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汉字
2018-02-13北京市大成学校姜铁成
北京市大成学校 姜铁成
关键字:汉字、教学、传承、学案、创新、实践
汉字演化到今天,历经数万年,终形成一个庞大的文字系统,汉字是人类文字史中形、意、味保留最完美、体系最完整的一部分,然而现代社会,如此厚重而伟大的信息传承载体,却被一个小小“魔杖”翻盘了,提笔忘字,指鹿为马,词不达意。一帧一帧的笑语,层出不穷。文字的书写匮乏使我们失去了传统的思维。看到有的学生在作文中、简报中运用替代字、概念字等情况,作为一名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如果我们这些教书育人的老师不能为汉字传承做出点什么的话,汉字——这一中华民族历史瑰宝将逐渐失去了其光辉和内核,遗失淹没在快速发展的信息大潮之中。
我通读了初中六册美术教材,在美术常规课上,即初一(下)《汉字的装饰设计》,这门课程向上追溯文字历史,向下传承优良文化,华夏古老汉字传承的重任就落在了青少年身上。
从《汉字的装饰设计》课程的作业上看,课堂效果欠佳,课程内容和形式打不开学生的视野,视觉冲击力不大,学生兴趣不高。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书写上感受到趣味呢?倘若老师让大家走出课堂,到户外开展艺术课实践,则必然会得到学生的强烈认可和支持。户外教学是开心快乐的,但是出去做什么,仅仅是玩吗?怎样组织户外教学?如何将知识点和时间能力相结合?怎么“玩儿”?这些首要解决的问题都要在教案中体现出来的。
第一次户外教学有两点收获:一是兴趣点和知识点要找准确;二是要有密切的合作。我设计了知识点,但没能和学生的兴趣点结合起来。回到办公室,一个人静静思考为什么学生在操场上找不到北,为什么一个大方形绘不出?于是我到地理老师那里去找答案,去数学老师那里咨询巨型几何绘制方法。
再上课的时候,这个班级带着确定的学案和较为全面的任务出现在大操场上。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定方位,后找长宽。学生们手拿学案,用简单的粉笔绘制着3×3米的字。开始的学案是20厘米的字体,可用尺子绘制出,但三米是多大,大家一头雾水。突然有一个学生说:“在课堂上,老师教咱们可以用生活中的物品去替代丈量尺。用手?太慢,用脚,ok。”照此思路,有的学生一步一步量出了长宽的比例。“老师,我们组画完啦。”“老师,我们还没有找到位置。”“用身长!”,一个学生说:“我1米5。”“好,两个你就是了。”这种对话大概就是一种合作吧。
小组成员读小图辨大图,纷纷出谋划策,每个人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同时也突显了不同的美术表现手法和方式,艺术的创作,使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提升人与人合作的能力,学会知识链接并学以致用。
秋天,开展收集树叶及创作,即便冬季也未能阻挡大家进行室外创作的热情。此后,在班上,墙报上,剪纸上,笔记本上,都能看到学生装饰汉字的运用。
在中国汉字面临着书写冲击的今天,我们师生共同努力,通过不同的形式对汉字进行保留和再创意。使学生们在青少年时期牢牢记住了仓颉造字的心路历程。
在校园这片培养学生的厚土上,通过初中课本中 “汉字的装饰设计”的课堂学习中,我要和学生一同搭上时代创新的快车,通古论今,努力为学生的大胆创新提供助力,使学生不仅了解“马”字,“鱼”字的演变历史,还要实现由形象视觉思维和形意兼备的理解,升华到自觉的意识品德,这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职责。
一、春
图像视觉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将艺术的表现能力学以致用,同时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为别人量身定做一个个性创意的汉字艺术品。
鉴于此,我把同学们拉到大操场。在这里我们创设一个情景:我们集体在沙漠遇难,与外界断了一切通讯联系。我们怎样才能用最简朴的报警方式,把方位信息迅速地传达出去?大声喊叫,口干舌燥,无济于事。有同学提议将柴火点燃,通过火光和烟雾发出求救信号,然而设定的环境只有沙漠,没有植物,该方案也无法实施。经反复商讨,大家最后达成了一个共识:沙地放大字样。
在此情景下,连平时内向的学生和调皮捣蛋生们,也都纷纷利用校园周边的树枝、手掌甚至身高等测量长度,绘制一个4×4米的文字。另一个组的同学说这样绘制得太慢了呀!于是,有一个“献身艺术”的同学说,我身高1米五,两个就够三米,再加一米的长度就四米了。这样天上的飞机就能又快又准地看见我们了——放大字样,要飞机看到我们。于是字体变得非常大且明显,然而不足之处在于笔画尺寸不一,构不成艺术字体,不能有效表达正确信息。一节课下来,有疲惫,有快乐,有思考,有实践。这就是本节课的收获。
我们针对三个户外教学问题进行了总结,还分别请教了地理老师和数学几何老师,将相关的知识点融入教学学案和实际操作中。在教学中暴露了三方面问题:1、在地上找点、找方向能力尚需提高;2、字的笔划保持不住;3、集体互动不真实,过于形式化。
后经过商榷,制定了集体合作的方案细则:
1.以小组的方式研究(学案);
2.组研究员分配工作量(画具,画材);
3.以组为单位进行美术创作,努力提升识图审美能力(创新创意)。
学生自己提出建议;
分小组讨论,向地理课代表讨教坐标的重要性和怎样运用绘图的知识,向数学几何好的同学咨询肢体制图的方法,提高定点定向的能力。
分成几个小组,在了解意图、熟知画图要求的基础上,大家根据学案找方向,一起衡量长宽的比例,寻找可能的条件或者替代品。有的同学身长1米5,就用他的身长乘以二再加一米,正好是4米长。就这样,学生们纷纷模仿这种方法,利用生活经验,诠释对比例的认知,提高了同学们在特殊环境中利用特殊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拓展能力。
同学们利用粉笔、废旧彩色瓶盖、抹布等工具,或站着、或蹲着、或跪着进行创作,每个汉字笔画的尺寸、宽窄、粗细,都是从整体到局部用单线勾勒出来的,字的外形比例不尽相同,甚至存在误差,但学生们凭借着热情和决心,相互鼓励鞭策,极具创意的单线美术黑体字成功展现在了大家眼前,双线的美术字看上去略显青涩,但也值得鼓励。同学们按照学案要求的不同尺寸和汉字内容,绘制了十分钟左右,巨大的、或长方形、或正方形的汉字便呈现在了操场上。
二、夏
夏季,我们开展了进一步体验。在杨树或槐树皮上蒙一张纸,再用铅笔或彩铅油棒在树皮上拓出老树皮的原貌。目的是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关键是让大家触碰自然植物的生长脉络,从中发现沧桑斑驳的质地规律。同学们在体验过程中找到一种新的视觉语言——树皮图像,五花八门的树皮图像成为学生们修饰美术字的一个亮点。通过拓图树皮文脉,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美术表现力,还促进了大家对图像上的花纹效果的识别能力,同时也对自然纹理进行了一次简朴的采集和梳理。
把拓好的树皮图案拿回工作室,在写好的汉字空白处绘制上纹路,精彩的汉字在不同学生的设计制作过程中一一表现出来,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审美的需求和判断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同学们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兴趣和热情。我趁热打铁地向同学们承诺,如果北京下雪,就带大家去玩雪地艺术。我会向大家介绍雪地艺术家西蒙贝克,他创作出了许多创意精湛的雪地巨幅作品。通过学习,同学们将受益匪浅。
大家在未来的学案中,分别涉及到了藻井图式、兵马俑、雷峰巨像、隶书、大成你好、北京早安,二方连接,四方连接,分工详细。有人定点,有人拉线、侧方位,有人铲雪,有人校正字形,整理辅助工作,从学案的构思意识上能看到学生们早就进入了雪地汉字创作的情景了。
三、秋
金秋到,树叶黄。我给学生们看了一组园林落叶的图片,学生们受到启发,去户外操场上收集落叶。在和大自然密切接触树立保护大自然、利用大自然进行艺术创作的理念。通过观察和收集这些生动的照片和实物,同学们萌生了做一次主体性实验艺术活动的念头。
同学们在后来编写学案和创意图时,呈现出了树叶的生长凋落和自然物质的往复不灭。同学们在学案小组分工的基础上,基本找到观察事物的方向,搜集素材并设定主题,开展了收集落叶和彩色旧瓶盖、中药盒等活动。这恰好契合了节约能源的宗旨,不花一分钱也能做出艺术品,即本节课的精神所在。
学生在预案中这样写到:秋天一旦起风就转到工作室去创作,这说明学生不仅观察了落叶效应,还能够随着气候的变化做出调整,以免影响活动效果。
我们的校园有60余种树,每人都搜集了两百片不同色彩的叶子,进行集体创意,有的组很快就生成了简易的汉字雏形——即“秋实”,和医用人体图示。
这次艺术活动为什么如此顺利呢?因为学生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和实践,对图形的大小、比例、宽窄都有了正确的记忆和训练,起点高了,进步了,给我们的学生点赞!
四、冬
2017年2月刚开学,终于迎来了一场雪,下雪就是命令,下楼,去户外!
在一片白雪皑皑的足球场上,大家手拿方案、雪具、铁铲、扫把等,按照对应小组开始行动。因为有了前几次的户外工作经验,在冰天雪地里,学生们意气风发,艺术活动开展步步为营。大家以组为单位,有的定方向、有的测距离拉线、有的校字形、有的铲雪、有的观察整体效果。整体活动开展得井井有条,学生们已初步构建成了一个视觉知识体系。
在这四节课的体验中,我和学生一起成长。但如何让所有的同学都能主动地参与进来?首先,学案的预设非常重要,通过实操,让学生发现自己设计中的问题,并集体探索出解决方法;第二步是面对现场出现的问题,如何急中生智用跨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创意汉字的艺术品会留给学生们成长的空间,当他们长大后,为人师表,为人父母时,能够触类旁通,带着自己的孩子或学生,在创新的道路上,去追寻更高更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