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轮状病毒的诊断及防治措施分析
2018-02-13李春华
李春华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115009)
1 流行病学
1.1 传染源
轮状病毒感染过的仔猪以及隐性带毒猪都是重要的传染源,也有可能是轮状病毒感染过的人、畜等都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传染源多,所以仔猪受到的威胁大。
1.2 易感动物
该病的易感动物可以说是各种年龄的猪,但是小于8周龄的仔猪最易感,儿童、犊牛、羔羊等也可自然感染而发病。
1.3 传播途径
轮状病毒常常存在粪便中,粪便排出后还会污染圈舍的周围环境及器具、饲料,经过消化道侵袭。因此,消化道才是轮状病毒在个体间传播的重要途径。
1.4 流行特点
仔猪轮状病毒在发病猪的肠道内会大量的繁殖,同时能够布满粪便上,然后跟着患病的粪便排出,污染圈舍周围堆放的饲料,同时也会直接污染饮水、垫草甚至是土壤等多个方面,毒力很强,大概毒力可以持续20d以上,在病毒具有毒力的时间里,一旦健康的猪吃到病毒雏形,经过消化道就会被感染。仔猪轮状病毒病的常发季节一般在寒冷的晚秋、冬季及早春季节,都是温度较低、昼夜温差大的季节[1],特点是呈暴发式或者是散发式传播。在8周龄内患病的仔猪患病率可达到90%~100%,几率特别高,发病猪、隐形病毒携带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经消化道进行传染,养殖区内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各种用具等等都成为了重要的传播媒介。
2 诊断要点
2.1 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相对较短,通常为12~24h。当仔猪感染该病毒后的前期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和不愿活动,随之而来的是出现严重腹泻的情况,呈水样或糊状的粪便,黄白色或暗黑色,严重脱水、消瘦、体重减轻30%。一般在腹泻后3~7d发生死亡,死亡率也受周围环境等因素影响[2]。
2.2 剖检结果
对病死猪进行剖检,病理变化主要集中于消化道内。此外,胃部可见弛缓,并充满了乳汁和凝乳块;肠道变薄,小肠绒毛有缩短迹象,内容物可见灰黑色液体。
3 药敏实验
轮状病毒是呼肠弧病毒科轮状病毒属,其对于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强。其相对于乙醚和氯仿不怎么敏感,对酸碱的可耐受范围较大,通常pH值为3~9都可受。存在于粪中的轮状病毒,温度在60℃可以存活30min;在温室下,可以存活7个月之久。如果选用1%福尔马林消毒,在37℃的条件,即使处理3d依然可以存活。如果工作人员选择1%碳酸钠、碘盯、来苏尔、高锰酸钾作为日常消毒剂的话,起到的消毒作用也不明显。而如果选择70%乙醇和1%次氯酸盐作为消毒药,那么会达到较好的消毒效果。
4 实验室诊断
4.1 直接电镜法
实验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准备样品,选择患病猪只从腹泻开始后24h以内的粪便或小肠内容物,这属于病初期的样品,小心取得其的提取液后,进行超速离心操作,离心后的沉淀物用磷钨酸负染,实验人员能够对结果进行直接观察。一旦能够直接看出轮状病毒粒子,或样品中含106个/mL病毒粒子,实验结果为阳性。
4.2 免疫电镜法
国内常用琼脂糖快速免疫电镜法观察聚集的病毒一抗体复合物。借助特异性抗体,直接鉴定样品的病毒,并且此种方法还能够清晰辨别出是何种病毒引起的腹泻,实验结果更加清晰明了,更有助于病情的判断。
5 防治措施
5.1 提升饲养管理水平
按照防疫相关要求,做到定期清理圈舍粪便、垫草等污物,洗刷圈舍,尽量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同时还要注意妊娠母猪保温工作,尽量不产生应激作用,保证妊娠母猪生长环境温湿度稳定,进而提高妊娠母猪及胎儿的抵抗力,注重仔猪的产后护理,争取让仔猪尽早吃上并吃足初乳,有利于后期抵抗疾病发挥作用。
5.2 制定合理长效的消毒计划
养殖户应该根据自己实际的养殖情况,制定合理长效的卫生消毒计划,并严格执行,有效降低疫病的发生,选择高效、低毒的消毒药交替使用,可起到良好得效果,而且不会产生耐药性。
5.3 治疗措施
养殖人员一旦发现仔猪有发病的症状,要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对其生活的圈舍要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并给予患病仔猪一定的治疗,同时还要观察同群的仔猪是否有出现异常的情况,隔离猪只药物治疗,可将4.75g氯化钠、22.5g葡萄糖、3.44g甘氨酸、0.27g柠檬酸、0.04g枸橼酸钾、2.27g无水磷酸钾混合融入1L水中制成葡萄糖甘氨酸溶液,然后供患病猪自由饮用[3]。如果患病猪出现严重的腹泻情况,需要终止哺乳行为,立即饲喂止泻药物,并配合抗生素类或者是磺胺类药物治疗,能够防止继发性疾病的发生。对于脱水症状较为明显的猪只,可静脉注射浓度为5%~10%的葡萄糖盐水或者是浓度为3%~10%的碳酸氢钠溶液,可以有效预防患病猪的脱水和酸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