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浮道脉与罗浮茶

2018-02-13陈伊妮邹银萍

关键词:浮山罗浮山道士

何 崚, 陈伊妮, 邹银萍

(1.暨南大学 文学院, 广东 广州 516032;

罗浮山的自然风光旖旎,山峦起伏,四处云蒸霞霭,自然生态环境非常适合植茶,尤以飞云顶、茶山坳、丫髻峰、幽居洞等处之茶品质最佳。按现代的科学观点,则罗浮山有众多峰峦起伏的高山,充沛的降水,酸性的土壤,充足的积温,丰富的植被资源等,这是培育岭南历史名茶的优良自然环境。

道教自秦已传入岭南罗浮山,两汉时的罗浮山被列为泉源福地。自葛洪在罗浮山播下茶树的种子后,罗浮茶伴随着罗浮道教的发展起落而变化,且罗浮茶空间分布与罗浮山寺观的空间分布亦大体相近,可见罗浮道教与罗浮茶的紧密联系。

一、罗浮道教与罗浮茶的渊源

1.魏晋南北朝时期

东晋时,道士葛洪入“罗浮山炼丹”。[1]1911葛洪修道炼丹之余,还为百姓采药治病,撰写治病养生的多部巨著,其中的《抱朴子》一书是他的代表作。另外,在《肘后备急方》一书中,为了百姓日常治疗急病和用药方便与价廉,处方用药“率为易得之药”。据明道藏本《肘后备急方》的记载,处方中不仅以茶作药引增强疗效,且以茶入药治疗中风、咳嗽和虫蛰等病症。虽《肘后备急方》一书后经梁·陶弘景、唐·张文仲、唐·王方庆、金·杨用道等著名医家的补阙、增补和附广,但从茶叶的药效、方便价廉的特点来看,以及葛洪南下罗浮山之前,曾在天台山华顶开辟茶园的记载,可知茶叶应该是葛洪在处方中广泛使用的药物之一。

东晋时,有单道开入罗浮茶山石室修道。志书记载其擅长服食之道,饵柏实,复服松脂,有时啖姜椒。时人崇尚仙道,多来咨询,他都避而不答。日常修行中,单道开亦饮茶养生,据文献记载单道开“常衣粗褐,或赠以缯服,皆不着。不畏寒暑,昼夜不卧,恒服细石子,一吞数枚。……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桐子,药有松、蜜、姜、桂、茯苓之气,时服饮茶苏一二升而己,自云能疗目疾,就疗者颇验。视其行动,状若有神。”[1]2491-2492入宋时,罗浮道士已将单道开视作仙道供奉。单道开的饮茶苏养生得道成仙,亦为后来罗浮山道士的修行学道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道士葛洪、单道开等修道炼丹、入药治病的推动下,逐渐开始推广罗浮山的植茶事业,也使得人们逐渐认识茶的一些功用。

2.隋唐时期

唐朝是道教的鼎盛时期,由于罗浮山的特殊地位,不仅产生了诸多高道,且皇帝遇到难事,也常到罗浮山祈福。尤其是唐女皇武则天遣使罗浮采药,唐玄宗派申太芝到罗浮都虚观设坛求雨之后,罗浮道教声名显赫,仙名远播,而罗浮茶亦趁此机遇逐渐发展起来。

唐时,有王野人入住观源洞,开辟了罗浮山有文献记载的第一片茶园。据记载:“王野人,名体静,盖同州人。始游浮山观原,未有室居。……积十年,乃构草堂。植茶成园,犁田三十亩以供衣食,不畜。”[2]文献记载中的“观源”即“观源洞,一名麻姑洞,一名药院,在冲虚观南。葛仙翁洗药之处。”[3]卷一,《洞》因为“此洞旷沃可耕,野人栖此种田以自给,从之者近三百家,所居成村。其东一为茶庵,春分前一日,诸庵采茶者皆会于此。”[4]512可知,王野人入观源洞定居修行,由于洞内开阔平坦,土壤肥沃,可植茶和犁田自给,吸引了大批百姓前来定居,逐渐形成了村落,有三百户之多。村之东建有茶庵,便于村民采制罗浮茶之用,可知除王野人的茶园外,百姓植茶观源洞亦多,亦可推测罗浮茶已有一定的声誉,且伴随着罗浮道教的传播而扩大了知名度。

3.宋元时期

宋、元之际,中国的道教进入一个迅猛发展的高峰期。罗浮山不仅是外丹之术的根据地,又是内丹学说的发祥地。宋、元罗浮高道辈出,其杰出者有陈楠、白玉蟾、邓守安、邹葆光、邹师正等。罗浮道教突显在中国道教中不可低估的地位。与此同时,罗浮茶亦在宋元时期开启了第一次发展的高潮。

(1)罗浮道士与罗浮茶

宋时,有白玉蟾入冲虚观修道,四周就辟植有茶园。胡宿的《冲虚观》有诗中描述:“茗园春煖一旗开”[5]卷十三,《词翰四》。白玉蟾不仅是罗浮道教的内丹理论与实践家,同时又是南宋时的文学家,也是一位爱茶识茶的大家。在《全宋词》中收录一首白玉蟾《水调歌头(咏茶)》:“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碾破香无限,飞起绿尘埃。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6]37504诗中虽描绘的是武夷山的茶,但从对茶的采摘时节,茶具的选用,碾茶和烹茶过程的详细描绘,以及饮茶修道的体会,足以说明其爱茶、识茶之深。另有代表性茶诗《茶歌》,以及描写罗浮山、饮茶、烹茶、炼丹的诗词,包括《张道士鹿堂》《沁园春·题罗浮山》等。可知,植茶、饮茶已是罗浮山道士修行炼丹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生活体验。

白玉蟾的众多门徒中,邹师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文献记载邹师正十分重视罗浮道教的文史研究,并于宝庆年间(公元1225年)撰《罗浮指掌图记》,意在执掌之间翻阅,罗浮山水、寺观庵堂则可一目了然。这是最早对罗浮全貌的图记,对罗浮风光和罗浮道教的宣传可谓功德无量。由于图记中对于历代仙迹、宫观寺庵的路线记述,亦对罗浮茶与寺观的地理空间分布起到间接的联系作用。

(2)寺观与罗浮茶

宋、元是罗浮茶发展的第一次高峰,其茶园均分布于寺观、庵堂周边。以冲虚观为中心往北、西、南扩展,周边的宝积寺、茶庵、观源洞、黄龙洞、华首寺、慈济庵等均有植茶,且宝积寺东北之石楼峰出产名茶“石楼新茗”。

宝积寺,位于朱明洞之西,旁有卓锡泉,东北是石楼峰,产罗浮名茶“石楼新茗”。宝积寺僧常以锡杖泉和石楼新茗待客。茶庵,在幽居洞之北,附近植茶甚多,每到采茶季节,采茶人均寓于附近诸庵内,记载称:“罗浮幽居洞北有茶庵,每岁春分前一日,人多寓此,采茶山中。其茶以受日阴阳,分茶味高下,试以景泰泉水,芳香勃发,是曰罗浮茶。”[7]观源洞,宋时植茶依然兴盛,茶园景象未变,据记载:“观源洞,即野人王体靓结庐处。居民附之,以种茶为业,乡俗淳朴,犹有上古遗风焉。”[4]538罗浮山其他产茶地,还有黄龙洞、华首寺和慈济庵等。

可知,宋、元之际,罗浮高道辈出,且融合道教外丹和内丹两大学说于一体,如内丹南宗“南五祖”中的三位均与罗浮山有不解之缘,使得罗浮道教在全国道教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这一时期,罗浮茶亦获得难得的发展机遇,南宗第五祖的白玉蟾是识茶、爱茶的行家,其弟子众多,亦深受其影响。另从茶园与寺观的地理分布来看,已经呈现寺寺有茶园的景象。可知,艺茶已属于罗浮道士日常修行内容之一。

4.明清时期

明代,罗浮道教由于政局的变化,处于停滞状态,亦未能产生在全国道坛上举足轻重的玄门高道。清康熙年间,罗浮全真龙门派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灵宝派,罗浮道教有所复兴,亦出现了众多高道,包括曾一贯、柯阳桂、童复魁、江本源、陈铭圭、陈伯陶、赖洪禧等。而明、清之际,罗浮茶业的发展亦伴随着罗浮道教的起落而起落,至清代复兴时期,罗浮茶又获得难得的发展机遇,且发展至鼎盛。

(1)罗浮道士与罗浮茶

嘉庆年间,有酥醪观主持江本源,带领罗浮道士修建佛子坳茶亭,导引茶山之水入亭,以便游人登山憩息和品赏云雾茶。江本源为童慵庵师之徒,师傅仙去后,继任酥醪观住持。酥醪观在浮山深处,地势高且险峻,而佛子坳为入浮山之门户,每每游客登山,甚为艰苦。自“童慵庵师主持酥醪,尝有志于凹上建茶亭一区,以便劳顿”[8]卷上,《茶亭》,但苦无水源,便与徒江本源商议。江本源“忆茶山后二三里许有水泓澄,韵激球鍠味,旨醹醁可施,疏导此焉。”[9]卷三,《佛子坳岛水记》后江本源任酥醪观住持,在佛子坳处主持修建了可供游人休息的茶亭,且从茶山导引茶山之水入亭,以供游人。《罗浮纪游》载:“江瀛涛继主酥醪,始依山构亭,并引茶山之水,沿溪越涧,架竹通流,直达斯亭焉。今则涓涓清滴,煮茗留香,行者便之。”[10]153所建茶亭曰“云厨”,恽敬在《分霞岭记》载:“以煮茶酒烹蔬,曰云厨。亭内设义浆以侪行者,皆酥醪住持道士所营筑也。”[10]153江本源之义举,方便了游人到访酥醪观,也使罗浮山茶名扬岭南。

(2)寺观与罗浮茶

明清时期,随着全真道教在罗浮的兴起,罗浮茶业亦发展至鼎盛。罗浮山沿途处处有茶,寺寺植茶,山山出茶,时人赞曰“罗浮茶,石洞诸庵多有之。以春分前一日采,别具一种清香,沁人肺腑。”[4]564

飞云顶西北方向不远的拨云寺,寺后有一山,土名企柳山,产一佳茗曰“企柳茶”,或“峻溜茶”。寺僧“采其茶子植之寺旁,名企柳茶。企柳山峭峻而下溜,粤人谓峻曰企,溜曰柳,故名。又名云井雨前茶,以寺前涧中云井名。每谷雨前采之,可得五六十斤。味略苦而清沁心脾。饮后舌本殊甘。”[9]卷二,《浮山续记》后有“熊宝山品其茶,谓不在武夷岩茶下。后闽商求其子归种之,不复出,盖仙种也。”[9]卷二,《浮山续记》而飞云顶是罗山顶峰,山上终年云雾缭绕,在顶俯瞰,奇峰峥嵘,恍如仙境。而飞云顶云雾茶正是生于绝顶峭壁中,即“采自飞云顶,真赝无凭。浮山高逾于外,不知几千百丈,四时云雾,咫尺不辨。”[9]卷一,《云雾茶》

茶山,所产云雾茶亦是名品。据记载:“茶山佛凹所蒔之茶,皆悬崖陡绝处,石窍出云漫山塞谷,是即所谓云雾茶。每采摘,近春分谷雨前后,微火焙炒,气味和平,茶品不在阳羡下,能去腥腻,除烦恼。”[8]卷上,《云雾茶》可知,茶山所产之云雾茶为绿茶,且由于茶山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普通绿茶性凉不同,云雾茶气味平和,且炒制方法不用高温杀青,仅是微火焙炒,品质与阳羡茶不分上下,这也是罗浮山云雾茶的奇特之处。传说茶树为黄野人所辟植,山内有黄仙洞,即“黄仙洞在佛子凹内,黄冠、曾復高凿石构宇,祀黄野人,因以名焉。旧多茶林,故又名茶山。”[11]

酥醪观,建于浮山酥醪洞。酥醪观周边十分宜茶,植茶甚多,由酥醪“后山自下而升,沿路山茶”,[8]卷上,《登上界三峰记》且距酥醪观不远处有丫髻峰,距酥醪观南六里,俗呼为四方山。丫髻峰产一佳茗,“名丫髻山茶,最为良品。”[8]卷上,《凹路》该茶亦是罗浮山云雾名茶之一,酥醪观道士常以云雾茶待客,酥醪洞主的《酥醪观中迟李仲约学士来游不至》:“浮山草木多仙气,底事游罗不到浮。……菖蒲酒酽经年酿,云雾茶甘过雨收。”[9]卷五,《诗下》

罗浮山其他产茶地,如茶庵,所产云雾茶品质较佳,有《云雾茶》诗曰:“茶庵幽居北,艼生云雾薮。三十三村中,可有此味否。”[12]卷一,《云雾茶》诗中所写道的三十三村在珠江之阴,产茶甚佳,俗称河南茶,亦被屈大均列为岭南历史名茶之一。再如延祥寺,距“华首之北有三里,梁时名延祥寺。逮唐武宗朝毁之,迄清为居民杨氏种茶荒地。”[13]87可知延祥寺周边,自唐以来有百姓开荒种茶。另有锦绣岩,距玉女峰不远处,明东莞人张穆于天启年间与友人同登罗浮山绝顶,在《记从石洞登绝顶观日出》一文中写道:“是夜,宿(锦绣)岩中,燃竹木以辟云岚,左右多茶桂。”[9]卷三,《文》从以上文献可知,明清时期的罗浮山植茶之地甚多,不能尽述。

明清时期,罗浮茶的发展与罗浮道教的兴衰共命运。特别是入清以后,全真道教在罗浮山的兴起,随着道观的修复扩建,以及全真道士注重罗浮山文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罗浮道教逐渐有所复兴。而向来修行与务农合一的罗浮道士亦扩大植茶的范围,罗浮山茶业在这一时期再获难得发展机遇,发展至鼎盛。

5.民国时期

随着清末封建社会的最后崩溃,道教被视为“封建文化的堡垒”而受到民主革命浪潮的冲击。民国时期,全国各地的道观庵堂被改建为学校、机关和军营,甚至被强占或被拆。抗日战争时期,罗浮山的冲虚观、白鹤观等道观成为当时抗日的指挥中心、领导机关和学校等。建国以后,由于道教中占卦算命、符水治病等迷信风俗,逐渐被政府取缔。

但是,让人惋惜的是,曾经的绝顶佳茗罗浮山云雾茶,清末至民国时期的罗浮茶产量急剧下降。据民国三十六年的《华侨投资广东实业要览》仍有记载“茶,故多处均有产之,而以高山所产者为佳,如梅县之清凉山,博罗之罗浮山,封川之白马山,清远,广宁之高山,均盛产茶,大概高山气候夜寒,宜于茶,而土质亦有相当关系也。”[14]许多游人到访罗浮山,道士均以企柳茶、云雾茶等招待,游人们犹饮甘露,惊叹不已。可见,民国时期,罗浮茶在岭南百姓的心里仍然是岭南名茶的代表。但据民国二十五年广东农林局的《广东各县种茶面积及产量统计》,博罗县仅有40亩茶园,产量为10000斤,茶园面积仅占广东全省茶园面积的0.3%,产量为全省茶产量的0.34%,其衰落可见一斑。其衰落的原因归纳起来有四点,其一是地方官员和豪强的索要无度。这种情况在清代已经出现,宋广业曾记述如下,“罗浮故多茶,因贵人徵求,民苦供应,芟除殆尽,今稍栽植。”[15]138尽管罗浮山道士和百姓尽力保护罗浮山的天然宝贵植被资源,但仍然无法避免罗浮山的过度开发和官宦贵人的过度索取。其二是当地土人盗伐森林和药材,以及贼匪强占寺观,僧道纷纷逃离,以致茶园荒废。据《广东农业概况调查报告书》记载:“罗浮山……民国后,土人趁隙盗伐。贼匪则占寺观为巢,佛道两家,均远避别地,无人管理,荒废日甚。”[16]31其三是洋人多购罗浮山茶籽之故。据邓植仪的调查,罗浮山“第八、九等区之茶叶,每年产约值数千元。前多而现少。此因十年前有美国人在该地收买茶种,继续二、三年,以后增补栽植者少,故茶叶业逐渐衰落也。”[16]30其四,认为罗浮当地人“懒”了,植茶“不耐心”了。据民国《粤秀》杂志刊出陈文贵《游罗浮山》一文,文中写到途径浮山酥醪洞,在博罗居住的表哥告诉他“那山就是上时人种茶树的,那时的人因为很耐心,所以开成这样好看,当时满山都种了茶树的,不过现在那些人懒,不去种,所以连树根不见一枝。罗浮最出名的云雾茶,就产在这面山。”[17]

二、罗浮道教与茶文化

自古名山僧占多,虽说高山出好茶,但离不开僧道的精心栽植和制作。罗浮道士在日常的修行炼丹中,不仅饮茶驱赶睡魔,且以茶入药防治岭南瘴疠。另罗浮山自然环境十分宜茶,茶叶品质极佳,每有文人、官宦、游人造访罗浮寺观,道士以云雾茶待客,自然对云雾茶起到广泛的宣传作用,罗浮茶亦成为寺观所必备罗浮特产之一。

1.罗浮泉茶文化

罗浮山宝积寺有锡杖泉,且寺院所在幽居洞所产云雾茶品质特佳。南海人颜熏过宝积寺,烹泉饮茶,赞曰:“山僧出云雾茶,烹之甘冽。较倍山中清福,不羡人间万户候耳!”[18]62浮山深处酥醪观,佛子坳为入浮山酥醪观门户,酥醪道士建茶亭于佛子坳,引茶山之水,以便游人登上憩息烹茶。酥醪观所产云雾茶亦为佳品,游人登山品茶赞曰:“蓬莱门径至今,往来行路,扪歴至此,顿解烦渴,爽气袭人,恍如欲界仙都,别有天地。”[8]卷上,《茶亭》主持修建茶亭的酥醪住持江本源则曰:“盖茅一把,足供战茗之谈。”[9]卷三,《佛子坳岛水记》另有飞云顶不远处的拨云寺,寺院所产企柳茶为罗浮山名茶,且企柳山有云井,《浮山志》记载:“云井雨前茶,以寺前涧中云井名。每谷雨前采之,可得五六十斤。味略苦而清沁心脾。饮后舌本殊甘。”[9]卷二,《浮山续志》

2.罗浮仙茶文化

罗浮山的茶叶自古被道士认为是修行得道、入药治病的必备品。道光初,新会人金钊品茶赋诗曰:“掬水烹茶條尘虑,石船渡我入蓬莱。”[10]151陈焕的《黄龙洞口道人送茶及筇竹杖》诗曰:“露泣新芽九节筇,芽如雀舌节如龙。烹来习习风生腋,拄上罗浮第一峰。”[6]21476道士对饮茶修行得道成仙笃信不已,而到访游人亦颇有体会,有作《紫虚游罗浮归述有作》一诗描述罗浮山“山光六十里,沿路抵仙家。夕饮酥醪酒,朝尝云雾茶”。[9]卷五,《诗下》可知,常饮罗浮山茶,不仅可以养生防病,还可助修行得道成仙。

3.罗浮修道茶文化

古代道人在罗浮山修行,发现饮茶可以提神醒脑,驱除疲劳。因此,栽茶、制茶、烹茶、敬茶等,与日常的打扫庭院,做饭等都是修行的内容。陈焕的《茶庵观茶》诗曰:“枪旗不染阴山血,留与人间战睡魔。”[6]21476马方骥赋诗《城头月》赠广莫庵道士梁弥仙,诗中写有:“酒醉茶醒,饥餐困睡,不把双眉皱。”[4]495颜熏《题谢菊斋清照》:“松篁云瀑绕茅亭,煮茗焚香悟道经。”[9]卷五,《诗下》释成鷲的《罗浮山居二十二首》,诗中满满的爱茶之情:“波沉桂殿涵三五,影满茶铛煮大千,惟有道人知此味,一杯寒澈夜深禅。”[15]365-366又有“磴道寻僧坐试茶,石泉槐火足生涯。”[18]64

4.罗浮待客茶文化

罗浮山茶是罗浮山道士待客的首选佳品,亦是值得留念的罗浮山特产之一。南海人颜薰入浮山酥醪观,途径佛子坳茶亭,就在茶亭憩息时,“道出款茶,烦渴乍消”[18]64。宋时,留元崇造访慈济庵,品茶后赋诗:“归自星坛日未斜,草庵留住一杯茶。道人自点花如雪,云是新收白露芽。”[19]后途径观源洞王野人的茶园,留元崇写诗道“蔬园依水石,茅屋带烟霞。何物堪留客,烹茶成雪芽。”[4]538陈青槐造访冲虚观,“主者出见,以岖溜茶、月饼饷客”[10]136。另有刘世重游览罗浮山冲虚观,赋诗亦有“山衲留茗款”[15]336。由此可见,寺观以罗浮茶待客,不仅是日常礼节,也是极高的礼节。而罗浮山道人和游人亦以罗浮茶作为特产留念,民国人马骏声游览罗浮山,临走时“购得一恍榔树须所制拂尘一持,长逾六尺,并丹灶丸、茶叶等物,归藏诸梦寄楼,亦作游罗浮之纪念品也”。[13]112

三、总 结

可知,罗浮茶的盛衰与罗浮道教的发展息息相关,罗浮茶已融入罗浮僧道日常修行与生活,成为罗浮道脉的一部分。晋代,葛洪南下罗浮山传教治病中,播下了茶树的种子,让罗浮山多了一个著名特产罗浮茶。茶饮不仅有助于罗浮僧道的日常修行,也成为罗浮地区百姓防治疾病和经济来源。由于罗浮茶品质优越,以及罗浮僧道的精心培育和采制,罗浮茶在明清成为岭南名茶。而如今,罗浮茶的衰落实在让人惋惜,尽管如今罗浮山还有罗浮茶特产,但其品质和声誉已大不如前。如有机会在罗浮山旅游产品设计中加入罗浮茶的主题,开辟罗浮山生态茶园,鼓励罗浮僧道种植和采制,则能在未来不久,再见经典文献记载的罗浮山云雾茶。

[参 考 文 献]

[1] 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 李翺.李文公集[M]//四库全书:集部,第10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18.

[3] 陈梿.罗浮志[M]//岭南遗书.清道光南海伍氏刊本.

[4] 韩晃.罗浮野乘[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32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

[5] 陈裔虞.乾隆博罗县志[M].清乾隆二十八年刻本.

[6] 傅璿琮.全宋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7] 范端昂,汤志岳.粤中见闻[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287-288.

[8] 賴洪禧.浮山新志[M].清道光间[1821-1850]刻本.

[9] 陈铭珪.浮山志[M].清光绪间[1875-1908]刻本.

[10] 陈青槐.罗浮纪游[M]//历代罗浮山游记汇刊.深圳:中国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5.

[11] 黃培芳.浮山纪胜[M].清光绪十七年[1891]铅印本.

[12] 沈廷芳.罗浮纪游诗[M].清乾隆间[1736-1795]刻本.

[13] 马骏声.罗浮游记[M]//历代罗浮山游记汇刊,深圳:中国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5.

[14] 广东省政府粤侨事业辅导委员会编.华侨投资广东实业要览[M]//民国史料丛刊:第603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64.

[15] 宋广业.罗浮山志会编[M].深圳:中国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5.

[16] 邓植仪.广东农业概况调查报告书[M].国立广东大学农科学院,1925.

[17] 陈文贵.游罗浮山[J].越秀,1930,104:25-37.

[18] 颜薰.游罗浮琐记[M]//历代罗浮山游记汇刊,深圳:中国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5.

[19] 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编.全粤诗(第2册)[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73.

猜你喜欢

浮山罗浮山道士
山西浮山:用心学党史 用情办实事
莫娴作品
A New Way of Dao
论葛洪对罗浮山旅游文化发展的意义1
浮山云舍
罗浮山与岭南道教
王婆酿酒
《道士下山》
淹人不成反灌己的浮山堰
博罗·罗浮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