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肠道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2018-02-13红,朱薇,向

吉林医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淋巴瘤免疫组化溃疡

晏 红,朱 薇,向 琳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病理科,甘肃 兰州 730030)

肠道T细胞淋巴瘤(Intestinal T-cell lymphoma,ITCL)是一种消化系统较为少见的肿瘤。本文收集16例ITCL患者,主要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提高临床医生和病理医生对该病认识,减少误诊为肠道炎性病变的几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6年12月间我院病理档案资料,其中外科手术标本12例,肠镜活检4例。16例患者中男13例,女3例,男女比例4.3∶1,年龄24~62岁,平均43.6岁。临床主要症状为腹痛、便血及体重下降。肿瘤位于小肠10例,结肠4例,直肠2例。随访14例,失访2例,术后生存期1~26个月。

1.2方法:标本经10%中性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免疫组化采用Roche(罗氏)公司自动免疫染色机染色。用多种抗体标记B淋巴细胞(CD20、CD79a、CD5、CD10、Bcl-2、cyclinD-1)和T淋巴细胞(CD3、CD43、CD8、CD56、GramB、TIA-1),同时标记CD30、CKp、Ki-67等抗体。同时采用该公司的Ventana自动染色机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标记EBER(EBV)感染情况 ,上述抗体均为Roche(罗氏)公司产品。

2 结果

2.1大体表现:12例手术切除肠管标本中5例肠黏膜面有息肉样肿物,9例肠黏膜面为溃疡型肿物(其中2例伴肠穿孔),2例肠黏膜糜烂、肠壁增厚;4例为肠黏膜活检小标本。肿瘤表面糜烂、坏死,切面灰白色、质嫩、鱼肉状,与周围肠壁组织分界尚清。

2.2组织学形态:肿瘤表面肠黏膜坏死、溃疡形成,肠壁黏膜层、黏膜下层甚至肌层内肿瘤细胞弥漫状浸润,肿瘤细胞大小不等,形态多样,核有异型性,核分裂象易见,多处可见瘤细胞围血管浸润性生长。部分患者肿瘤背景中有较多炎性反应细胞浸润,炎性反应细胞以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嗜酸粒细胞为主。4例小活检标本内黏膜腺体减少,固有层内在多少不等急性、慢性炎性反应细胞浸润的背景下,可见淋巴样肿瘤细胞增生,细胞大小不等,核形不规则、染色质增粗。

2.3免疫组化:16例中瘤细胞均表达CD3、CD43、TIA-1、GramB;少数患者中肿瘤细胞表达CD30、CD56、CD8、EBER;所有患者均不表达CD20 CD79a、CD5、CD10、Bcl-2、cyclinD-1和CKp;肿瘤细胞Ki-67增殖指数为55%~85%。

2.4预后:16例中随访14例,2例失访。随访14例中有2例术后1个月内死亡,3例死于术后6个月,2例死于术后第9个月,5例死于术后第18个月,2例死于术后第26个月,

3 讨论

胃肠道部位发生非何杰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约占结外NHL的30%~45%,而且胃肠道发生的NHL以B细胞淋巴为主,肠道T细胞淋巴瘤甚为少见[1]。ITCL是起源于肠上皮内的T细胞的淋巴肿瘤,2001年WHO对淋巴组织肿瘤T细胞和NK细胞进行新的分类,将其定义为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2],以及不伴有肠病的肠道T细胞淋巴瘤。

3.1临床及电子肠镜特征:ITCL是一种高侵袭性、高死亡率的肿瘤,临床无特殊表现,多表现为慢性腹痛、腹泻、急性肠穿孔、发热、反复便血等,易误诊或漏诊[3]。内镜下最常见发病部位为回盲部,小肠多见于结直肠,在本组16例中有10例肿瘤位于小肠,有6例位于结直肠,病变部位与报道基本相符[4]。早期大多表现为不规则、多形性浅表溃疡,病变后期发展为黏膜面的裂隙、大片状溃疡,溃疡周围黏膜伴随不规则隆起,甚至溃疡并发穿孔后内瘘形成。在本文中16例有11例以腹痛及便血为首发症状,同时大部分患者伴有发热,5例为急腹症,有肠梗阻和肠穿孔,这些症状对临床医生来讲,缺乏特异型,不易作出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5]。

3.2病理特征

3.2.1大体表现:小肠多发性、深浅不一的溃疡或黏膜糜烂、增厚呈斑块状、息肉状,伴穿孔及狭窄。结直肠病变多为单发大溃疡,溃疡绕肠管近一周。

3.2.2组织学形态:活检小标本的组织学形态为黏膜坏死 ,肿瘤细胞浸润肠黏膜、腺管及隐窝。瘤细胞形态多样,中等或偏大,核卵圆形、不规则形,核分裂象易见,可见瘤细胞围血管中心性浸润,伴较多组织细胞和多种炎性反应细胞的浸润[6]。手术标本的组织学特征为肿瘤细胞的肠壁全层破坏,肠壁肌层消失,瘤细胞弥漫状浸润,瘤细胞变化多样,核异型性明显,部分瘤细胞胞浆空亮,可见核仁。瘤组织内分支状小血管增生,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周围肿瘤细胞密度增大。部分病变伴有小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上皮样组织细胞构成的炎性反应背景。

3.2.3免疫组化:瘤细胞表达T细胞相关抗体,如CD3、CD45RO、CD7、CD43阳性,以及细胞病毒相关的抗体TIA-1、GramB阳性,而 CD20、CD79a阴性。部分患者EBV阳性,张文燕等报道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产生与EB病毒感染有关性[7]。本组16例中有3例EBER阳性,EBV感染的患者中瘤组织坏死明显,同时肿瘤细胞有明显的噬血管现象。

3.3鉴别诊断:①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DLBCL是胃肠道发病率最高一型的淋巴瘤。以中老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8]。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弥漫状分布,瘤细胞中等偏大,细胞形态较一致,胞浆嗜碱性。瘤细胞表达B细胞标记,如CD20、CD79a阳性。②肠道低分化癌:肿瘤细胞分布弥漫,呈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细胞小至中等大,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示上皮性标记阳性,淋巴细胞标记阴性。③肠道炎性反应性病变:特别是小活检标本与克隆病、溃疡性结肠炎较难鉴别,需在行肠镜取活检时尽量采用深挖式、多取活检块,病理医生诊断时多了解临床病史、肠镜下病变特点以及临床治疗情况,并结合病灶组织形态特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综合分析后才能最终完成病理诊断。肠道炎性病变一般病史较长,且临床治疗后易反复,肠镜下病灶为多个肠管受累,组织学特点为成熟的炎性细胞浸润,病灶内无单克隆性肿瘤细胞的增生,免疫标记病灶内淋巴细胞示T、B阳性细胞混杂分布。手术切除的病变,肿瘤体积大,组织学形态典型,结合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易与肠道炎性反应病变鉴别。

3.4治疗与预后:ITCL预后较差,西方国家报道患者中位生存期为4个月。Hsiao等认为临床分期、有无穿孔等并发症对预后有影响[9]。国内张文燕等报道29例EATCL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30%和22%[10]。本组随访14例中有5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内死亡,其中2例为有穿孔并发症的患者,另3例为长期误诊为肠道炎性病变患者,病史较长,手术时一般情况差。目前治疗多为手术加术后化疗,单纯手术治疗和化疗效果较差。

4 参考文献

[1] 杨 堤,白春梅,肖 丽,等.肠道原发性T细胞淋巴瘤32例的临床与病理分析[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4,33(5):445.

[2] Katon A,Ohshima K,Kanda M,et al.Gastrointestinal T-cell lymphoma:predominant cytotoxic phenotypes.including Alpha/Beta,Gamma/Delta T-c ell and natural killer cell[J].Leuk-lymphoma,2000,39(1-2):972.

[3] 郑梅英,王承党.原发性肠道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5,24(5):582.

[4] Kohno S,Ohshina K,Yoneda S,et al.Clinico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143 primary malignant lymphoma as in the small and large intestines on the new WHO classification[J].Histopathology,2003,43(2):135.

[5] 蔚 青,金晓龙,朱延波,等.肠道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7(5):610.

[6] Wang P,Zhou XG,Zhang SH,et al.Enteropathic type T-cell lymphoma[J].Chinese Journal of pathology,2005,34(8):542.

[7] 张文燕,李甘地,刘卫平,等.肠道T细胞淋巴瘤中EB病毒感染的研究[J].中国消化杂志,2002,22(7):391.

[8] Nakamura S,Matsumoto T,Lida M,et al.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 in Japan a clinicopathologic analysis of 455 patient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its tine trends[J].Cancer,2003,97(10):2463.

[9] 周 萍,王修珍,朱正龙,等.肠病型肠道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0,26(4):495.

[10] 张文燕,李甘地,刘卫平,等.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分析[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2,31(4):295.

猜你喜欢

淋巴瘤免疫组化溃疡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夏枯草水提液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怎样预防胃十二指肠溃疡复发
认识儿童淋巴瘤
婴幼儿原始黏液样间叶性肿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都是“溃疡”惹的祸
结直肠癌组织中SOX9与RUNX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子宫瘢痕妊娠的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分析
鼻咽部淋巴瘤的MRI表现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