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辨治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

2018-02-13斌阮国辉嵇

江苏中医药 2018年7期
关键词:肾虚骨质疏松症骨密度

郑 斌阮国辉嵇 辉

(1.上海长征医院南京分院,江苏南京210037; 2.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南京210014)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导致骨之脆性增加并容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1]。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亦不断增高。资料显示,中国50~60岁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约21%, 60~70岁发病率约58%, 70~80岁发病率约100%[2]。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更高,男女比例为1∶8[3]。西医目前主要采用钙剂、二磷酸盐、性激素、降钙素等药物治疗,但依然存在疗效不甚理想、副作用较大、价格高等问题。故而寻求有效的中医药疗法对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经济负担有重要意义。中医学无骨质疏松的病名,根据临床症状可将其归属于“骨痿”“虚劳”“骨痹”等范畴。中医疗法包括药物及非药物治疗,近年来补肾健脾活血等中药复方及针灸疗法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方面应用广泛,获效较好。现将中医辨治骨质疏松症的进展概述如下。

1 病因病机研究

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多数医家认为骨质疏松以肾虚为本,脾虚为标,血瘀为病理产物和加重因素。

1.1 肾虚为本 中医学认为,肾和骨有密切联系,早在《内经》中已有明确的论述。《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医经释义》曰:“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精足则髓足,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表明肾、骨、髓之间有着紧密的生理联系。肾藏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肾虚精亏则骨髓空虚,出现腰膝酸软、行动困难等表现。葛继荣等[4]认为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发病原因在于肾虚,而部分肝脾亏虚的患者亦有肾虚的表现,其中女性常见肾阴虚,男性则以肾阳虚为主。许兵等[5]应用切除双侧卵巢的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进行实验,结果大鼠有肾虚的器质性和功能性的变化表现,出现生理机能下降,表明骨质疏松症大鼠存在肾虚的病机。现代研究认为,肾虚者大多出现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功能衰退,性激素分泌减少,使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降低导致骨质疏松[6]。

1.2 脾虚为标 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四肢肌肉。脾气亏虚,则水谷精微化生不足,肌肉骨骼失于濡养,导致骨骼失养、活动不利而形成骨质疏松。《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廪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说明脾虚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重要病因病机。盛彤等[7]通过Logisti回归分析发现脾气虚证是老年性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元气非胃气不能滋之”,“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认为脾胃损伤导致气虚不足是内伤病的发病基础。李跃华等[8]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的研究中,将180例患者中医辨证分为肾虚型、脾肾两虚型、脾肾两虚血瘀型,发现尽管肾虚证占100%,但涉及脾虚者亦高达90%以上。现代医学认为,脾与机体免疫、物质代谢、体液调节等系统关系密切,脾胃虚弱会减弱肠胃对微量元素、营养物质、药物的吸收。

1.3 血瘀为病理产物和加重因素 骨质疏松症大多因年老脏腑衰退,气血虚衰,运行失常,导致气滞血瘀,痹阻筋络,筋骨失于濡养。肾精不足,气血亏虚,血液运行缓慢;肾阳虚衰,命门火衰,寒凝阻滞血行;肾阴亏虚,内热煎灼,血液黏稠均会造成血瘀。杨光等[9]认为脾肾两虚是骨质疏松发生的病理基础,而瘀血是在脾肾两虚情况下出现的病理产物;瘀血的形成进一步加重了脾肾的损伤,加快了骨质疏松的发展。张荣华等[10]认为血瘀的产生主要原因是因虚致瘀,瘀血作为致病因素,更进一步加重脾肾的虚衰,使精微无法正常输布导致“骨不坚”,促使骨质疏松的发生。庄洪教授认为骨质疏松症是慢性病之一,其发病病程长,而日久则瘀,血瘀作为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必然阶段,表明骨质疏松症血脉瘀阻的病机特点,其证与气血功能紊乱失调有关[11]。

2 中药汤剂治疗

2.1 补肾益精法 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肾气、肾精充足,则阴平阳秘,骨健髓满。肾虚是骨质疏松症发生之本,骨骼的变化是标,因此骨质疏松症需以补肾益精为主要治法。青娥丸是补肾壮骨的著名方剂,牛煜[12]予青娥丸化裁治疗骨质疏松症患者,3个月后患者骨密度显著增加,腰膝酸软、疼痛等症状明显缓解。郭郡浩等[13]予补肾抗松丸(由熟地黄、山药、桑寄生、枸杞子、山茱萸、续断等组成)联合碳酸钙片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42例,并与单纯用碳酸钙片组作对照观察,结果表明补肾抗松丸能增加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李明祚[14]将13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分为2组各90例:治疗组予健肾壮骨汤(由续断、狗脊、淫羊藿、骨碎补、当归、熟地黄等组成)治疗,对照组予钙尔奇D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0%。苏志伟等[15]将21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分为2组,每组105例:对照组予西药治疗,治疗组加用补肾方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4%,优于对照组的66.7%;治疗组骨密度疗效92.3%,优于对照组的74.3%。表明临床应用中药补肾方配合西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疗效显著。

2.2 健脾益气法 骨质疏松症是全身性功能衰退产生的疾病,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损,则肾失所养,因此骨质疏松患者在补肾调补阴阳时要兼顾对脾胃后天的调理。元气亏虚是机体衰老的本质,后天元气的滋养有赖于脾之健运,故而健脾之法亦是防治骨质疏松之重要法则,以健脾为主,辅以益气。且补肾之品大多滋腻碍胃,配以健运脾胃的中药则相辅相成,促进药物的消化吸收。王翔等[16]研究发现健脾方能增加模型大鼠的骨密度,降低模型大鼠血清1,25(OH)2D3含量,且可以上调模型大鼠小肠肾脏维生素D受体基因(VDR mRNA)的表达。表明健脾方可以加强机体对血清1,25(OH)2D3反应的敏感性,上调小肠与肾脏VDR mRNA的表达,调节维生素D代谢。张玉辉等[17]予自然衰老的骨质疏松大鼠健脾四补方灌胃治疗,结果表明健脾四补方能发挥健脾和胃、平补气血阴阳之功效,显著降低血清ALP含量和尿Ca/Cr、P/Cr、HOP/Cr,从而抑制骨的吸收,促进骨的形成,起到防治骨质疏松之效。周立飞等[18]予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补肾健脾汤(由补骨脂、骨碎补、黄芪、仙灵脾、山药等组成)治疗,并与西药组对照观察,结果表明补肾健脾汤对骨质疏松患者疗效肯定。李冬冬等[19]应用手法和中药结合治疗骨质疏松症患者,初期治以健脾化湿、理气化痰;中期治以益气健脾、活血行滞;后期治以补肝肾、益气血。治疗2个月后,患者腰背酸痛的症状有所缓解,X线提示骨密度有不同程度地增加,骨萎缩程度未见发展。表明益气健脾是贯穿于骨质疏松症早中晚期的重要治疗方法。

2.3 活血化瘀法 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多虚多瘀,以肾虚为本,血瘀为标,肾虚血行无力,导致脉络瘀阻,影响骨代谢。骨质疏松症的血瘀是在肾气虚和脾气虚基础上出现的病理产物[20],故而活血化瘀是治疗骨质疏松的重要法则。张荣华等[21]通过回顾分析31条治疗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有效方药的文献报道,发现共使用了16味44味次活血化瘀类药物,占总使用的15.71%,表明中医认识本症在虚的基础上有瘀的存在,采用化瘀通络止痛的药物治其标。依据中医“以方药测证”的理论,认为瘀血阻滞经络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因索。庄洪教授认为从瘀论治骨质疏松症应贯穿始终,他予一反复腰痛5年的骨质疏松症患者活血化瘀自拟方(当归、白芍、丹参、川芎、郁金等)治疗1个月后,患者腰背痛明显减轻,腰椎活动显著改善[22]。邓敦等[23]将120例血瘀型原发I型骨质疏松症患者分为2组:研究组予益气活血壮骨方(黄芪、川芎、补骨脂、丹参、骨碎补等)口服,对照组予仙灵骨葆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骨密度、骨钙素及1,25-(OH2)D3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表明益气活血壮骨方能防止血瘀型原发I型骨质疏松症患者骨量丢失,改善临床症状,疗效肯定。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活血祛瘀类中药可以改善机体局部微循环,有助于将血液中的钙质输送至骨质及肾精物质传送至骨质成骨细胞中,从而有效防治骨质疏松。

3 针灸治疗

骨质疏松是由于某些原因长期累积而成的多系统代谢性病证,患者多方面的调控功能异常。近年来针灸疗法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已被临床广泛验证,能促进患者内源性功能和物质的调动,在辨证选穴的基础上发挥疏风通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调补脾肾之效。且针灸疗法费用较低,操作方便,副反应少,更易被患者接受。罗丁等[24]认为采用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目的主要是缓解关节疼痛、延缓病情发展,保护受累关节,而针刺和艾灸都能通过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而改善骨质疏松。庞勇等[25]将骨质疏松患者分为2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针灸治疗,对照组予维丁钙片口服。结果3个月后观察组骨痛积分、睾酮、骨化三醇均优于对照组,表明针灸可以有效缓解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和提高患者骨化三醇及睾酮的水平有关。石卫华[26]予骨质疏松症骨痛患者补肾健脾汤治疗,观察组加用针灸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2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7.78%。吴明霞等[27]取大杼、大椎、命门为主穴治疗18例骨质疏松症患者,结果治疗后患者腰椎L1-L4骨密度提高1.28%,股骨Neck骨密度提高0.43%,表明针刺疗法可以有效增加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杨海明等[28]在对照组丹参酮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骨质疏松患者,结果针药联合组可以显著提高骨形成标记物I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水平,降低骨吸收标记物β-Ⅰ型胶原羧基端肽水平,改善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水平。

4 结语

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机制复杂,故而对其治疗不可局限在某一方面,循证求因,整体防治才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近年来,中医药在骨质疏松症的理论及临床、实验方面都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及中药作用多靶点、多系统的特点,使中医药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采用补肾、健脾、活血等中药复方结合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症,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还可以促进骨生成,增加骨密度,通过恢复患者全身的机能以减少骨质疏松的再发生。中医治疗方法多样,内外兼治,疗效显著,且价格低廉,使用方便,毒副作用小,易于被患者接受,具有显著的临床优势和应用前景。但也要正确认识中医药在防治骨质疏松症方面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1)中医药辨证治疗骨质疏松症尚无统一的标准,诊断、治疗及疗效方面尚未标准化;(2)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成分研究及作用机制尚不明确;(3)中药生长的自然环境及条件的不可控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中药疗效的稳定性;(4)相关循证医学的统计分析缺乏,限制了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应用。

今后要加强基础理论与临床、实验研究相结合,进一步开展文献调研、古医籍整理、专家共识等,完善对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化、规范化、定量化的研究,制定统一的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进一步挖掘中医药配伍规律、量效关系、作用机制的研究,为临床规范用药及操作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加强大样本、多中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研究,使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更具科学性及客观性。

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研究水平不断增强,对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已逐步深入到基因蛋白组学,从基因的角度寻求骨质疏松症的易感基因及新药开发研究是未来的研究趋势,将为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更好的平台。

猜你喜欢

肾虚骨质疏松症骨密度
预防骨质疏松,运动提高骨密度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天天喝牛奶,为什么骨密度还偏低
“肾虚湿瘀”理论下的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学研究
骨质疏松症为何偏爱女性
不要轻易给儿童做骨密度检查
“赶走”肾虚
透视“肾虚综合征”
骨质疏松症患者种植治疗的研究进展
OSTEOSPACE型超声骨密度仪故障案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