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和弘扬农村改革基本经验

2018-02-13文丨刘良军

江西农业 2018年10期
关键词:农民改革农业

文丨刘良军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确保改革重整行装再出发的开局之年。我国改革因农村而起,因农村而兴。考察改革历程,盘点改革成果,梳理改革逻辑,总结改革经验,提炼改革启示,都应该、也必须以农村改革为基点,将其作为“麻雀”进行深入解剖。40年来农村改革积累的成功经验,不仅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这一战略布局的推出,提供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也因为农村改革先行先试,在不断发展壮大自身的基础上,同步助推了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时间回溯到1978年,正是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户农民集体偷偷地盖“血手印”,才有了后来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才一步步将改革引向深入。而彼时18户农民的利益诉求并不高,即将本属于集体的土地分田到户,以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经营单位。一滴水可以折射阳光。殊不知,这就印证了“改革是第二次革命”的重要论断与朴素真理,意味着改革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求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使之与生产力保持相对动态的平衡和适应。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随着农村相继实行以家庭经营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同时又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农村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激发,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亿万农民群众日益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由此,农村改革为全面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坚实基础,使“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一招”成为普遍共识。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农村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日渐成为农业强国,农村改革功不可没,农村改革积累的成功经验弥足珍贵。

经验之一: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回首农村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过程,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跃然纸上,甚为鲜明。譬如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农村地区一改以往农户“单打独斗”、小本经营,越来越难以有效应对、抗衡竞争激烈的社会大市场尴尬局面,纷纷依法自愿有偿地流转自己的土地,让土地实行集中规模经营,就是农民群众的一大首创。又如,一些地方的农民群众,更是在承包地登记确权颁证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主动探索,不仅让耕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还搞起了土地集中连片耕作经营模式,为随后农业生产真正走上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组织化、社会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提供制度创新、物质支撑等等,无不说明“高手在民间”,基于尊重农民群众首创精神的发挥,才有了农业农村全面繁荣发展的火爆局面。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仍然需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放手发动群众,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智慧和力量,为全面深化改革再探路、再立新功。

经验之二: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为改革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40年来农村改革之所以能够稳中求进、行稳致远,与党的领导密不可分,是党的坚强领导有力地保证了农村改革的正确方向,为农村改革提供了行动指南与根本原则遵循。一方面,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保证了农村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恰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言,改革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否定,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农村改革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行,始终坚持通过改革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农村发展道路的独特优越性。“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特别党的是十八大以来,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为指引,农业农村改革突飞猛进,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将“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农村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秘诀和法宝。进入新世纪以来,“三农”发展滞后,面临农业衰落、农村凋敝、农民落后的严重形势,农业现代化越来越成为“四化”同步的短板与洼地。正是敢于直面现实,勇于破解难题,我们党将“三农”工作置于头等位置,优先考虑、优先满足、优先保障,才使得农村改革乘风破浪,又一次走在了时代前列。

经验之三:强化问题意识,由解决问题入手,推动改革向纵深推进。

问题是时代的强音,看不到问题,忽视、漠视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40年来的农村改革,就是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走向深入、转型升级。比如,随着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情形的加剧,明天谁来种田、如何种田的问题突出地摆到了台面上。怎么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由此问题引来思考、思索,问题的分析导致答案的越发清晰、明确,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又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严重地制约着消费者消费需求的高质量满足。表现在农业生产领域,就是粮食产量、粮食库存、进口粮食“三高”并行,出现了一方面农民“卖粮难”,另一方面市民“买粮难”的怪现象。怎么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生产也必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过去过于注重量的扩张,转向今天务必注重质的提升,要求农业生产沿着绿色低碳有机高效的路子砥砺前行。实践表明,强化问题意识,由解决问题入手,农村改革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经验之四:坚持底线思维,凡事善于从最坏处作打算,尽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就是既要拟定战略方向、长远规划和远期目标,也应该出台近期目标、预警方案和兜底措施。换言之,可以仰望星空、登高望远,但前提是基础要扎实,要善于抓重点、强弱项、补短板、填洼地。回顾40年农村改革,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是坚持了这种底线思维,不但紧紧瞄准世界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进行赶超,更注重立足我国国情、结合国计民生迫切需要、针对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现状,适时出台兜底方针政策。譬如党的十八大前,我国仍有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村民群众大量存在,如果不能切实加以解决,那么所谓的全面小康就有可能沦为“被小康”,使全面小康经不起历史、实践的检验。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村民群众掉队。正是秉持了这种底线思维,过去五年,一方面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另一方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如火如荼,贫困人口以每年过千万的体量在大幅度减少。同时,也正是秉持了这种底线思维,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好、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好,都一致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要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使全面小康没有水分,真正惠及全体人民。不仅如此,底线思维还体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目前,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已达1.2万亿斤,应该说稳步解决了十三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但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这么多的人口,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安全已经过关,都要居安思危、知危图安,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人生产的粮食。底线思维就是忧患意识的生动呈现,永葆农村改革的这种底线思维,才能让农村改革在新时代不断破解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加速“三农”发展现代化进程。

经验之五:坚持辩证思维,树立整体观念,实现改革既全面又深化。

所谓辩证思维,就是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既认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也识别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而整体观念,强调的是处理事物时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深刻领悟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蕴含的真意。农村改革一路走来,尤其党的十八大后农业不断强起来、农民不断富起来、农村不断美起来,就缘于改革坚持了辩证思维,树立了整体观念,使改革既全面又深化。比如,农村改革最终将目标价值取向定位于乡村振兴,就是典型辩证思维的智慧结晶。不得不承认,农村改革40年,重点和重心一直都放在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方面,而对于农村居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则关注较少、着墨不多。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全面,难点也在全面,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等量齐观、并驾齐驱。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乡村振兴必须是全面振兴,是符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方面标准的振兴。自此,从单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到二十字总体要求的乡村全面振兴,这种辩证思维展现出新时代“三农”发展的光明前景和无限美好未来。又如,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产发展”要求,升格为“产业兴旺”,则是整体观念的物化使然。毕竟“生产发展”的表述,始终没有跳出农业看农业,仍然将农业当作了原始、简单的物质生产部门。殊不知,今天的农业已是“换了人间,风景这边独好”,除物质资料提供的功能获得了长足进展之外,更不断外延拓展、内涵丰富、功能齐全、价值完备。像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体验农业、创意文化农业、“互联网+农业”等等,农业的一二三产业形态皆备,价值链越拉越长,正附和了新时代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崭新定位,即农业属于第六产业。显然,树立整体观念,在改革中植入协调均衡理念,就能彻底避免畸轻畸重、顾此失彼的狭隘改革眼光和画地为牢、坐井观天的糊涂改革思维,让改革带来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发展。

经验之六:坚持系统思维,树立协同观念,使改革的辐射聚集效应更加明显。

我国改革因农村而起,因农村而兴。但长期以来的农村改革却在点燃“星星之火”后,与其他领域的改革关联性、互动性并不强,还因为城市领域改革的加速、深化,导致农村大量的人财物要素外流,越发让农村改革失去内在物质基础和动力。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农村改革迅速调整思路、转变观念,通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发展思想,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力求农村改革突出系统性、开放性、协同性,要求农村改革与其他领域的改革互联互通、全面融合、开放包容、共同繁荣。比如,坚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建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新型城乡关系,要求农村与城市一体化建设,在城乡基本公共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40年农村改革积累的成功经验何止如斯?好在实践无止境,认识理解事物无止境,理论创新无止境。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积淀、人们持续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必将有更多、更直抵人心、更让人啧服务均等化的前提下,实现要素、资金、信息和人力资源等互通有无,彼此共享。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付诸实施以来,一方面,进城务工农民可以有序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变为新市民,另一方面,乡村振兴的广阔前景与宏伟蓝图,也吸引更多的城里人下乡,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甚至是“领头雁”“排头兵”。诚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劳永逸,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由此下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必须强化系统思维,树立协同观念,将乡村振兴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大局中长远谋划、深刻考量,不断释放乡村振兴的外溢效应,通过既宽广辐射又广泛聚集的双向结合“化学反应”,创造更多更大的外部效益。啧称赞的新鲜成功经验被挖掘出来。而将这些宝贵经验进行创新性继承和创造性发展,运用于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之中,必将如虎添翼,让改革一往无前,愈发彰显“关键一招”的威力和魅力。

猜你喜欢

农民改革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