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矢志不渝四十载 乡村振兴续华章
——阿拉善盟农村牧区改革发展成就与启示

2018-02-13魏建春

精品 2018年7期
关键词:全盟农牧区农牧业

■ 魏建春

阿拉善盟委农村牧区工作部

关键字:农村牧区,改革开放,乡村振兴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阿拉善盟的农村牧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牧业增加值、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1980年建盟时的1642万元、209元,增加到2017年的13.25亿元、18186元,分别增长80.7倍和87倍。40年沧桑巨变,两端的数据让我们感叹变化的巨大,而中间的历程更让我们深知40年发展的不易。

1 改革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阿拉善盟农村牧区改革发展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体制改革推动发展阶段(1978—1982年)。全盟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实行“土地承包到农户、草畜双承包到牧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并针对草原广阔、沙漠地区适宜骆驼生存的地理优势,将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养驼业,1982年牧业年度骆驼存栏数达到了历史最高的25.18万峰。

第二阶段:抗灾保畜强化基础阶段(1983—1994年)。受草原植被遭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全盟出现连续12年干旱的极端现象,农村牧区工作主要以抗灾保畜、加强大中型饲草料防灾基地和五配套畜群草库伦建设为中心。

第三阶段:收缩集中转移发展阶段(1995—2017年)。这一阶段又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95—2004年):这是“转移发展战略”的顺势提出和整体部署时期,其突出特点是提出和实施了以“适度收缩, 相对集中”为核心的“转移发展战略”。第二个时期(2005—2014年):这是“转移发展战略”的丰富完善时期,其突出特点是提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第三个时期(2015—2017年):这是“转移发展战略”的实践升华时期,其突出特点是提出了“农业收缩、农村整合、农民集中,牧业适度发展、牧区合理布局、牧民兴业护边”的发展理念。

第四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阶段(2018年至今)。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后,阿拉善盟因地制宜提出“坚持六项基本原则、实施六项重点任务”,大力推动农牧业全面升级、农牧区全面进步、农牧民全面发展,聚力打造“有实力”“有颜值”“有底蕴”“有秩序”“有福祉”的乡村,书写阿拉善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2 主要发展成就

抚今追昔,改革开放四十年,从“念草木经、兴畜牧业”到“强牧兴工、资源转换”,再从“适度收缩、相对集中”到“农业收缩、牧业适度”,全盟上下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盟情的认识,在把握规律、融入大局中形成了完整科学的发展思路,指引着阿拉善农村牧区步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

2.1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发展协调性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全盟农牧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实现了由粗放经营、靠天养畜的传统畜牧业向种养结合的生态农牧业转变。从规模结构看,1978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13.2万亩;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8.5%,牧业年度牲畜存栏头数达174.32万头(只)。经过近40年的发展,农牧业产业结构日益协调合理。种植业深入实施“压粮、扩经、增草”行动,农作物播种面积控制在50万亩以内;畜牧业积极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重点增加农区舍饲比重,有保有压牧区牲畜头数,牧业年度牲畜存栏头数达149.45万头(只)。在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下,全盟围绕市场需求变化,加大市场短缺的农产品生产,有机、绿色等生态、质量安全水平较高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快,具有显著地域特点的特色农畜产品快速发展。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盟“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达18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53个、绿色食品22个、有机产品4个,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6个。

2.2 生产区域布局日趋优化,品牌优势逐渐彰显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牧户生产经营决策自主权增强,经历了发展羊、驼为主的畜牧业经济,建设沿黄、沿河和沿洪积区为主要分布的十个绿洲种植区,重点打造“有机农业、高端畜牧业、特色沙产业、精品林果业、休闲农牧业”五大特色产业等阶段,农牧业生产区域布局日益优化,品牌优势逐渐显现。有机农业方面,以十个绿洲种植区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等粮食作物,西瓜与油葵套种、有机蜜瓜与优质棉花轮作、果菜、沙葱等经济作物,以及优质苜蓿和青储玉米。高端畜牧业方面,牧区以养殖阿拉善白绒山羊和双峰驼为主,农区和半农半牧区以舍饲“满达·阿杜”肉羊为主,奶牛则集中在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特色沙产业以种植梭梭-肉苁蓉和白刺-锁阳为主,重点分布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精品林果业以黑果枸杞、沙地葡萄和红枣为重点。休闲农牧业主要布局在三旗旗府所在地。

2.3 农牧区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全盟坚持把保护生态作为谋划发展的基本前提,坚持以保护为主、保护与建设并重,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生态环境呈现总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历史性变化。在农区,认真落实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措施,推广应用缓控肥、水溶肥等新型肥料工作取得成效,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20万亩,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实现零增长,胡杨林保护区退耕0.99万亩。在牧区,自20世纪90年代率先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2004年率先实行了退牧还草牧民养老保险制度,贺兰山森林面积由退牧还草前的36万亩增加到58.2万亩,全盟草原植被盖度由1980年的15.2%提高到2017年的23.3%,森林覆盖率由2.9%提高到2017年的8%,沙尘暴发生频次由

20 世纪90年代末的每年10-12天减少到每年3-9天。

2.4 农牧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明显改观

改革开放以来,全盟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和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公共服务逐步向农村牧区延伸。从第二次和第三次全盟农业普查数据对比来看,2006年末,有22.9%的嘎查村饮用的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5.2%的嘎查村实施垃圾集中处理;到2016年末,63.33%的乡镇集中或部分集中供水,34.34%的嘎查村生活垃圾集中或部分集中处理,31.82%的嘎查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2006年末,20.8%的嘎查村在3公里范围内有小学,17.2%的嘎查村有图书室、文化站,22.4%的嘎查村有卫生室;到2016年末,36.67%的苏木镇有幼儿园、托儿所,33.33%的苏木镇有小学,96.67%的苏木镇有图书馆、文化站,57.07%的嘎查村有卫生室。农牧区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广播电视基本全覆盖。农牧区教育基础设施继续改善,农牧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并轨,实现制度全覆盖。

2.5 农牧民经济收入稳步增长,生活质量持续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全盟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70元增加到2017年的18186元,农牧区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4.3万人减少到目前的320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6%以下,农牧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根据近三十年全盟农牧区住户调查数据对比分析,全盟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在持续快速增长中,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的比重不断增加,特别是政策类转移性收入大幅增长,成为农牧民增收的亮点。从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来看,2017年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为8.6%,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0.4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倍差由1978年的2.69:1缩小至2.07:1。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广大农牧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重点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生活质量和精神面貌,实施乡村振兴已成为新时期广大农牧民追求的目标。

2.6 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进步,执政基础巩固夯实

改革开放以来,全盟持续发展壮大基层党组织,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阔步前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显现,显示出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从基层党组织“评星分类”“标准化建设”到致富带头人提升、嘎查村集体经济“清零递增”等行动,真金白银的投入,使我盟无集体经济积累嘎查村实现全面“清零”,198个嘎查村组织活动场所全部实现改造升级;实现198个嘎查村派驻第一书记、35个边境嘎查村设立民警党建指导员全覆盖,建立“党员中心户”238个,深化拓展“五边行动”经验做法列入浦东干部学院教学案例。在今年的嘎查村党组织换届工作中,大专以上学历委员占到委员总数的30.9%,储备有意愿回村任职青年230人,支委成员在年龄、数量、民族、性别等各方面结构上实现进一步优化。

3 基本发展经验

在40年的改革进程中,全盟上下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为实现农牧业和农牧区高质量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3.1 党的领导是农村牧区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

盟委、行署始终高度重视“三农三牧”,始终把“三农三牧”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各旗区和各有关部门从全局的高度抓好“三农三牧”工作,做到各司其职、紧密配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全盟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行署全面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推进”的“三农三牧”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三农三牧”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

3.2 解放思想是农村牧区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

农村改革发展四十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的历史。如果没有破除“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搞资本主义复辟,搞市场经济就是搞资本主义”的旧教条,改革开放就无从谈起,更谈不上深化改革。思想解放就是不唯书、不唯上,打破传统观念,破除教条思想,从全盟农村牧区实际出发,创新发展理念,创新改革举措。

3.3 城乡融合是农村牧区改革发展的关键举措

改革发展四十年,农牧业和农村牧区虽实现了快速进步,相对于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依然滞后。深化农牧区改革,必须跳出“三农三牧”看“三农三牧”,改变城乡分割、各自发展的模式,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牧区的投入,全面推动政府服务向农牧区延伸,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3.4 循序渐进是农村牧区改革发展的重要原则

回顾全盟乃至全国农村牧区改革之路,都是从易到难,从点到面,从破到立,走一条渐进式改革的道路。正是由于我们坚持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和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科学方法,农村牧区改革、发展和稳定才有机结合起来,确保了农村牧区改革的稳步推进,确保了农村牧区改革的成效显著。

3.5 增进福祉是农村牧区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

无论是改革开放之初,还是深化改革的过程,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都是增进民生福祉,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我们要始终坚持农牧民的主体地位,维护和发展农牧民的根本利益,在经济上保证农牧民的物质利益,政治上保障农牧民的民主权利,促进农牧民全面发展。

回望过去,春华秋实,硕果累累;展望未来,胸有成竹,信心百倍。在迈向全面小康、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阿拉善盟农牧业和农村牧区正在奏响现代化发展的强劲乐章,奋力谱写新时代改革发展的崭新篇章。

猜你喜欢

全盟农牧区农牧业
藏北农牧区县域医共体建设实践与成效:比如经验研究①
锡林郭勒盟重点民生指标对比分析
基于多种模式的内蒙古农牧业特色化研究
“无人机放牛”让农牧业走在时尚前端
内蒙古农牧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
西藏农牧区户用沼气发展的思考
2018年锡林郭勒盟草地生产力大幅提升
2017年锡林郭勒盟气候事件与灾害及对多个行业的影响
浅谈西藏农牧业信息资源管理
农牧区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要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