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义治疗食管癌术后功能性腹泻经验
2018-02-13赵家荣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咸阳712000
★赵家荣(陕西中医药大学 陕西 咸阳 712000)
食管癌术后部分患者会出现功能性腹泻(泄泻),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水样便。这类患者往往病情缠绵难愈,如果不及时解决,不但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及生活质量,而且不利于防癌抗癌及进一步治疗。施义教授、主任中医师,擅长食管癌、肺癌等疾病的诊治,对治疗食管癌术后功能性腹泻(泄泻)积累了丰富经验,疗效显著,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脾虚气陷是食管癌术后功能性腹泻(泄泻)的主要病机 施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脾虚气陷是食管癌术后功能性腹泻(泄泻)的主要病机。认为食管癌术后患者,因其胃的形态、位置、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术后功能性腹泻的发生,大多是因患者进食噎膈不顺,日久损伤脾胃运化功能,加之手术针刀耗损正气,损伤经络,致使脾胃虚弱,脾气下陷;在脾虚气陷的基础上,复因外感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倦过度等因素影响脾胃,脾失健运,饮食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
1.2 情志不畅是发生食管癌术后功能性腹泻(泄泻)的重要因素 施教授认为,食管癌患者往往在知情自己的病情后,都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年龄越小的患者表现越明显。部分患者会有失眠、精神焦虑不安、不思饮食等表现。术后仍有部分患者担心手术后的生存率、癌症是否会转移及生活质量的下降等,这些负面情绪都会影响患者的病情及术后的恢复。对癌症的过分恐惧、焦虑、忧郁、紧张等情绪,都会使肝气郁结,木郁不达,横逆犯脾,使脾失健运,气机升降失常,遂成泄泻。
1.3 湿、热、痰、瘀是食管癌术后功能性腹泻(泄泻)的病理因素 脾喜燥恶湿,主运化水谷精微、水湿,脾能运化水湿又惧湿,湿为阴邪,重浊黏滞,易困脾胃,《医宗必读》有“无湿不成泻” 之说。施教授认为,食管癌患者因进食困难,加之癌病日久消耗,正气必然亏虚,脾胃自然虚弱,脾失健运,水液代谢失调,水湿不化,湿邪内生,变生痰浊。痰饮停滞中焦,日久郁而化热,湿热蕴结大肠,阻滞气机,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湿、热、痰、瘀阻于肠络,致清浊不分而成泄泻,它们既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又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诱发或加重泄泻。因此,施教授认为在泄泻治疗中绝不可忽视这些实邪的致病作用,尤其是湿邪。
1.4 饮食不节是食管癌术后功能性腹泻(泄泻)发生的诱因 施教授认为,食管癌术后患者因手术创伤的重大打击,致使正气亏虚,脾胃功能严重受损,脾胃运化饮食的能力较术前明显减弱。术后患者应调整饮食,饮食宜少量多次,做到营养丰富,饭菜细软,容易消化和吸收,清淡和高营养相结合。进食时要细嚼慢咽,防止进食过量、速度过快,禁食生、冷、硬食物。如患者误食不洁之物,使脾胃受伤,或进食生冷,寒气伤中,或饮食过量,停滞不化,或过食肥甘厚腻辛辣刺激之物,致使湿热内蕴,均能使胃失和降,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能正常吸收,清浊不分,发生泄泻。
2 治法、选方与用药
2.1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施教授认为,食管癌术后功能性腹泻(泄泻)的病机为脾虚气陷,故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为治疗大法。临床若见患者慢性腹泻,并有畏寒怕冷、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者畏食生冷等症,结合舌淡或淡胖,脉细或无力,首选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加减,以党参、黄芪、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等为主辨证论治。施教授认为,补中益气汤为李东垣的代表方,亦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名方。方中以黄芪为君药,其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故施教授对于脾虚气陷较著的患者,习惯重用黄芪30~50g。《医学衷中参西录》言:“黄芪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即宗气)下陷”[1]。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具有调节胃肠功能、增强免疫、抗炎、抗病毒等作用,具有促进小肠运动、改善胃肠功能等作用[2]。方中以人参、白术、炙甘草补气健脾为臣,与黄芪合用,以增强其补益中气之功。施教授在临证时,常以党参代替人参,他认为人参虽补气功效显著强于党参,但党参性味甘平,作用缓和,更适合于慢性疾病患者,可加大其用量代替人参。气血同源,气虚日久,营血亦亏,故用当归补血化气,因当归有润肠通便之功效,故施教授在遣方用药时,常以炙首乌代替,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其乱于胸,清浊相干,用陈皮理气和胃,且以散诸甘药之滞,为佐药。用升麻、柴胡气之轻而味之薄者,引胃气上升,复其本位[3],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张锡纯说:“柴胡为少阳之药,能引大气之陷者自左上升。升麻为阳明之药,能引大气之陷者自右上升”[4]。二药共为佐使。李东垣每以黄芪、柴胡、升麻三药同用,为补气升阳的基本结构。炙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诸药合用,使气虚得补,气陷得升,则诸症自愈。施教授在临证时,常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灵活的加减化裁:对于部分久泻肛门重坠者,根据其经验加用葛根至20g,且要重用升麻、柴胡,以上提下陷之阳气;对于久泻久利,便次频数者,施教授经常加用乌梅、五味子涩肠止泻;若兼有腹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若兼有嗳气反酸者,加生姜、半夏以和胃降逆;兼有纳差、食后腹胀,大便夹杂消化不全之物者,施教授常以炒山楂、炒六神曲、炒谷麦芽消积导滞;胸胁满闷、嗳气、情志不遂者,加用佛手、香附;脾肾阳虚,五更泄泻明显者,常合用四神丸以温阳补肾、暖脾止泻。现代研究表明,补中益气汤可通过调整胃肠运动功能,恢复胃肠平滑肌运动的张力平衡,从而改善脾虚的症状。
2.2 抑肝扶脾、疏肝理气 施教授认为食管癌术后患者,不少都会有焦虑、忧郁、紧张等情绪,这主要是基于对癌症的恐惧心理,患者往往担心术后的生存率、癌症是否会转移及生活质量的下降等。这些负面情绪都会影响肝胆的疏泄功能,致肝气郁结,横逆乘脾,脾运失常,而成泄泻。施教授经常教诲:对于因情志不畅、精神抑郁导致的腹泻,除了药物治疗外,对患者心理上的疏导也很关键。所以,在接诊这类患者时,施教授总是耐心地和他们交流,聆听患者的心声,在取得患者信任的基础上再对症下药,效果甚佳。治疗肝郁脾虚泄泻,施教授的经验方是痛泻要方和逍遥散加减化裁。痛泻要方出自《丹溪心法》,具有补脾柔肝、祛湿止泻的功效,为治疗肝郁脾虚泄泻的名方。《医方考》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5]。方中白术甘温,入脾胃,具有益气健脾、燥湿止泻的功效,为君药。施教授的经验是重用白术60~120g,且是炒白术,白术炒用可增强其补气健脾止泻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术对胃肠的活动有双向调节的作用,还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6]。施教授也常重用炒白芍至30~60g。白芍酸苦,入肝,为柔肝、缓急止痛之要药,炒用可增强其收敛之性,与白术相配,一以健脾,一以柔肝,二药合用相得益彰。陈皮辛温,为理气燥湿、健脾和胃、调畅中焦气机之常用药,施教授常用至15~20g。此外,对于脾气虚弱较甚者,施教授常加用党参15~30g,还惯用健脾渗湿的茯苓、白扁豆、苍术;如患者肝气郁结明显,常加用醋柴胡15~20g以加强疏肝之功效;久泻反复发作者,加乌梅、焦山楂以加强收敛止泻之效。
2.3 清热化湿、和中止泻 对于因湿、热、痰、瘀互结胃肠所致的泄泻,施教授常以半夏泻心汤加减为主方,效果显著。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具有寒热平调、消痞散结的功效。方中以半夏为君,辛开散结,消痞除满,配以少量干姜,温散水湿之邪。施教授认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湿热困脾,需清热与化湿双管齐下方能奏效,故方中除了半夏、干姜辛温化湿外,还配伍了黄芩、黄连,二者性味苦寒,具有清热燥湿之效。以上四味相伍,辛开苦降,疏理气机,调和胃肠,寒温并施,清热无碍祛湿,燥湿无碍清热,为调和胃肠、疏理气机最经典的药对。临证时施教授常在原方的基础上灵活加减:对于湿热蕴结中焦,兼中气虚弱较甚者,常在主方基础上加党参、山药、白扁豆、陈皮,以加强益气健脾之效;如湿热阻滞中焦致胃气上逆,出现呕吐痰涎,常加竹茹、旋覆花、枳实以降胃气;如患者兼有食少纳呆、嗳腐吞酸等食积表现,常加焦山楂、炒麦芽、六神曲等;对于瘀热较著者,常加丹参、赤芍、丹皮以祛瘀化热。
施教授认为食管癌术后功能性腹泻(泄泻),脾虚气陷为其基本病机。但其病因复杂,在病程中寒热夹杂、虚实互见者常有,故临证时从复杂多变的症状中把握泄泻的本质才是关键。要辨清标本虚实,治疗时要分清主次、缓急,掌握攻补时机。施教授常强调,湿邪为泄泻的主要病理因素,临床治疗久泻时要健脾与运脾灵活运用,在益气健脾的基础上,加用芳香化湿类药物,如白豆蔻、厚朴、苍术、防风、藿香等,常能显著提高疗效。其次,对于久泻的患者,不可利小便。利小便以实大便之法,适用于暴泻。久泻多为脾虚失运,若利小便则脾虚更甚,气陷愈甚。施教授指出,在治疗久泻时,要慎用涩法,久泻虽病情缠绵难愈,但切记急于求成,忙于收敛止泻,以免变证接踵而至。施教授在治疗病情复杂的泄泻时,常多方合用,灵活化裁,不拘于单方单药。
3 验案举例
患者某某,男,中年。因食管中下段鳞癌,于2016年7月23日在我院胸外科行食管癌根治术,手术顺利。术后1月患者逐渐恢复普通饮食。自诉平素饮食清淡,少量多餐。2017年9月5日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每日4~5次,无黏液脓血便,无腹胀腹痛等不适,自服“蒙脱石散”止泻,服药2天后大便每日1~2次,不成形。连续服药1周后,大便基本恢复正常。停药第4天,大便时溏时泻,日解稀便3~7次,伴肛门重坠、乏力,食量也较前减少。继续服用蒙脱石散治疗,效果不显。遂至社区医院就诊,查血常规及大便常规未见异常,诊断为功能性腹泻。予黄连素片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1周,粪质仍旧稀薄不成形,3~5次/日。自觉身体乏力,纳谷不香,肛门坠胀不适。自诉发病以来体重减轻2kg。9月22日患者至施教授诊室就诊。刻下:患者精神欠佳,大便溏薄,面色萎黄,少气懒言,畏寒,便时伴肛门下坠不尽感,纳少。观其舌,舌淡边有齿痕;摸其脉,脉迟缓,重按无力。证属脾肾阳虚、中气下陷。治以温肾健脾、升阳举陷。处方:生黄芪30g,党参20g,升麻10g,柴胡10g,仙灵脾12g,补骨脂12g,炒白术30g,白扁豆15g,莲子肉10g,陈皮6g,甘草3g。7剂。水煎,早晚各服1次。
二诊:精神好转,食欲增加,畏寒减轻,大便1~3次/日,基本成形,偏溏,肛门坠胀感亦减轻,舌淡,苔薄白,脉缓,重按应指。药已见效,仍予前法。处方:上方去莲子肉,加木香6g、薏苡仁10g。7剂。服法同前。
三诊: 大便质软成形,1~2次/日,肛门下坠感基本消失,纳可,体重增加2.5kg,舌淡红,苔薄白,脉从容和缓、有力。上方继进14剂以巩固疗效。后随访,大便、饮食均恢复正常。
按语:本案患者辨为脾肾阳虚、中气下陷,治以温肾健脾、升阳举陷,予补中益气汤加减。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健脾,为君;党参、白术味甘而温,助黄芪增强补气健脾之效,为臣;升麻、柴胡质轻升散,升举下陷之阳气,仙灵脾、补骨脂温肾暖脾,莲子肉补脾涩肠,白扁豆、陈皮理气健脾,使全方补而不滞,共为佐使;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参考文献
[1]陈旸.补气强体看黄芪[J].养生大世界, 2016(1):54-55.
[2]方哲,陈素红,吕圭源.黄芪“归脾,肺经”功效相关的药理研究[A]. 2009浙江省中药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9.
[3]王君锋.补中益气汤的临床新用[J].中医药信息, 2004, 21(5):46-49.
[4]刘彦儒.大三叶升麻的化学成分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 2011.
[5]辛增平.“痛泻要方”主治析疑[J].中华中医药学刊, 1991(6):30-31.
[6]张庆茹.四君子汤对胃肠道作用的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J].中兽医学杂志, 2007(2):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