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移情与专业界限模糊导致的伦理问题

2018-02-13丁雨

现代交际 2018年1期

丁雨

摘要:社会工作作为一项与人相处的工作,工作者在工作中难免会因为自身的经历对服务对象产生反移情的现象。反移情若是能及时发现并加以利用可以帮助服务对象更好地解决问题,但是若工作者本身对专业界限模糊,加上对服务对象产生反移情现象,易出现多重关系、利用、涉及性的议题以及伦理责任的违背等问题,因此需要从政府、机构和社工三方面来解决问题。

关键词:专业界限 反移情 伦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1-0251-02

社会工作作为一项从西方引进的工作,在中国的落实与发展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社会工作要求在服务案主的过程中,不能将自我的情绪、个性等方面的感情带到专业的工作中,需要作出清晰的边界划分与分离,但是这个界限并不是轻易就能划分和界定的,因此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难免会模糊自己的专业界限,从而易对案主的言语或行为产生反移情的现象,导致一系列伦理问题的出现。

一、概念界定

(一)专业界限

实务工作者认为专业关系的建立是在社会工作的服务框架之内的,有关于两个专业角色之间的互动,是一种限制性的关系,有其专业界限。这个专业界限界定了专业服务的框架,为服务过程的各方设定了一系列的角色。心理学家史密斯和菲兹派瑞克认为专业界限包括时间、地点、金钱和心理治疗内容在内的各种结构要素,诸如距离、礼物、语言、自我暴露和身体接触等都被视为与专业界限相关。

因此,专业界限在社会工作伦理中指的就是社会工作伦理的界限,专业界限决定了建立专业关系的双方互动的领域,为服务对象提供安全,为有效服务提供必要的情感距离。专业界限的模糊会导致专业关系发生变化。

(二)反移情

反移情是指工作者对案主产生的一种非现实的感情、态度与反应。这种感情往往是专业人员过去与他人发生关系的经验之一,如今把它转到其所服务的案主身上。反移情分为正负两种,即工作者对案主的过分认同和认同过少。过分认同使得工作者完全站到案主的立场上,与案主同乐同悲,只看到案主的长处,而看不到案主的问题,这会导致工作者无法协助案主面对问题和寻求改变。而认同过少则往往产生于案主的粗暴与敌意,这会激起工作者的感情困扰,使其把对早年经历中某个特定任务的态度转移到案主身上,因此无法客观地了解案主的能力或长处,无法提供温馨和支持的气氛,甚至不自觉地与案主作对。

二、实务中反移情所导致的伦理问题

(一)多重关系

所谓多重关系,意味着专业人员和服务对象之间除了专业关系之外还同时或同样扮演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色,也就是说专业人员和服务对象之间除了会产生按照标准确立起来的专业关系之外,还能产生包括社会、宗教、利益、情感等的关系。因此当专业人员由于专业界限的模糊而对服务对象产生正向反移情时,会将自己对于他人的感觉投射到自己当前服务的案主身上,对服务对象产生超出专业关系的情感,与服务对象同悲同喜,忽视了服务对象的问题,从而导致社会工作者无法完成当前的任务,造成服务的失败。

案例:

小李是一名刚被分配到福利院实习的大四学生,在实习中小李发现孩子小晓和自己的妹妹在身形与性格方面都有些类似,所以对小晓格外照顾,并与小晓姐妹相称。经常为了小晓的事情忽略福利院的其他孩子,甚至在小晓与他人发生争吵时偏袒小晓,忽略了身为工作人员的职责。

(二)利用

所谓的利用就是指,工作者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自身专业助人者的地位或者角色、工作关系及工作关系中的权利(信息)不对等,服务对象对工作者的信任和依赖,服务对象对工作者服务行为和工作关系的误解、服务对象对工作者的信任和依赖,服务对象对工作者服务行为和工作关系的误解、服务对象自身面临的困扰等原因,在违背服务对象意愿或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无偿占有服务对象劳动成果,或不当利用服务对象各种物质、经济和心理上的资源谋取各种形式的利益。产生反移情的工作者会因为自身专业界限的模糊,带有对服务对象的过分认同或否定的情感,在看到服务对象的身上有一些自己需要的资源时,就会出现利用服务对象的心理。

案例:

小张作为一名社区社会工作实习生,刚从大学步入社会,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社区中居住的王先生来向她寻求帮助。在交谈中小张得知王先生是一名优秀的大学教授,学识丰富,能够与小张很好地交流。小张认为王先生很像自己学校的老师,能够给自己很多有用的意见,因此对王先生所说的话深信不疑。小张的妈妈知道王先生是大学教授后,还暗地让小张和王先生搞好关系,说不准王先生能够帮小张在大学找一份差事当当,总比在社区做所谓的社工强,小张对妈妈的话表示赞同,在相处中暗示过王先生有关学校就业方面的问题并且在日后的相处中对王先生的态度越来越尊敬。

(三)涉及性的议题

人与人相处不可避免的就是情感的接触,而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最需要的就是和服务对象建立联系。处于劣势地位或者遭遇困难的服务对象前来寻求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帮助,在帮助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对服务自己的社工产生依赖、信任的情感。如果此时社会工作者自身的专业界限产生模糊,也会在服务的同时对自己的服务对象产生怜惜、爱护之情。当双方对对方都产生情感的依托时,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若是异性,则很有可能产生涉及性的探讨,比如雙方涉及亲密的肢体接触、成为男女朋友、产生结婚的念头等等。

(四)伦理责任的违背

作为一名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必须遵守自身作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伦理责任,这些伦理责任包括专业能力的养成与发展、自我与专业划界、正直与忠诚、认可专业业绩等。反移情的出现必然是因为社工自身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控制薄弱,不能准确地将自己的情感、冲动或者行为控制在专业界定的范围之内,专业划界变得脆弱模糊。由此容易造成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产生歧视、厌恶、反感等负面情感,社会工作者也会产生改变服务对象行为认知的想法,与任务目标相反,令专业关系遭受破坏,最终只能将服务对象进行转介。endprint

案例:

小黄是一名社会工作者,同时也是天主教徒,对于同性恋群体的态度是持有异议的。近期他的专业服务对象是因同性恋的身份而招致群体排斥所引发的精神抑郁。小黄在服务过程中也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想法灌输给服务对象,造成服务对象的精神抑郁更加严重,只能进行转介。

三、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专业界限不清晰

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专业界限是什么?是否应该与服务对象产生除专业关系之外的其他关系?其实一直是存在争议的,有些学者认为有时候和服务对象产生双重关系不仅无害,还有利于专业关系的建立。更何况社会工作起源于西方,国内大多数人对于它的认知还处于懵懂阶段,很多人不知道社会工作是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仅凭冰冷的契约文字规范两者的权利、义务,显然不可能完全获得案主的接纳,所以社工要从日常生活中同理、积极了解、真诚接纳案主,通过提升个人关系来提升专业关系,因此专业界限在实施过程中是得不到清晰界定的。

(二)社工自我控制能力不足

社会工作从西方引入中国以来,大学教育的课程基本上是以西方书本为主,一些理论和准则都是直接照搬西方知识,并没有通过课程对其进行很好的解读。更何况社会工作者也是人,也会有自身的问题和心理需求,有时也会将自己的个人偏见、冲动等态度不自觉地带入到社会工作过程中,因此很容易出现社工将自身的价值观投射到服务对象身上的情景。

(三)社工与服务对象的互动

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与服务对象共情,运用同理心,从而了解服务对象的心理感受,感受服务对象的情感状态。与服务对象达到意识与态度上的高级共情,是社会工作者在潜意识层面上对“反移情”的一种表现。因为当社会工作者运用同理心、共情等这些技巧时,需要设身处地地以案主的立场,正确地理解案主的内心感受,所以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容易引起双方情感状态的互动,从而令两者相互影响,社工也会出现反移情的现象。

(四)“人情”社会的影响

从中国本土化的文化上看,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熟人好办事是大家一致遵循的信念。另外《国富论》中曾提及“人天生,并将永远,是自私的动物”,一旦在工作者接触到有利于自己的资源时,总是会忍不住想要通过某种方式来获得资源。更别提对自己有利的资源来源于自己的服务对象时,若是社工的伦理准则牢记心中的话还能进行自我控制,要是伦理准则未记清,同时由于服务对象或自身的原因出现反移情的现象的话,“人情”与“利用”就会出现在社会工作的实务之中。

四、应对措施

社会工作在中国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反移情”现象的出现其实并不奇怪,社会工作的发展仍然需要政府和社区的支持、机构的建立和发展,这样才能在社会中得以发展。因此,谈及如何应对“反移情”现象,需要从政府、机构、社工个人三方面来谈及应对措施和方法。

(一)符合我国的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的制定

政府应该组织专家团队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社会工作伦理守则能够帮助社会工作者澄清工作中产生的困扰和不道德的问题,防止社会工作者因为个人需求而和服务对象的利益发生冲突;伦理守则能够明确地阐释什么是专业许可,即规范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行为,有利于维护专业的完整性;也可以明确社会工作的专业职责,有利于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并且为之提供服务。

(二)机构加强对社工的督导

社会工作督导应该对机构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行为负责,并为他们提供指导性的意见,协助他们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利用咨询、为其提供精神分析或心理治疗、提供专业教育和在职训练等方法来帮助社会工作者了解自我主观性的涉入程度,增进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

(三)社会工作者自我认识和控制的加强

社会工作者可以学习布雷默和肖思强在《治疗心理学》中提出的工作者自我检查反移情的19个项目,这样能够帮助工作者及时发现自己的反移情状态,从而有利于纠正、克制这种不良的情感反应。另外,工作者需要诚实地面对自己和自己的感受,认识自己的主观性,察觉和接受自己的限度,从而更好地进行自我控制。如果发现自己不能帮助自己,可以寻求机构和督导的帮助。

五、结语

反移情在专业关系中既有正向也有负向,一旦其在专业关系中表现出来,会对服务对象的治疗过程产生较大的影响。弗洛伊德认为反移情带来的只有消极的影响,必須被消除。海尔曼则认为“反移情”是一种治疗工作,对于专业关系有有益的一面。马克思曾说过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依据我国本土的实际,反移情若是能在出现时被及时地发现并进行正确的引导,能够对服务对象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相反,若是社工对其采取不恰当的处理方式,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对服务对象造成伤害。因此需要社会工作者认真学习相关的知识,及时发现自己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增强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能够在服务过程中及时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实务中的反移情问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