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血不利则为水小议汗出异常
2018-02-13杨欣怡岳仁宋程双丽
杨欣怡,岳仁宋,程双丽
1.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2
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四川 成都 610072
汗为人体阴液之一,发挥调节营卫、通调脏腑之功。人食五谷,生百病,诸多致病因素均可导致汗出异常。纵观临床,难治之汗多归因于血之功能失常,由于血汗同源,两者生理互化,病理互损,故笔者以“血不利”为切入点,对异常之汗出探讨如下。
1 血不利则为水之血水辨析
“血不利则为水”最早出现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为水气病病机之一。原文:“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血不利则为水”,此句的关键就是血和水。血是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1],具有营养、滋润作用。脾胃运化转输水谷精微产生的营气和津液,由脾气上升于心肺,与清气相合,在心气的作用下成为血液。《灵枢·决气》篇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同时血液的生成也离不开肾精的转化。血只有行于脉内才能发挥其充养之功能,不在脉中运行,则为“离经之血”,成为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水为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1],稠厚为液,清稀为津,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此为正常生命活动中水的运化。肺脾肾功能失调,三焦输布失常,津液失布,可泛溢肌表,留于体内,则为离经之津,“离经之津则化浊”,此浊邪失濡养之本职,反成浊邪游移人体,下泄膀胱则尿多如注,外泄肌肤则汗出如雨,内灌脏腑则如疫厉乖张,反渗皮肉则肢肿如木。
血、水同为人体不可或缺的物质。津血同源,中焦运化的津液,在心肺作用下入脉中,于营气相合,化而为血。《灵枢·痈疽》云:“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行于脉中的血液可以渗出于脉外,化为津液濡养形体官窍,故生理上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补充。病理上,二者相互影响,失血之人不可发汗,大汗大吐伤津之人不可破血,恐有津血皆耗之弊,故有“夺血者勿汗,夺汗者无血”的说法。唐容川在《血证论·血汗》中也指出:“失血家往往水肿,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不离乎水者也。”
2 基于血不利则为水论治汗出异常
《内经》对汗有寝汗、灌汗、夺汗、绝汗、五脏汗等不同名称,后世医家在不断发展,丰富了对汗证的认识。从部位而言分为头汗、半身汗、自汗、盗汗;汗出的诱因而言分为自汗、盗汗;从汗出的情况而言,分为战汗、绝汗等。汗证病机总的来说,为阴阳失调,营卫失合,而病因则各有差异。常见汗证治疗方法有从肺卫不固立论,治以益卫固表;从阴虚火旺立论,治以滋阴清热;从湿热郁蒸理论,治以清热利湿;亦有医家从瘀血论治,治以活血化瘀。
最早明确提出瘀血致汗的是清代医家王清任。《医林改错》中有云:“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血府逐瘀汤,两付而汗止。”由此可知,瘀血所致之汗经诸法所治均不效,病情顽固,对于此种汗出非活血通利之品不效。因此笔者借此理论联系“血不利则为水”,探讨“血不利”所致之汗。
从字面来理解,血不利倾向于瘀血内阻,此点在临床运用也收效较佳。另外结合上下文,笔者认为血不利不仅仅只是血行瘀滞等,条文所指“脾气虚、胃气衰”,故同时也存在血虚之病机。
血不利可源于瘀血,瘀血为血液运行失常的病理产物,亦是致汗出异常的致病因素。造成血不利的原因众多,如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外伤。而瘀血致汗原因有两大类:第一,瘀血阻于脉内,即《素问·调经论》所云:“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高龄或过食肥甘醇酒,损伤脾胃,脾胃失于运化,精微失于转输,成离经之浊邪,停聚于脉道之内,血行不畅,瘀血内生,瘀阻血脉,血不行则脉不通,大量津液渗于脉外,蒸蒸溢于腠理孔窍而为汗。第二,瘀血阻于全身。血液运行,环流周身,入于全身五脏六腑以滋润,故瘀血不单单停聚于筋脉,亦停聚于脏腑、组织、孔窍等处,瘀血伤及肺脾肾,使水液不能正常转化、输布,自下窍而出则小便异常,自腠理而出亦则为汗出异常。第三,瘀血所致之内热,可知瘀血内阻,久郁多化热,内热郁蒸,阴阳失调,动则邪热有身阳气之助,寐则阳入于阴加重内热,迫津外泄,则成汗。
血不利可源于血虚,多种原因导致血虚,血虚亦可致汗出。第一,血为气母,血可载气,阴血、阳气相互为用,所谓“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正因为血与气之相互关联,血不足则气无以化生,气不固则腠理松懈而汗出,这也就是典型的虚人汗出。第二,血以载气,血行周身,载气循行,血行无力亦可致气机壅滞,郁热内生,迫汗外出。
另外,无汗亦为汗证种类之一,久不出汗之人亦可从血不利论治。汗出本为气机宣统、腠理发泄舒展之象,而久不出汗之人,如若麻桂等峻汗之剂暂可发汗或汗出不畅,体质壮实之人,虑其是否存在血络瘀滞,非活血化瘀之品不可破其壅滞,故可选择活血破血之品,促血行而汗泄。
3 病案举例
代某,女,68岁,2017年10月20日初诊。糖尿病病史27年余,平素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血糖控制欠佳。症见:动则汗出2月余,服中药数剂无效,头晕心慌,站立不稳,颈部皮肤紧绷感,眠差,舌淡红、少苔,舌下脉络迂曲,脉弱。诊断:2型糖尿病;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辨证为瘀血内阻,津液失调。治疗以血府逐瘀汤合小柴胡汤加减。处方:当归、桃仁、红花、枳壳、大枣各10 g,赤芍45 g,生地黄、醋柴胡、桔梗、牛膝、法半夏、酒黄芩、党参各15 g,酒川芎30 g,炙甘草5 g。6剂,水煎,每天3次,每次服100~150 mL,避风寒。服药6剂,患者汗少,头晕心慌缓解。后予异功散善后,调理脾胃,病若失。
按:患者老年女性,糖尿病病程长,岳仁宋教授认为消渴之本本于脾弱胃强[2],脾虚渐重,不能运化水液,水液失于输布;肺虚则水液失于通调;久病加之年老,虚损及肾,肾阳虚致水液失于温化。糖尿病日久加之血糖波动大,糖毒致损[3],日久入络,糖脂毒邪损伤络脉,全身气血运行不畅,津液运化失调,阻于血脉,溢于腠理,则汗出异常。汗为心液,汗出过多,损伤心阴,心脉失养,则头晕心慌,眠差。考虑患者旧疾深痼,邪损络伤,全身气血壅滞,此顽固之汗非活血之品难除,故予血府逐瘀汤为主方,活血行血,血得利则津得输布。合小柴胡汤调和少阳,汗之出入门户在于少阳枢机之开合,少阳得利,开合有度,则津液可固,汗出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