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六经探析《伤寒论》之发热

2018-02-13王丽琴李赛美

江苏中医药 2018年11期
关键词:太阴少阴伤寒论

王丽琴 李赛美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发热是一种常见临床病症,病因复杂,见于多种疾病。现代医学将发热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依据体温分为低热、中热、高热及超高热,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回归热、不规则热等之分,病因和诊断明确是控制发热和改变疾病整体预后的必要条件,然而临床上大约有15%的“不明原因发热”,且现代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往往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的挑战。《伤寒论》全文载有“发热”的条文占了三分之一,足以看出仲景对发热的重视程度。《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体系为基础,在继承《内经》热病的病因和分类方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由轻而重、从表入里、由热到寒的发生发展及传变规律加以总结,提出了切合实际的辨治原则,长久以来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1]。现从六经入手,探析六经病发热特点,对目前中医临床治疗发热性疾病具有指导意义。

1 发热及发热类型

《说文解字》曰:“热,温也。”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发热第一》言:“发热者,谓怫怫然发于皮肤之间,熇熇然而成热者是也。”所谓发热,指患者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而自觉全身或局部(如手足心)发热[2]。《伤寒论》中,根据发热的特征,有“翕翕发热”“蒸蒸发热”“潮热”“寒热往来”“里寒外热”;根据热势的高低,有无大热、微热、壮热、小有潮热、热甚、身灼热;根据发热部位,有手足自温、表里俱热、一身手足尽热;根据伴随症状,有发热恶寒、热利、厥热交替、烦热等;根据与有形实邪相结,有热结在里、瘀热在里。

2 发热的基本病机

中医认为寒热乃正邪斗争中的反应,正邪互有胜负,正气胜邪则热,正不胜邪则寒。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阳胜则身热,阴胜则身寒,此阴阳更胜之变也”。指在人体阳气偏胜、机能亢进时,抗御疾病的发热,即正胜则热,邪胜则寒。《伤寒论》在太阳篇提出:“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钱潢认为该条提纲挈领,统论阴阳,当冠于六经之首。发于阳者,邪入阳经而发也,发于阴者,邪入阴经而发也。从病因来看,多寒邪为患,“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发热为感受寒邪后的反映,寒为因、热为果,然亦有因风邪,或因温邪而致病的。此外当疾病向愈、阳复则热时,伴随机体全身症状好转,可见手足微热,亦当识别。从病机来看,有卫阳闭郁、里热内炽、阳气内郁、虚阳外(上)越、阴虚内热、阳复邪退之不同。从病变发展来看,反映了由表及里、由轻到重、由实至虚、由简单到复杂的病理演变过程。

3 六经病发热特点

3.1 太阳病 太者,大也,太阳者,巨阳也,主统摄体表营卫二气。作为六经之藩篱,外邪侵袭,太阳首当其冲。太阳病均自外感风寒,风寒入腠,卫气抗邪于表,阳气闭郁而发热,如《伤寒明理论·发热第一》说:“其发热属表者,即风寒客于皮肤,阳气怫郁所致也。”发热以恶寒发热并见为特点,即寒时亦有热、热时亦有寒。病理特点为风寒袭表,卫外不和,太阳经气不利。太阳为开,治宜解表。因《伤寒论》中详于寒而略于温,故根据感邪性质、腠理疏密、病理变化之不同,着重讨论太阳病本证的三种证候类型。

3.1.1 太阳中风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中风者,以翕翕发热为特点,翕翕指表热不甚,如羽毛之拂。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发热第一》说:“所谓翕翕发热者,谓若合羽所覆,明其热在外也。……盖邪气在表发热者,则表热里不热也。”病机为外邪侵袭,腠理疏松,卫强营弱。风为阳邪,卫为阳气主外,两阳相搏则热,故太阳中风不待闭郁而热自发,风性轻扬开泄,营阴弱则见汗出,因被风邪所伤、卫气不利故淅淅恶风,治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宜桂枝汤。

3.1.2 太阳伤寒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伤寒者,以恶寒发热为特点,因寒邪最易伤阳气,卫阳被伤必恶寒,且恶寒先于发热,根据正气的强弱发热可出现或不出现。柯韵伯曰:太阳受病,当一二日发,故有即发热者,或有至二日发热者,盖寒邪凝敛,热不剧发,非若风邪易于发热耳。然即发热之迟速,则其所禀阳气之多寡,所伤寒邪之浅深,因可知矣。成无己亦在《注解伤寒论》云:以寒为阴邪,不能即热,郁而方变热也。病机为寒邪袭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伴无汗而喘、体痛、呕逆等症,治以祛风散寒,宜麻黄汤。

3.1.3 太阳表郁轻证 表郁轻证者,以发热恶寒如疟状、热多寒少为特点,系太阳表证日久,表邪未解,邪气渐轻,郁于肌表之证,寒热呈阵发性发作为基本表现,病理特点是表证日久,邪浅证轻,治以小发其汗。

3.2 阳明病 阳明,两阳合而为明,明者,彰显也,阳明的阳气最盛。阳明经多气多血,邪入阳明,导致肠胃功能失调,以阳热充盛,胃肠燥热为主要证候。从阳明病外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可见发热为阳明经病的常见表现,性质为里实热证。阳明病发热的特点为但热不寒、恶热汗出,病机为阳明热盛。根据邪气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及病理因素的异同,主要分为有热无积阳明经热证、有热有积腑实证、阳明燥热与寒湿相合之发黄证。

3.2.1 阳明经热证 发热以无形邪热弥漫全身为特点。热型虽有蒸蒸发热、表里俱热、身大热、无大热之不同,实均反映阳明气分热盛,邪热充斥内外的病理机制。病之初,以身大热、大汗为主,随着汗出过多,可见时时恶风之症,至无大热(169条“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缘为热邪逼迫津液外泄,久则伤阳损阴,热势渐减兼有表气不畅,治宜清解。当出现微恶寒时,需从阳明病反汗出不解,而太阳病可得汗而解鉴别。

3.2.2 阳明腑实证 发热以潮热为特点,系热邪与胃肠糟粕相结,腑气不通所引起的非弥漫性里实热证。潮热提示邪热内结,腑实已成。尤在泾谓:“有潮热者为胃实,热不潮,为胃未实。”如208条“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所以阳明腑证的热型为潮热,于阳明主时日晡为甚,伴腹满痛或绕脐痛、大便不通、手足濈然汗出等证。然日晡潮热非独为阳明腑实证所见,亦可见于热实结胸证、风湿病、女劳病、真阴亏虚证、小儿肺火郁结证、瘀阻血室等证[3]。

3.2.3 阳明湿热发黄证 以身热不扬伴身黄为特点,因阳明燥热与太阴之湿相合,湿性黏滞,二者胶结难解。热受湿邪牵制而不得外越,湿受热邪牵制不得下泄,故见身热不扬,实为阳热之气郁遏在里外出不畅,治宜清热利湿,所谓热去则湿邪无地自容也。

3.3 少阳证 少者,小也,少阳者,一阳也。少阳外连太阳,内临阳明,居半表半里之间,转枢内外。病至少阳,机体抗邪力弱,正邪相持,正胜则热,邪胜则寒,以寒热往来、休作有时为特点,伴见口苦、咽干、目眩、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胆火内扰之症。寒热往来者,寒来则热往,热来则寒往。如《伤寒类书·寒热》说:“寒热往来者,阴阳相胜,邪正交争而作也……若邪气在半表半里之间,则外与阳争而为寒,内与阴争而为热,出入无拘,所以乍往乍来,而间作也。大抵邪居表多则多寒,邪居里多则多热,邪在半表半里,则寒热相半。”因病邪已离太阳之表,未入阳明之里,病机为少阳失和,枢机不利,治宜和解。

3.4 太阴病 太阴寒湿之土,为三阴之屏障,病入三阴,太阴首先受邪,病变以里、虚、寒、湿为特点。关于太阴发热,《伤寒论》并无明文记载,太阴为至阴,本无热可发,即使发热亦为低热,发热特点为手足自温而身不热,涉及发热有两种情况。一为太阴中风之四肢烦疼,太阴,脾也,风,阳邪也,脾主行气于四肢,风淫末疾,出现四肢烦热而疼痛,如274条“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二为太阴寒湿欲解、阴证转阳,出现手足自温伴暴烦下利,利可自止。因脾主四肢,四肢为诸阳之末,脾为胃行其津液以灌溉四傍,太阴阳气回复,散布阳气于手足而热,阳充则阴邪不能自容,虽烦下利必自止,如278条“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3.5 少阴病 少阴为三阴之枢、阴阳水火之脏,病可从寒或热化。少阴病以全身性阴阳衰惫为特点,是外感病发展过程的极期阶段,病情危重。发热有太少两感而发热、阴寒内盛而发热、阴虚内热、阳气回复而热。(1)太少两感发热:少阴与太阳互为表里,少阴始得,本无热,外连太阳则发热,以邪在表,必应于里也;(2)阴寒内盛发热:实为“真寒假热,里寒外热”,因少阴阴盛于内致阴阳格拒,格阳于外见外热、下利清谷,格阳于上见两颧潮红、咽痛但不红;(3)少阴阴虚发热:为真阴亏损,水不制火,少阴内藏真阴真阳,《类经》认为:“阴不足则阳有余而为热”,伴心烦失眠、咽痛、舌红少苔、脉细数;(4)少阴阴邪渐退、阳气回复而热,邪出膀胱伴见便血、一身手足尽热或手足反温伴吐利等诸症好转。如“至七八日,自下利,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虽烦下利,必自愈”,“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手足温者,可治”。阳气复,寒气去,正胜邪微,虽下利,必自止。邪气转从下出,与太阴腐秽当去而下利者同义,设邪气尽,则烦与利,必自止。

3.6 厥阴病 厥阴,阴之极也。厥阴为三阴之尽,属阴寒极盛,阳气极衰证。然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每有从阴出阳之机,病证常以阴阳转化、寒热错杂、或寒或热为特点[4]。病情复杂,变化多端,以寒热错杂、厥热胜复、呕吐下利等为表现。发热特点是“厥热进退,厥热胜复”。钱潢[5]认为若厥阴发热者极多,恶寒者甚少,而实阴阳相半,然仍以阳气为重,故热者必厥,厥者必热,而以厥少热多为病之退,厥多热少为病之进也。前热后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热亦微者为热厥,系阳郁不达而热。厥热相等或厥少热多为阳复病愈,厥退热不止为阳复太过,厥多热少为病进。

4 总结

六经病各有发热,但以三阳病多见,说明发热为之常症。三阳发热,状虽不同,而发热则无不同也。三阴本无发热,间有反发热者,说明发热为其变症。然发热性质属表属里,属虚属实,属真属假,临证当详辨析。其次,发热作为一个独立的症状,成因较多,不能单纯以发热一症来认识疾病的本质,正如日晡潮热不独见于阳明腑实证,因此临证需要四诊合参,全面分析,切忌以偏概全,方能提高识症、辨症水平。此外,中医认为机体发热与否、发热之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体正气之强弱,即发热是正气胜邪的表现,但若持续高热,可伤津耗液,甚至引动内风,扰及心神[6]。现代医学认为发热作为机体的一种反应,有防御和伤害双重作用,一定程度的发热可清除病原体,产生白介素1、白介素6、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内致热源,可加强机体免疫反应。然而发热作为一种应激状态,机体常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引起糖类、脂肪及蛋白质过度消耗,严重者导致细胞变性而出现器官组织损伤。总之,临床诊治发热,明确诊断是关键,辨证清,病机明,则治法立,疗效显著。

猜你喜欢

太阴少阴伤寒论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论少阴“三急下”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宇宙间的四种基础物质
解读少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Thirty-Six Stratagems (1)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朝医规范化治疗太阴人中风后失语的临床研究
《伤寒论》和法治疗脾胃病的体会
《伤寒论》少阴病预后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