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影像史学视角考察美国电影纪录片《苦干》

2018-02-13勇,刘

关键词:苦干中国

周 勇,刘 婧 雨

(西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重庆市400715)

《苦干——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是由美籍华裔女艺术家李灵爱(Li Ling-Ai Gladys Li)策划并筹资,美国青年记者雷伊·斯科特(Rey Scott)于1939-1940年在中国西部拍摄的彩色纪录片。该片是第一部由美国人拍摄制作的反映中国抗战历史的彩色电影纪录片、第一部由海外华人策划筹资拍摄的电影纪录片、第一部影响美国援华政策的电影作品,也是唯一一部全景反映中国大后方抗战的历史画卷。1941年1月1日,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观看了这部影片。6月23日,该片在纽约首映并引起巨大轰动。1942年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会授予《苦干》奥斯卡奖纪录片特别奖,使之成为唯一一部获得奥斯卡奖的反映中国抗战历史的纪录片。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部广受好评的影片在获奥斯卡奖之后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从未在中国上映;二战结束后神秘失踪——奥斯卡电影资料馆居然没有收藏,是唯一一部“遗失”的奥斯卡获奖影片;除此之外,主创人员李灵爱和斯科特也没有继续拍摄和制作任何电影,关于他们的报道此后也几乎为零。直到2009年,美国华裔女电影制片人罗宾龙寻找到它唯一保存在世的拷贝并将其修复成85分钟的数字版本,并经过罗宾龙拍摄的电影纪录片《寻找〈苦干〉》而重回美国观众的视野。

从1939年起在中国拍摄,到1941年在美国公映,再到2014年之前,中国观众、历史学家、电影学家对《苦干》几乎全然不知,更没有关于《苦干》的报道和学术论著。直到2014年,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与罗宾龙合作,促成了《苦干》在中国的第一次放映,2015年4月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获得该片在中国大陆和港澳台的使用权,至此《苦干》回归中国,重见天日,并成为2015年纪念中国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一个新闻事件。

迄今为止,中国媒体对于《苦干》的新闻报道铺天盖地,但关于《苦干》的学术论文却屈指可数[注]用“苦干影片”作为标题正文关键词在搜索引擎上共搜得1.26万个结果;用“苦干”作为关键词在“知网”上一共搜得学术论文两篇:周勇、周昌文:《记录中国抗战大后方艰难岁月的史诗画卷》,《电影艺术》2015年第5期;周勇:《软实力: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对美国奥斯卡获奖纪录片〈苦干〉的解析》,《文化软实力》2016年第3期。。本文以美国主流社会对《苦干》的评论、主流媒体对《苦干》的报道为依据,从影像史学的视角,试图重建《苦干》在美国上映时的盛况,揭示美国主流舆论对《苦干》的关注程度,展示《苦干》给美国主流社会带来的对中国及其抗日战争的新认识,推动中国学界对《苦干》的研究,进而深化对中国抗战,特别是抗战大后方历史、海外华人华侨运用舆论宣传援华历史的研究。

一、《苦干》公映引起美国主流社会强烈反响

所谓主流社会,即代表一个国家总体利益、反映国家精神面貌和价值判断的社会群体。观察主流社会的方式是多样的,而新闻媒体是观察主流社会价值判断的主要视角。因此本文主要从新闻媒体的视角考察美国主流社会对《苦干》的观察。

电影的编导与摄影师雷伊·斯科特是一位美国青年记者,此前并不曾拍过电影或纪录片,在偶然的机缘下,李灵爱鼓励在《檀香山广告人报》工作的斯科特前往中国战争前线拍摄纪录片,并独自筹集了所有旅费及拍摄设备,协助了整个拍摄过程,是本片的实际制片人及总策划;著名作家林语堂为影片取名“苦干”,意指“坚持,埋首干活”[1],并为影片书写了开场序言,在序言中再次提到“苦干”“就是对这一坚强精神的真实写照。它记录了中国人一步一个脚印建立新中国的不屈历程”[2]144。

《苦干》一经诞生,就受到前所未有的特别关注。在1939年底时,斯科特将已拍摄部分剪辑成非完整内容的影片,命名为《中国之奋击》(China’s Comeback),曾于1940年1月和3月先后在芝加哥“Orchestra Hall”(管弦乐大厅)和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放映过[3],广受好评。林语堂的夫人廖翠凤评论说,这是:“出自中国的最优美影像,首次公诸于世”[注]《中国之奋击》海报,由雷伊·斯科特于1940年初电影试映会前制作,登载了部分《苦干》照片和社会知名人士对《苦干》的评论摘要等。。1940年底,时任中国驻美大使的胡适在美国观看了影片;在影片公映半年前,李灵爱与斯科特前往白宫,为罗斯福总统和他的妻子在白宫的一间私人放映厅放映了《苦干》。影片放映前,“总统提醒说,他在20分钟后有媒体会议。但是一旦放映开始,罗斯福就被迷住了,他取消了媒体见面会,一直看到最后”[4]。

1941年6月23日,《苦干》在纽约世界剧场上映,立即引起好评与惊叹,观众反应强烈,社会各界评价积极。《苦干》的放映轰动了整个美国!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评论说:“斯科特对捕捉重大事件的第六感成功造就了其电影叙事的紧凑性。这是一个在痛苦与战争环境下从旧社会重生之国家的故事。它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极富戏剧性的重要历史意义的档案。”[注]雷伊·斯科特编:《苦干——中国不可战胜之秘密》纽约首映会手册,由《苦干》的制作公司Adventure Film制作于1941年电影上映前,手册中详细介绍了《苦干》拍摄团队、社会各界人士的评论、寄语、影片亮点解读与精彩图片,由刘婧雨翻译(未刊稿)。

在中国长期生活过的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Pearl Buck)评论此片为“一部关于在战争中的中国人以及他们的勇气、忍耐力以及斗志的宏伟篇章。这部电影我最欣赏的是他拍摄的对象都是普通的中国民众,这些普通的中国男人女人才是中国的力量所在。这部影片展现的是一个真正的中国。”[注]雷伊·斯科特编:《苦干——中国不可战胜之秘密》纽约首映会手册,由《苦干》的制作公司Adventure Film制作于1941年电影上映前,手册中详细介绍了《苦干》拍摄团队、社会各界人士的评论、寄语、影片亮点解读与精彩图片,由刘婧雨翻译(未刊稿)。

美国著名小说家Fannie Hurst是20世纪最著名的女性作家之一,也是积极的女权捍卫者和反战人士,她对影片表示赞叹的同时,也积极呼吁美国社会对中国的积极援助:“(影片是)一部生动且极好的纪录片,同时也印证了我们需要救助这个耀眼东方文明国度。”*雷伊·斯科特编:《苦干——中国不可战胜之秘密》纽约首映会手册,由《苦干》的制作公司Adventure Film制作于1941年电影上映前,手册中详细介绍了《苦干》拍摄团队、社会各界人士的评论、寄语、影片亮点解读与精彩图片,由刘婧雨翻译(未刊稿)。

创办了《时代周刊》《财富》与《生活》三大杂志,被称为“时代之父”的美国新闻业巨头亨利·卢斯(Henry Luce)对此片推崇备至,甚至为他的员工开了一个私人电影招待会专门放映这部影片,他认为此片所记录的一些事件“史无前例,《苦干》展现的是令人振奋与鼓舞的经历。”;他的夫人克莱尔·布斯(Claire Boothe)对影片做了以下评价:“《苦干》是有史以来最精彩的一部纪录片。(影片)展现了中国人民是美国在争取自由的道路上可以值得拥有的盟友。”*雷伊·斯科特编:《苦干——中国不可战胜之秘密》纽约首映会手册,由《苦干》的制作公司Adventure Film制作于1941年电影上映前,手册中详细介绍了《苦干》拍摄团队、社会各界人士的评论、寄语、影片亮点解读与精彩图片,由刘婧雨翻译(未刊稿)。

环游世界寻找奇趣故事的美国著名节目制作人雷普利(Robert Lipley)在纽约世界剧场首映式也来到现场并评论:“我去过中国四次,有关中国人民的影片中,《苦干》是我所看过的最真实并且最真诚的。”*雷伊·斯科特编:《苦干——中国不可战胜之秘密》纽约首映会手册,由《苦干》的制作公司Adventure Film制作于1941年电影上映前,手册中详细介绍了《苦干》拍摄团队、社会各界人士的评论、寄语、影片亮点解读与精彩图片,由刘婧雨翻译(未刊稿)。

时任美国国会民主党参议员的Frank Buck也不遗余力地推荐:“(《苦干》是)一部最精彩的影片,在很考究的条件下的拍摄也独具匠心。”时任美国战争情报办公室主任的Elmer Davis看过影片表示:“关于中国之伟大,从未看过或读过如此让人信服的电影或书籍,这部电影做到了!”*雷伊·斯科特编:《苦干——中国不可战胜之秘密》纽约首映会手册,由《苦干》的制作公司Adventure Film制作于1941年电影上映前,手册中详细介绍了《苦干》拍摄团队、社会各界人士的评论、寄语、影片亮点解读与精彩图片,由刘婧雨翻译(未刊稿)。

各大主流媒体报刊的电影板块专栏记者也纷纷发表评论,向公众推荐《苦干》。《纽约时报》资深影评记者Bosley Crowther为《苦干》上映期间写过多篇报道及评论文章,他认为“重庆大轰炸的画面是电影业有史以来最精彩的画面之一,(该片是)一部介绍现代中国的电影,极其引人入胜,活跃的呈现在荧幕上,无法抵挡!无论如何都值得一看!”*雷伊·斯科特编:《苦干——中国不可战胜之秘密》纽约首映会手册,由《苦干》的制作公司Adventure Film制作于1941年电影上映前,手册中详细介绍了《苦干》拍摄团队、社会各界人士的评论、寄语、影片亮点解读与精彩图片,由刘婧雨翻译(未刊稿)。《每日新闻》的记者Kate Cameron推荐“(《苦干》是)一部了不起的的电影,将会吸引所有为自由而战的人们的兴趣”。*雷伊·斯科特编:《苦干——中国不可战胜之秘密》纽约首映会手册,由《苦干》的制作公司Adventure Film制作于1941年电影上映前,手册中详细介绍了《苦干》拍摄团队、社会各界人士的评论、寄语、影片亮点解读与精彩图片,由刘婧雨翻译(未刊稿)。《先驱论坛报》的记者Robert W. Dana表示:“(这是)一部关于勇气和决心,以及我们从没关注过的视觉记录。彩色效果非常到位!”*雷伊·斯科特编:《苦干——中国不可战胜之秘密》纽约首映会手册,由《苦干》的制作公司Adventure Film制作于1941年电影上映前,手册中详细介绍了《苦干》拍摄团队、社会各界人士的评论、寄语、影片亮点解读与精彩图片,由刘婧雨翻译(未刊稿)。《纽约邮报》记者Archer Winsten:“(《苦干》是)一部很棒的、有启发性的杰作。《苦干》值得你的关注。”*雷伊·斯科特编:《苦干——中国不可战胜之秘密》纽约首映会手册,由《苦干》的制作公司Adventure Film制作于1941年电影上映前,手册中详细介绍了《苦干》拍摄团队、社会各界人士的评论、寄语、影片亮点解读与精彩图片,由刘婧雨翻译(未刊稿)。《环球电讯》记者William Boehnel 则评论说:“《苦干》直击人心!”*雷伊·斯科特编:《苦干——中国不可战胜之秘密》纽约首映会手册,由《苦干》的制作公司Adventure Film制作于1941年电影上映前,手册中详细介绍了《苦干》拍摄团队、社会各界人士的评论、寄语、影片亮点解读与精彩图片,由刘婧雨翻译(未刊稿)。对战争主题一向敏感的《布鲁克林鹰报》的记者Herbert Cohn甚至评论说:“如果裕仁天皇和他的幕僚看过《苦干》,他们会放弃侵略中国,因为这是一个无望之举。一部令人振奋的电影!”*雷伊·斯科特编:《苦干——中国不可战胜之秘密》纽约首映会手册,由《苦干》的制作公司Adventure Film制作于1941年电影上映前,手册中详细介绍了《苦干》拍摄团队、社会各界人士的评论、寄语、影片亮点解读与精彩图片,由刘婧雨翻译(未刊稿)。

1942年2月27日,在第十四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会上,斯科特与《苦干》荣获1941年度纪录片特别荣誉奖。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宣布对日作战,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以实况拍摄记录战争场面和活动的纪录片备受民众关注,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决定增设纪录片奖项。该学院在颁奖晚宴当晚给斯科特与《苦干》的颁奖词是:“他在十分艰难危险的环境下,用16毫米胶片摄影机摄制了记录中国抗战实况的影片《苦干》,作出了优异的成绩。”[5]《曼彻斯特卫报》在奥斯卡颁奖晚会举行的第二天就对获奖影片进行了报道,报道中将纪录片获奖名单排列仅次于最佳导演奖之后[6];《基督教箴言报》在报道奥斯卡获奖影片时,重点介绍了荣获纪录片特别奖的《苦干》与英国影片《今晚的目标》,侧面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对于战争题材纪录片的关注,进而关注反法西斯国家的战争局势[7]。《纽约时报》单独开出版面报道斯科特获奖的新闻:“雷伊·斯科特,毕业于纽约摄影学院,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基于其在记录中国痛苦挣扎的纪录片《苦干》拍摄制作中的特殊贡献,授予其特殊成就获奖证书,该奖项为1941年学院奖。”[5]这是奥斯卡设奖以来第一次设立纪录片奖项,也是第一部关于中国的影片荣获奥斯卡奖。

从电影上映时期收获的社会评价不难看出,在观看了这部真实描述中国社会与抗战实况的纪录片后,美国主流社会的舆论皆倾向于对中国的同情与支持,和对于日本侵略者的谴责。

二、美国主流媒体对《苦干》的集中报道及分析

主流媒体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居于主导中心地位、发挥着引领、导向等重要影响力的媒体。从美国国情的角度出发,美国主流媒体可以定义为有很强的主流价值倾向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在国内拥有极高影响力的媒体。在此定义框架下,本文以下所观察的绝大多数媒体报刊,如《时代周刊》《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波士顿环球报》《芝加哥论坛报》《巴尔的摩太阳报》《华盛顿邮报》等皆属于美国主流媒体范畴[8]。本文同时将《苦干》电影海报与宣传手册一并纳入分析。

(一)主流媒体报道

1.数量统计

笔者以“Kukan”作为标题正文关键词进行检索,选取了在《苦干》上映的1941年到二战结束的1945年期间,美国主流媒体关于《苦干》的影讯及评论文章共88篇作为分析样本,其中:《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7篇,《纽约时报》13篇,《洛杉矶时报》16篇,《波士顿环球报》15篇,《布鲁克林鹰报》10篇,《芝加哥论坛报》6篇,《纽约先驱论坛报》3篇,《巴尔的摩太阳报》4篇,《华盛顿邮报》2篇,《电影月报》1篇,《时代周刊》1篇[注]本文使用的以上报刊全文文本来自ProQuest Historical Newspapers全文数据库,相关新闻标题据该官方网站https://nyherald.com/统计。。

2.年份数量统计[注]《苦干》于1941-1945年集中上映、获奖、重映,产生巨大影响。本文以“Kukan”为关键词,对这期间不同年份的分析样本中相关报道的新闻数量,在总样本中所占比例作为统计比较的主要对象。

1941年6月23日,《苦干》在纽约的世界剧场上映,1941年也成为媒体报刊报道最为密集与深入的一年。关于主创人员或影片的影讯、活动、上映反响及影片精彩解读的报道一共有65篇,其中《波士顿环球报》《布鲁克林鹰报》《基督教箴言报》《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等主流报刊报道最为密集,其中中长篇评论文章18篇。虽然影片1942年初已从各大主流影院下线,但因于1942年2月26日《苦干》荣获第十四届奥斯卡特别奖增设的纪录片特别奖,各大主流报刊对此再次争相报道,1942年度有关《苦干》获奖、解读的报道一共13篇。1943年,影片在纽约及波士顿的几家影院再次上映,影片再次登上《波士顿环球报》与《纽约时报》,共有报道4篇;随后的1944-1945年,影片主创人员持续参加各种演讲、援华活动扩大影片后续影响,《巴尔的摩太阳报》《芝加哥论坛报》对这些影片相关活动的报道共6篇。

3.月份数量统计*《苦干》于1941-1945年集中上映、获奖、重映,产生巨大影响。本文以“Kukan”为关键词,对这期间不同年份的分析样本中相关报道的新闻数量,在总样本中所占比例作为统计比较的主要对象。

此间各月报道数量有一定差异,1941年6月、7月、8月、9月、10月以及1942年2月的报道明显高于其他月份。统计显示,影片集中在美国纽约、波士顿、好莱坞等地上映期间的报道频度最为密集,各大主流媒体除了报道影讯之外,还频频报道与拍摄制作、拍摄国、战争局势相关的中长篇解读文章,中长篇的报道25篇,占总样本报道的27.2%。因此不仅仅是对影片上映的简单影讯发布,而是超越了传统影片上映的讯息提示,深入到美国社会对中国诸多未知领域的报道。

4.报道内容主题分析[注]本文以“Kukan”集中上映期间的1941-1942年各月份分析样本中的相关报道的新闻数量,在总样本中所占比例,作为统计比较的主要对象。

就报道内容主题看(去掉不相关的2篇标题文本),有关《苦干》影片上映影讯及影片主题、主要内容介绍的新闻,占全部新闻报道样本的54%;涉及日本对重庆的轰炸及战争形势的报道约占20%;此外,约占7%的报道涉及影片中关于中国的交通运输、风土人情、宗教文化;另有关于主创人员相关的报道约11%,以及和影片相结合的援华活动报道8%。

值得一提的是,《苦干》的结束语中诠释了“苦干”的含义——“刻苦的奋斗。中国人与生俱来的精神,深入在他们的灵魂与命运之中。”[2]164各新闻报道使用的“苦干”一词,也常常沿用这个解释,其外延是中国和顽强英勇斗争的中国人民,以及他们正在承受的被侵略带来的苦难,比如重庆大轰炸、生命之线“滇缅公路”、战争导致的大迁移等。许多报刊媒体对影片的介绍报道,经常以“团结的中国”“中国故事”“中国的传奇”等为主题刊发大幅文章,以综合消息加评论的方式介绍中国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战况与事迹。《苦干》俨然已成为那个时代中国的象征,通过影片和影讯进一步了解当下的中国与中国人民。以“China”为正文关键词搜索报道样本的标题,共得到文章62篇,显然,“苦干”影片具有的“中国”概念不言而喻。

(二)电影海报及宣传手册

《苦干》首映时,由制作公司Adventure Film专门制作印发了用于电影宣传的电影手册。笔者就手册中的海报、寄语、内容亮点以及评论这四方面进行分析:

1.海报[注]雷伊·斯科特编:《〈苦干〉——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纽约首映会手册,由《苦干》制作公司Adventure Film制作于1941年电影上映前期,手册中详细介绍了《苦干》拍摄团队、社会各界人士的评论、寄语、影片亮点解读与精彩图片,由刘婧雨翻译(未刊稿)。

电影海报是为了影片宣传、发行和放映所使用的一种具有告知目的的平面广告形式,是一部电影推广宣传的常规而有效的传播方式。虽然海报的制作手段与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主要功能是趋于一致的:传播信息、感召与渲染、刺激需求。

《苦干》的海报分为红与黑两个色调,极具渲染力和艺术性。红色一般代表着革命、斗争,也昭示着轰炸与战争带来的燃烧的火焰;黑与灰的渐进,代表着战争带来的破坏与灰暗惨淡的生活,直观的告诉观众现在的中国一半是火焰,一半是灰暗。海报中唯一的一张占版面并不大的照片,是斯科特在1938年10月20日拍下的广州沦陷时在一片火海面前的一位中国苦力,他正坐在满目疮痍、空空如也的广州城市中心街道边呆呆地吃着白米饭。这张照片于同年12月刊登在美国《生活》杂志中,并附有照片的详细解读。海报选用这张照片作为宣传手册的封面照片,意味着《苦干》是之前斯科特在华作为战地记者进行新闻报道的延伸与扩展,从而感召了观众对中国的未知现状的担忧与怜悯。整个海报的构图准确地反映出电影的背景与主题,以及导演的创作意图。

2.寄语*雷伊·斯科特编:《〈苦干〉——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纽约首映会手册,由《苦干》制作公司Adventure Film制作于1941年电影上映前期,手册中详细介绍了《苦干》拍摄团队、社会各界人士的评论、寄语、影片亮点解读与精彩图片,由刘婧雨翻译(未刊稿)。

“寄语”是《苦干》放映手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寄语是电影公司对《苦干》的诉求、评论和向社会的推荐语,是美国当时主流舆论的一部分。曾制作过多部援助英国抗击法西斯战争纪录片的Adventures Film电影公司负责《苦干》的出品与发行。Herbert Edwards是影片的出品人和制作公司老板,他在寄语中精彩地表达了对于《苦干》这部影片的理解:

(《苦干》的)故事在这里(指美国—作者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苦干》就是中国……(一个)生动的、正在喘息的今日的中国……。如此真实,就像是你亲自经历了这次绕了大半个地球的漫长旅程,亲眼见证的现代中国之奇迹……。你应该会看到一个伟大的电影。但它不仅仅是一个正在追求和平的辽阔国度与其正在经历的战争表象……。这里,千百个星星之火照亮了地球上的古老文明的秘密:当世界上其他曾经辉煌一世的国家却最终消亡的几千年里,这个国家的精神一直是维持其几千年屹立不倒的原因。

在这部电影中,可以找到在战争中的中国向世界表达其不可想象的抗战信息:一个国家只要其人民的坚强不屈的精神是不可战胜的,那它将屹立不倒。

你将在这部影片中找到这种不可战胜的精神,当一个被轰炸夺取了家园的中国人仰望天空并微笑时,他端着一碗简单的米饭,抬眼微笑时,他在满是泥泞的道路上拉着二轮车朝你微笑时,这些最生动的画面将直入人心的打动你!

在《苦干》这部电影里,编剧就是他们自己。他们在人们关系中展现他们出色的服务。这里,在这些奇妙的声音与色彩中,我们真正开始了解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以及居住在这个世界的人们的生活。如果快船使中国变成我们邻居,那《苦干》就已将中国带到我们的前院。[注]雷伊·斯科特编:《苦干——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纽约首映会手册,由《苦干》制作公司Adventure Film制作于1941年电影上映前期,手册中详细介绍了《苦干》拍摄团队、社会各界人士的评论、寄语、影片亮点解读与精彩图片,由刘婧雨翻译(未刊稿)。

寄语的叙述节选了影片中部分内容与画面,将电影希望传达的信息与亮点呈现和解读,告诉人们,中国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远方,也不是与美国大众毫不相关的远东,而是爱好和平、坚强、勇敢、不屈的友好近邻居,中国之不可战胜的精神与毅力,这就是来观看《苦干》的最佳理由。

3.内容亮点解读

对于还未观看过该电影的观众而言,最直观的宣传除了海报、图片之外,就是媒体对影片亮点内容的解析。《苦干》的电影手册是首映式时随电影免费发放的电影宣传资料,其中不乏诸多亮点与背景披露,对于理解电影内容、进而了解中国之现状有着积极意义。手册中图文亮点介绍一共有八个部分,集中展示了影片的主要精彩亮点:(1)对中国时任领导人蒋介石与夫人宋美龄、中国驻美大使胡适的介绍;(2)中国游击战/队;(3)重庆大空袭;(4)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及宗教;(5)中国战时兵工厂;(6)滇缅公路;(7)中国工业合作社与难童;(8)中国西北前线。其中,重庆大空袭是宣传手册中浓墨重彩重点介绍的部分,图文并茂地诠释了作为战时首都的重庆社会现状以及日军空袭给城市和人民带来的苦难。

从这些亮点介绍中不难看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对于当时中国的社会符号的理解和认知,通过这些宣传对于并不了解中国现状的美国民众进行了一次百科全书式的集中、形象、直观的宣传展示,尤其是镜头里聚焦的中国人民和他们乐观积极与坚韧不屈的精神状态。

三、《苦干》引发的美国主流社会对中国及其抗日战争的新认识

《苦干》上映期间,诸多报刊媒体纷纷以各种篇幅的通讯、报道和评论的形式,向全世界讲述了《苦干》所涉及的中国国家与人民的诸多内容,涉及民族、教育、文化、工业、交通、战争、难民、民众心态和城市精神等各方面,勾画出西方人视野中的抗战重庆的多元景观。

(一)《苦干》中高扬着“中国人民面对外敌时坚强不屈的英雄精神”[2]144

《苦干》拍摄于1939-1940年,至1941年上映时中国已独自苦撑抗战多年。中国抗战中的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日军的大轰炸等诸多事件,以及中国以弱抵强的勇气与精神,让中国频频成为世界媒体关注的反法西斯中心国家。《苦干》的上映和此期间媒体的密集报道直接地展示了中国的现状,报刊媒体关注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尤其注重挖掘《苦干》电影副标题“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之涵义,将中国民众的意志与影片的副标题联系在一起,从媒体层面解读了战时中国人民的民众心态和精神意志。

《洛杉矶时报》对影片中的中国人民精神做过多次报道:“整部影片的各种情节叠加在一起,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勇敢团结、决心抗战的崇高精神,也表现出中国人民组织各类抗战活动,谱写惊天动地抗战史诗的聪明才智。”[9]“《苦干》聚焦了无数默默无闻的中国人民,展示了他们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和保家卫国的勇气。这些默默无闻的中国人民带着影片所展示的那种艰苦劳作的精神和保家卫国的勇气持续抗战五年,使得日军侵略者最终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10]

《纽约时报》发表了题为《一部生动的有关现代中国和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纪实影片》的长篇评论,认为“《苦干》是一部上好的纪录片,叙述很到位且构思细致,很能引起观众共鸣”,且“没有哪一个词语能够比‘苦干’更能表达出影片所要传达的精神”。文中尤其表达了对《苦干》镜头中千千万万清瘦弱小的中国人民坚持不懈地重建家园的顽强意志的敬意,最后评论影片“展示了中国这样一个伟大国度的地大物博,以及深印在千千万万中国人民内心的那种顽强不屈的精神,那种团结一心的抗战力量。整部影片令人叹为观止。”[11]

《波士顿邮报》评论说:“苦干”的意思是“进行艰苦卓绝的抗争”,或者“英雄般的行为”,或者说是“勇气”。用“苦干”作为影片片名,非常恰当地承载了这部令人鼓舞的彩色纪录片的内涵。[12]

一名观众给《波士顿邮报》写了一篇题为《〈苦干〉的意义》的观后感,他认为,“任何人观看这部影片后,都不会对片名《苦干》中所蕴含的‘勇气和英雄般的行为’感到不解,虽然在我看来,中国人民所进行的抗战与其说是英雄般的,还不如说是艰苦卓绝——每个男人、女人和孩子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他们的‘那一碗饭’——他们的生命、中国的生命而战。”[12]

对于中国对抗日本侵略者的旷日持久战,美国各媒体报刊不约而同地将评论重点聚焦在顽强不屈、艰苦奋斗的中国人民身上,《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评论称:“中国人,这些对祖国怀着满腔热爱的人们,他们毅然决定要誓死保卫国家,从来不知道什么是艰难险阻。他们之中有的身份高贵,也许有很多是默默无闻的平凡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是忠于祖国,充满力量和勇气的人——中国人。”[13]

(二)修建西南国际交通公路运输线——中国的生命线,“这些筑路工人是名符其实的中国英雄!”[2]149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日军迅速占领了中国主要大城市与沿海港口,摧毁了中国的国防工业,也阻挡了中国的重要外援通道,中国开始大规模修建西南国际交通公路运输线。1938年初,昆明到缅甸腊戍的“滇缅公路”开始修筑。沿线约20万各族劳工被征集到公路上,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与严重缺乏施工机械的情况下,在世界上最崎岖的山区修筑这条上千公里的公路。1938年10月,香港、广州相继沦陷,中国进出口物资的输送通道也由东南沿海转移至西南地区,主要经缅甸、印度、越南等地运输到昆明,再经过黔滇公路、黔桂公路和川滇公路等输送至抗战大后方中心重庆和抗战前线[14]。而后,曾是运输量最大的滇越铁路在日本相继占领越南和中国广西的南宁后,也于1940年6月被彻底截断。自此,滇缅公路以及延伸至大后方地区的川滇公路成为了真正意义上援华国际物资入华的“生命线”。这些用于援华抗战物资输送的西南国际公路运输线(包括滇缅公路、黔滇公路、黔桂公路、川滇公路)常常被西方统称为“滇缅公路”。

美国《生活》周刊曾用诸多篇幅报道过斯科特在影片中走过的这条公路。斯科特随行车队实际行走的是黔桂、川滇公路段。影片中,斯科特从香港经越南海防出发,跟随运送救援物资的卡车一路由越南入云南,再由川滇公路最终抵达战时首都——重庆,沿途拍摄了用双手和生命修筑这条公路的中国人民和艰险路途,画面尤为震撼。

《洛杉矶时报》报道:“影片展示了现代时期最为震撼人心的一次工程壮举:修建滇缅公路——中国的生命线……美国工程师声称,就算使用最先进的机械设备修建滇缅公路,也需要七年的时间。但是令人震惊的是,中国人民——这些几乎是徒手修建滇缅公路的人们,他们夷平了两旁陡峭的山岩,在湍急的河流上修筑桥梁,他们仅用了14个月的时间就建好了这条长达2 000英里的公路。”[15]

《波士顿环球日报》对于影片中援华车队在滇缅公路—川滇公路行进路途中的危险与艰难有过非常形象地描写:“备受关注且总是出现在新闻头条中的滇缅公路……受到轰炸机的轰炸,随时可能遭遇爆炸的危险,公路状况极为糟糕……但是,一辆辆卡车还是毅然决然地发出扎扎声,勇敢地向前开去,为军队运送着重要的军需品和食物。”[16]

中国人民用徒手修筑的这条艰险公路的坚忍精神,也和影片的标题——《苦干》中的“艰苦奋斗”非常契合。《洛杉矶时报》对此评论道:“影片《苦干》所展示的不仅仅是中国人民修建滇缅公路的情景。它记录的是整个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生活现状,它将中国人民那种顽强不屈地与侵略者进行斗争,直至将他们赶出国土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人民誓死将侵略者赶出国土的这种精神和信念就是整部影片的精髓所在。”[17]

(三)重庆人在大轰炸下的“坚忍精神”——“中国之所以不可战胜,就是因为中国人始终充满力量和信念,始终对未来怀有不可磨灭的期待。”[18]

1940年8月19日、20日,日军出动了289架战斗机,分四批对重庆市区轮番进行了连续两日的毁灭性轰炸。日军在此次轰炸中投下了大量燃烧弹和新型凝固汽油弹,市区房屋被炸毁起火,加之正值炎夏酷暑天气,市区陷入一片火海,救灾工作极其困难。电影《苦干》最后部分有大约18分钟的内容就是拍摄的此次大轰炸的实况,约占整部影片五分之一的篇幅,轰炸与救灾过程是全程无解说词的实景录音,堪称全片的高潮。

在此之前,并没有任何关于重庆大轰炸的视频画面,只有文字报道与照片见诸报端。从西北返回重庆的斯科特在重庆南岸美国大使馆旁拍下了完整的空袭画面后,又赶往市区拍摄轰炸后燃烧的城市与民众救灾过程,影片中触目所及全是被炸毁的残垣断壁的城市房屋,但人们的精神状态仍然矍铄乐观,城市中的人们在轰炸前后的生活工作、防空洞的建设与工业生产都有序进行。《洛杉矶时报》对电影中重庆人民镇定自若地对待日本轰炸的精神面貌进行了报道:“镇定沉着的中国人民——电影中除了那些触目惊心的轰炸画面外,另外给人深刻印象的则是轰炸区居民准备迎战的情形——他们的镇定沉着,表现出的勇敢和坚忍;以及轰炸过后的情景,包括蒋介石和其夫人所做的工作。”[19]

各大报刊对于此部分给人们带来的震撼与感慨有诸多报道,在评论电影内容的同时,也对此次轰炸的情况进行了侧面报道。1941年6月15日的《纽约时报》中提及:“(此次)轰炸中,仅两天的时间,死亡人数就达到了15 000人。”[20]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多篇长篇评论中将电影画面用文字形象地展现出来:“影片中最为壮观的还属重庆大轰炸的场景。当时,355架日本轰炸机向重庆一共投下200多吨炸弹,明目张胆地宣扬将把重庆彻底夷为平地(1940年8月19日和20日)。那些轰炸场面非常恐怖阴森,令人魂飞胆丧”[18];“影片中展现重庆大轰炸的那一片段——影片的高潮部分时,叙述者不再叙述,只有轰炸机的轰鸣声和炸弹的爆炸声如雷贯耳般响彻着,直击人心。”[21]“浓烟滚滚而上,直耸云天;火焰激烈地燃烧着,发出响亮的声音……就这样,重庆这座城市的大部分被浓烟火焰所吞噬。”[22]

《波士顿邮报》发表长篇评论文章对大轰炸场面的震撼与亲临现场感剖析到:“重庆大轰炸场面非常壮观,使人产生前所未有的恐惧。轰炸场面震慑人心,残暴无比,将人类的残酷无情和破坏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人们甚至很难相信一位美国新闻记者,站在美国领事馆台阶上,一边躲避着从天而降的炸弹,一边拍摄着如此震慑人心的轰炸场面。影片中,你可以看到那些炸弹所带来的一条条死亡之路,还有它们爆炸时那种震耳欲聋的轰鸣声。然后,你就看到了无数失去生命的人,他们被炸弹撕成了碎片,横七竖八地倒在地上,也有的被炮弹炸着飞向一个又一个角落。“苦干”意思是“进行艰苦卓绝的抗争”,或者“英雄般的行为”,或者说是“勇气”。用“苦干”作为影片片名,非常恰当地承载了这部令人鼓舞的彩色纪录片的内涵。[23]

《时代周刊》认为,《苦干》向美国观众提供了“最真实的二战时对重庆1940年8月19日和20日的轰炸画面”,它们“远比黑白轰炸可怕”“镜头三分为36架整齐的日本飞机编队,蓝色天空,炸弹爆裂的深红色飞溅。薰衣草和紫色的烟雾和碎片,暗褐色的房子下面是浑浊的河水,被毁坏的房子骨架被白热的烟烧黑。唯一缺少的是高射炮的红色闪光。重庆被夷为平地”[24]。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对于轰炸中的重庆人民在遭受灾难后积极重建家园的不屈精神发表了长篇评论:“这些个头不高,默默无名的人们,他们所面临的危险和毁灭,对于生活在没有战争的土地上的人来说,恐怕是难以想象的。轰炸似乎结束了……遭受空袭的中国人——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第一时间从他们避难的岩洞中走出来,重新开始建设他们的生活。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身材娇小,体态轻盈且充满活力——他们是与修建滇缅公路的人一样的中国人。到处都可以看到这样的中国人忙于重建家园,重新生活的情景。这部影片帮助人们了解到中国不可战胜的真正原因。中国之所以不可战胜,就是因为中国人始终充满力量和信念,始终对未来怀有不可磨灭的期待。”[25]

西方媒体在报道重庆大轰炸时,时常会将其与伦敦的空袭做对比报道。从1940年8月24日开始,德国开始了对英国谋划已久的大轰炸。其中,对伦敦的集中大轰炸给英国带来的损失尤为惨重。德国的狂轰滥炸希望瓦解英国人民的反抗意志,而伦敦人民面对大轰炸展现出坚强不屈,并开展了伟大的空中反轰炸及战时救援工作,为赢取欧洲战场的反攻时机,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苦干》中斯科特冒着生命危险拍摄到的轰炸画面,美国报刊的评论报道也不例外地提到了西方民众更熟悉的伦敦空袭,从而更直观地展现了中国民众对待从天而降的灾难时同样从容不屈的精神:“当伦敦被轰炸,圣保罗的神社、国会大厦和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被损坏或销毁,戳中我们的痛处。它们是我们的传统的一部分。我们也不惊讶于来自英国的刚毅和勇敢的故事。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生活水平是那么类似于我们,我们可以想像他们正在经历什么,就好像我们自己在那里。”“我们很容易遗忘的是,自赫尔曼·威廉·戈林(Herman·Wilhelm·Goering)决定发动纳粹德国空军袭击大不列颠岛后,在大不列颠岛正在发生的一切,已经在很早以前就在中国发生了。我们只是在近期才知道,日本空军轰炸重庆,迫使重庆人民在地下防空洞中胆战心惊地缩成一团,每天二十四小时在那里停留时间长达二十二小时。轰炸区的难民无处躲藏,只有在地下防空洞中死守,直到因饥饿和疲乏而几近崩溃,挣扎在死亡边缘……影片的高潮即重庆大轰炸的场面。一颗颗炸弹发出尖叫声,而后无情地落在结构简单、完全没有防御能力的一座座房屋上,有的房屋被撕成碎片,有的则瞬间着火,烈火熊熊燃烧。日军当时在重庆的十二个地区进行了同时轰炸,所到之处,一片狼藉。观看这部影片的时候,观众可以真切感受到当时伦敦人民和重庆人民的心情——不是面临死亡时的恐惧,也不为炸弹所带来的毁灭而震惊,(我的)胸中急剧上升的只是一团怒火,为我们本已十分文明的这个时代竟然出现这样的残暴行为而感到义愤填膺!但是,影片中最触动人心的,还是战争中的人民不懈抗争的精神。他们不分地域,不论种族,都为自由作出了最英勇的抗争[26]。

四、结 语

通过集中考察《苦干》上映期间在美国主流媒体获得的密集报道与评论内容可以看出,《苦干》在美国的成功上映对抗战前期中国独自苦撑抗击日军的真实状况进行了密集的影像展现和舆论传播,使当时的美国主流社会和广大民众了解到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和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牺牲。影片反映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顽强抵抗的英勇形象和高昂的民族精神深深地感染了美国人民。结合同期的美国援华活动,《苦干》在美国主流社会中引发了巨大的震撼和影响力,从而促使美国社会逐渐趋于认同与支持中国,进而促使美国政府调整其对华援助政策,为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与美国与中国结盟,共同打击日本,逐渐扭转中国被动挨打、独自苦撑抗战的局面,做了最为成功的舆论准备。

除此之外,抗战时期无数海外华侨积极援华、投身抗战的事迹中,李灵爱的这部反映中国抗战的纪录片无疑是舆论援华力量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抗战时期唯一一部由美国人拍摄并获取奥斯卡奖的展现中国大后方抗战的纪录片,《苦干》在美国当时的主流社会所取得巨大影响力与认知度,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战时中美关系、海外华侨舆论宣传援华历史,以及推动影像史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猜你喜欢

苦干中国
Desire for Youth
Desire for Youth
浅谈办学
大同浑源发出扶贫作战令:苦干三十天 实现户户清
美国历史纪录片《苦干》视角下的中国抗战及其价值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谈“苦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