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焦虫病的防治
2018-02-13冯春香
冯春香
(新疆兵团第五师畜牧兽医工作站,新疆第五师833400)
1 牛焦虫病的流行病学
牛焦虫病的发病特点呈区域性流行并且发病具有季节性,在春季、夏季和秋季蜱虫生长繁殖的季节发病,其中7~9月的发病率最高,2岁以下的犊牛是该病的高发群体,死亡率较低。成年牛很少发病,但一旦发病,病情会比较严重,死亡率较高,特别是高产牛和妊娠牛,其中黄牛和肉牛的发病率相对奶牛来说较低。有过焦虫病患病史的牛能够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只限于同种虫体,不同种焦虫之间不能交叉免疫。有过患病史的区域牛只的发病率较低,死亡率大概为40%左右;引进到病史区的牛只通常有着较高的发病率,死亡率也较高,能够达到65%~90%。
2 牛焦虫病的临床症状
牛焦虫病的潜伏期是 8~15d。成年牛发病通常表现为急性,在患病初期,病牛体温上升至40℃~42℃,表现为稽留热,喜欢呆在阴凉的地方,精神萎靡,食欲下降甚至废绝,反刍的次数和频率都减少或者是停止反刍,鼻镜干燥出血,呼吸速度加快,产奶量下降。患病牛在发病3~4d后会表现出血红蛋白尿的典型症状,尿液颜色变深至深红色,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升高。随着病情逐渐严重,患病牛的贫血现象越来越重,可视黏膜苍白,呼吸频率加快,甚至出现喘息的情况。患病牛体重逐渐降低、体质衰弱,站立和走动困难,或者长时间倒地不起,并发生黄疸、水肿的症状,起初便秘,而后腹泻也可能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粪便内通常会含有黏液和血液,部分患病牛的粪便中有黑褐色的便膜,气味恶臭,此种情况的患病牛死亡率比较高。患病牛最终的死因是缺氧、严重营养不良或肝脏功能障碍。妊娠牛感染焦虫病会发生流产。
3 牛焦虫病的病理变化
解剖病死牛尸体,可见其胸、腹部皮下发生水肿,结缔组织苍白或黄染;内脏浆膜下点状出血,血液颜色浅、不能完全凝固;脾脏肿胀,切面呈紫红色,脾髓质地较软;肝脏充血肿胀,质地松软,切面呈灰棕色;胆囊内充满黏稠的胆汁;肾脏和膀胱都表现为出血肿胀,肾盂和膀胱内充满了大量的红色尿液;皱胃和肠道黏膜表面有点状出血和糜烂坏死灶[1]。
4 牛焦虫病的诊断
首先,充分了解发病地区的环境条件,气候、以及养殖场内的饲养条件等。并对当地蜱的种类进行调查,以合理推断病原。对患病牛进行临床诊断,通过临床症状能够进行初步的诊断,最终依靠实验室检测进行确诊。
对焦虫病的实验室检测,无菌采集病牛的耳尖血作为样本制作涂片,经过姬姆萨染色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通常采血时间在发热的第2d检测结果比较准确,能够观察到大小不等的红细胞,并在红细胞中可看见环形、逗点形、杆状形的虫体。此种检测方法能够对焦虫病的虫型进行鉴别。根据对2017年6~9月份新疆地区送检的85例病理检测结果可知,新疆地区的焦虫感染主要是巴贝斯虫与泰勒虫,所占的比例为巴贝斯虫单独感染的占12.5%,泰勒虫单独感染的占15.7%,两种病原虫混合感染的占71.8%。
实验室诊断也可以在淋巴结处穿刺,取穿刺液制作涂片,染色后镜检,如果发现石榴体则可确诊为牛焦虫病。同时要注意与附红细胞体相鉴别,镜检附红细胞体可见红细胞的边缘不整齐,呈花状或星状;但是焦虫病患病牛的红细胞表面有许多圆形、椭圆形的紫红色虫体,有很强的折光性,寄生在红细胞表面或血浆中,并且在姬姆萨染色会见到环形体[2]。
5 牛焦虫病的防治措施
5.1 预防
牛焦虫病是通过蜱进行传播的,因此,对蜱的消灭与控制是防治该病的主要措施。养牛场要有规划的进行灭蜱工作,在蜱大量滋生的季节,除了对环境进行灭蜱外,还要使用敌百虫溶液喷洒牛体驱除牛体表的脾,或者是肌肉注射伊维菌素溶液,或者是喷洒蝇毒磷水溶液,都能够有效将蜱杀灭,防止焦虫病的感染。此外,在该病的高发季节,对于需要放牧的牛或新引进牛的应注射强化型血虫净进行预防。
5.2 治疗
新疆地区焦虫感染的病原虫体主要有泰勒虫和牛巴贝斯虫,大多数情况下是两种虫体混合感染。但部分条件下会出现用药无效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使用的药物与病原虫体不符。本实验室对几种治疗牛焦虫病的方案进行了试验,选取两个养殖场分别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安排专业兽医人员进行跟踪记录,得出了以下几种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药方剂:青蒿、苦参、黄芪、知母、浙贝母、柴胡、常山、黄药、甘草等调配制药,并在引用时添加白砂糖和Vc;静脉注射血虫净进行治疗,使用剂量为 7mg/kg·bw,使用10%的葡萄糖盐水配制注射液,进行静脉注射,并在12min左右注射完,每2天 1次。治疗持续3次后,患病牛血液中的虫体就会消失。以上方案的治愈率都能够达到100%。对病情严重的患病牛,还要同时采用强心、输液、止血、舒肝健胃等对症措施进行治疗,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使用输血的方法缓解贫血症状,治疗效果更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