功能是修饰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后,概念隐喻使隐喻研究实现了认知转向,人们开始从认知的视角来审视隐喻。Lakoff和Johnson在其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中提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层面上的概念(linguistic expression),它更多体现在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上;人们日常的概念系统从本质上来说是隐喻的(metaphorical concept and or conceptual metaphor)。”[6]肖家燕在《〈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中提出,隐喻在表现修辞作用的同时,内含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也就是说,“我们赖以思考与行为的概念系统根本上是隐喻的”[7]。在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中, 隐喻往往是通过意象发挥其以较少言词表达较多内容的作用[8]。“意象”能具体表达表达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中的“意境”。在《歌》中,踱足道人为了表达其创作的意图,选取了一系列“意象”。那么,《歌》中的意象隐喻有哪些?不同的译本对于意象的处理有何区别?本文拟对《歌》中的意象隐喻做简单的梳理,并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霍克思两个译本(以下简称“杨译”“霍译”)进行比较,探讨意象隐喻对于《好了歌》英译的重要性。

二、《好了歌》中的意象隐喻及其英译

宗白华认为,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具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9]。“意象”能具体表达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中的“意境”。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中的“柳”与“留”谐音,杨柳的依依之态表达了友人送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杨柳”这一意象将“怨别、怀远”这一抽象的情思表达得十分传神。

《歌》中的隐喻既可从语言层面,也可从认知层面加以分析。隐喻可分为主题隐喻、意象隐喻和形式隐喻[3]181。在《歌》中,踱足道人为了表达其创作的意图,选取了一系列“意象”,其中“神仙”是主意象,其超然态度和价值观代表了

表1意象及其所代表的意思

神仙“人生虚无”“无欲无求”功名、将相追求功名金银追求财物娇妻追求享乐儿孙追求生命延续(痴心)父母痴心、执迷不悟道教最高理想, 也是最富含文化内涵的意象,这与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功名”“娇妻”“儿孙”等意象相对立。如上页表1。

这些意象在杨译和霍译中的表现如表2、表3所示:

1.“神仙”这一意象翻译对比

“神仙“一词是《歌》中的主意象,传达出“人生虚无”的主题[3]180。在《歌》中,“神仙”一词与其他意象即功名、将相、金银、娇妻、儿孙站在对立面。前者是“世人都认为好”,后者是“忘不了”以至于“做不到”。

神仙之说, 最早见于《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 有神人居焉, 肌肤若冰雪, 绰约若处子, 不食五谷, 吸风饮露, 乘云气, 御飞龙, 而游乎四海之外。”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神仙”指“无所不能、超脱轮回、跳出三界、长生不死”的人物。“神仙”是中国道教中特有的词语。“道教继承发展了道家的人生价值观, 以逍遥快乐、长生不死的神仙为人生的理想目标……人与仙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人经过自己努力修炼即可成为神仙。”[10]我们熟知“人”这一具体的概念,通过对“神仙”这一抽象概念的映射, 我们发现:“神仙是人的理想存在。”

由此可知,“凡人”与“神仙”的区别为:

由表2可知,杨译以immortals一词翻译“神仙”,但immortals不能完全传达出“神仙”这一意象。根据《21世纪大英汉词典》,“immortals”指不朽的、长生不老的人。而由表4可知,“神仙”在中国文化中,除长生不死之外,还有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等其他含义。除此之外,the immortals在《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中是一个专有词组, 特指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神祇。因此,杨译对于“神仙”一词的翻译不仅没有完全表达出原文的含义,而且会引起外国读者的误解。

霍译以salvation一词翻译 “神仙”,salvation一词虽然更符合西方读者的认知,但与中国文化中“神仙”一词仍有出入。根据《21世纪大英汉词典》, “salvation”指的是 “救赎”,这与西方基督教中的思想相似,符合西方读者的思想。霍译之所以将其翻译为salvation可能与他的身份或者理解有关系。但是不管如何,原文是中国文化,笔者并不认同完全“归化”的翻译方式,这完全丢失了原文中“神仙”意象的含义。

故建议是否可以采用音译的方式,以音代义。杨文滢提出音译是一种转喻现象[11]。转喻的主要功能是指代, 也有帮助理解的功能。“语际翻译中的可译性限度在于目标与读者的文化框架差异, 而取音译则可通过原语語音向目标语读者提示源语文化框架的迥异性, 从而引导对该文化框架之概念系统的整体体验。”[12]中国文化中有许多词就采用过这种翻译方法,如“阴阳”—Yinyang,“功夫“—Kongfu。当然,单纯的音译方法不能完全让外国读者接受,故应当加以注释。加了注释的音译能让外国读者了解词汇含义的同时,又不失文化传播。待大众基本了解该词的意思时,注释便可慢慢减去,使音译成为耳熟能详的词语。故而, “神仙”可译为“Shenxian”,以音代义。

2.其他意象翻译对比分析

“功名”是中国古代科举称号或官职名位,泛指功业和名声。古代读书人以考取功名为荣,认为这样才能光宗耀祖,报效国家。而商人虽有致富之本领,在古代地位是不高的。“将相”则是地位最高的官职,“将”乃武官之首,“相”则是文官之首。《歌》中的“功名”与“将相”正是人们心中追逐名利、地位的最高境界。杨译中采用riches and rank,great ones of gold,而杨译采用ambition, famous ones,笔者认为杨先生的翻译更为准确。riches 和rank即“富贵”和“地位”正是踱足道人口中世人随“忘不了”的“功名”,great ones of gold (旧时代有名的人)与 “将相”不谋而同。而杨译中的ambition是雄心、野心、抱负的意思,虽然”功名”确实需要雄心和抱负,但是有了后者并不一定能拥有前者。况且,世人所“忘不了”的是拥有“功名”,而不是世人自身的“抱负”。

“金银”在中国古代作为一种货币手段,也是富有的象征。杨译和霍译分别使用silver and gold和riches,笔者认为两者都可。前者是直译,将原文中世人所“忘不了”的“金银”直接翻译出来,可以给外国读者留下悬念,进一步了解“金银”在中国古代的作用。而杨译的riches把“金银”代表的内涵挖掘出来,并且用“富有的”来代替,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翻译方法。笔者认为,这两种方式都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娇妻”一词出自金·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家家玉帛弃泥土,少女娇妻愁被虏。”“娇妻”有两个重要条件,即要有可爱的仪态,娇巧的习性;要深得丈夫的宠爱,甚至溺爱。踱足道人口中的“娇妻”必定是不失可爱,深受丈夫宠爱,以至于世人都“忘不了”。杨译和霍译分别使用了wives和loving wives,笔者认为,霍克思的loving wives更能体现出世人忘不了“娇妻”之景。

“儿孙”即子孙,泛指后代。“路透江东屋邉田,儿孙绕膝尽堪传,春来向亩勤耕作,秋偹鱼竿上钓船”。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是世人到晚年的愿望。人到晚年,若是膝下无子,倒是悲哀。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曾皓:‘不,我睡不着。老了,儿孙不肖,一个人真可怜,半夜连一个侍候我的人都没有。”[13]故而,《歌》中的“儿孙”不仅仅是后代,更是人到晚年的陪伴,生命的延续。杨译中使用的是filial son,而霍译中使用的是grateful children,笔者认为杨译更为合适。filial son,即孝顺的儿子,不仅传达出生命延续之意,而且是孝顺的。孝顺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而grateful仅表达“感恩”之意,并不足以表达中国文化中的“孝顺”。

《歌》中最后一句“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与上句“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形成对比。世人忘不了“儿孙”,是因为想晚年时有孝顺儿孙陪伴左右,享受天伦之乐。“痴心父母”不断对儿孙付出,疼爱儿孙,而到最后却不见“孝顺儿孙”。杨译和霍译分别使用了fond parents和parents fond, 笔者认为二者都表达了父母的慈爱。

三、结束语

“隐喻所构成的形象就是一首诗的中心形象。因此, 隐喻的翻译往往是诗歌翻译的关键”[14]。《歌》中的意象隐喻分为“神仙”及其他意象隐喻,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意象隐喻,才能翻译到位。通过对比分析了《歌》的杨译和霍译两个版本,发现不同意象隐喻各有体现,但在意象处理上杨译更接近原文。

参考文献:

[1]王宏印.《红楼梦》诗词曲赋英译比较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姜其煌.《好了歌》的七种英译[J].中国翻译,1996(4):21—25.

[3]王军.《好了歌》中的隐喻及其英译[J].翻译研究,2012:180—184.

[4]Aristotle. Rhetoric and Poetics[M].New York: The Modern Libarary, 1954.

[5]陈骙.文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6]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7]肖家燕.《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8]张沛.隐喻的生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0.

[9]宗白华.中国意境艺术的诞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0]李刚.略论道教的人生价值观[J].中国道教,2009(3):10—14.

[11]杨文滢.“名可名,非常名”——中国文化词音译的认知理据[J].当代外语研究,2011(11):43—46.

[12]刘白玉,扈珺,刘夏青.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翻译策略探讨——以《论语》核心词“仁”英译为例[J].山东外语教学,2011,32(1):96—100.

[13]曹禺.剧本欣赏:《北京人》[J].现代中学生:领悟艺术,2012(10):52—57.

[14]穆诗雄.浅谈英译中国古诗中的隐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6):51—53.

猜你喜欢

英译
《论语》英译选登
《论语》英译选登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从“最贴近的自然对等”看“君子”和“小人”的英译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孔子之道及其英译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