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涯教育视域下高职生生涯适应力对就业能力影响研究

2018-02-13蒋晓虹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适应力生涯高职生

李 想,朱 涵,蒋晓虹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州 350007)

0 引 言

高职院校学生是当今社会重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力资源,近年来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大幅度提高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但是深层次的就业质量并不乐观,高离职率、低工作满意度等现象还很突出。学校的生涯教育作为影响学生职业选择、稳定性和成就感的关键因素,一直受到高校的广泛关注。《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以下简称“生涯课程”)是学校生涯教育的主要载体,其教学实施效果、学生的真实体验感既是本研究的先导内容,也是最终的实践落脚点。

生涯适应力是个体生涯发展和管理的核心概念,也是检验学校生涯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它是个体顺应生涯角色变化并与之保持平衡的能力[1],具体表现为个体应对生涯发展所具备的阶段性的能力、行为、状态和意向[2]。大学正处在生涯探索阶段,学生面对即将到来的生涯决策任务,需要具备的适应力包括:关心自己的未来、对生涯有自我控制感,积极探索潜在自我和市场机会,以及持有通过生涯规划实现理想的信心。

就业能力是指个体获得基本职业、维持职业,以及在需要时重新获得就业的能力,是个体具有对雇主有吸引力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组合。高职生的就业能力是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培养所获取的核心素质群,是多种能力的集合,它将关系到高职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和就业可能性,并对未来的职业满意度、稳定性和价值感产生深远影响。研究探讨、验证高职生生涯适应力对就业能力的影响,并针对已修完《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的高职生,了解他们对课程的认知和情感倾向,探索学生的课程体验与现实的生涯适应力的关系,挖掘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相关因素,以期为切实改进课程教育的模式与内容,为进一步改善高职院校的生涯教育提供实证研究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被 试

抽样选取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各专业二、三年级学生(均已修完《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为被试,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38份。

1.2 测量工具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①自编《生涯课程调查问卷》,包括喜爱度、认同感、实用性、满意度4个问题;②国内学者侯志瑾(2012)编制的《生涯适应力量表》,包括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4个维度,共24个题项。本研究中该量表内部一致性a系数为0.859;③在康庭虎[3](2014)提出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与模型的基础上,自编《高职生就业能力自评量表》,包括专业知识技能、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生涯规划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职业素养、情绪管理能力7个维度,共42个题项。本研究中该量表内部一致性a系数为0.838。问卷与量表均采用Likert5点记分法,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高职生生涯课程体验的情况

2.1.1 高职生生涯课程体验的总体特征

表1 高职生生涯课程体验的总体特征

由表1可见,高职生对本校开设的《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教学效果的体验总体较好,四个维度分数均呈中等偏上水平,其中从情感出发的“喜爱度”分数最高,而基于现实考虑的“实用性”分数最低。

2.1.2 高职生生涯课程体验的性别差异

表2 高职生生涯课程体验的性别差异

注:“*”代表p<0.05,“**”代表P<0.01,“***”代表P<0.001。下同。

由表2可见,男生和女生在生涯课程体验的4个维度上差异均不显著。

2.1.3 高职生生涯课程体验在不同授课教师上的差异

此次抽样被试的授课教师共有3位,分别用教师A、B、C表示,授课人数分别为164人、123人、151人。

表3 高职生生涯课程体验在授课教师上的方差分析

由表3可见,不同授课教师的学生在课程的喜爱度、认同感、实用性和满意度4个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2.2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的总体特征

由表4可见,被试的生涯适应力总分及4个因子均略高于常模平均值,表明被试的生涯适应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各因子中,“生涯控制”和“生涯自信”的分数高于“生涯关注”与“生涯好奇”。

表4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的总体特征

2.3 高职生生涯课程体验与生涯适应力的相关分析

由表5可知,被试对生涯课程的喜爱度、认同感、实用性及满意度与生涯适应力总分及4个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对生涯课程有高体验感和高评价的高职生,其生涯适应力水平也更高。

表5 高职生生涯课程体验与生涯适应力的相关矩阵

2.4 高职生就业能力的总体特征

由表6可见,被试的就业能力总分及7个因子均高于常模平均值,表明高职生的就业能力总体呈中等偏上水平。各因子中,分数最高的是“人际交往能力”,分数最低的是“信息处理能力”。

表6 高职生就业能力的总体特征

2.5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对就业能力的影响

2.5.1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和就业能力的相关分析

由表7可知,被试的生涯适应力总分及4个因子与就业能力总分及7个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高职生生涯适应力越强,其就业能力也越强。

2.5.2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对就业能力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获知生涯适应力对就业能力的影响力,以生涯适应力的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自信4个因子为自变量,以就业能力总分为因变量,运用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回归分析。

由表8可知:生涯适应力的生涯好奇、生涯关注、生涯控制3个因子进入就业能力回归方程,并能解释25.8%的变异量,回归方程显著,其中“生涯好奇”对就业能力最有预测能力。表明高职生的生涯适应力对就业能力有较强的正向预测作用。

表7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就业能力的相关矩阵

表8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对就业能力的回归分析

3 结论和建议

3.1 高职生生涯课程体验的现状与思考

调查显示,高职生对本校开设的《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总体比较满意,尤其是从感性出发的兴趣倾向和情感投入较明显,访谈中许多学生表示课程的内容轻松有趣,没有繁重的课业压力,因此在整个课程进行中都能保持愉快的情绪。但涉及到具体认知和价值观层面,学生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还未达到教学目标预期。首先,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对应的职业环境差异很大,准入条件、发展路线各不相同,《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作为公共基础必修课,与具体专业对接较弱,部分学生反映课堂中的案例、活动虽然能够吸引他们,并在当下产生共鸣和启发,但回到现实生活却无法产生联结并有效应用。其次,高职生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对象,在面对新世纪纷繁变化的市场环境时,务实、快节奏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很难静下心来向内向深进行思考和探索,遇到棘手的问题和困难更多以最初级的价值观作为行动的依据,难以延续课堂余热主动发挥个人职业终极价值观的作用。

针对高职生生涯课程体验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男生和女生对生涯课程的兴趣、情感、认知、价值感体验较为一致,不存在显著差异,可见性别不直接影响生涯课程体验。而另一结果则显示,不同授课教师的学生课程体验感存在明显差异,证明授课教师是影响学生课程体验的重要因素。教师是课程的领航者、管理者和监督者,在对被试的回访中发现,教师的人格魅力、讲授技巧、丰富的案例资源、趣味性的课堂活动、频繁的师生互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是引起学生喜爱、认同、满意等高体验感的关键因素;而体验感低的学生则表示授课教师的人格吸引力不强、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无趣、缺少互动,因此他们对课程的投入少,评价也不高。

因此,为进一步改进高职院校的生涯教育工作,应加强师资培养,鼓励教师提升理论修养与授课技巧,如借助“互联网+”推行新型教学模式与方法,增强生涯课程的趣味性与灵活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体验感;同时应优化师资结构,推动校企共育,关注教学的实践性与实用性,推行、完善模块化教学,充分发挥生涯课程的核心作用。

3.2 高职生生涯课程体验对生涯适应力的影响

调查数据显示,高职生生涯适应力呈中等偏上水平,这与以往学者研究结果(严茹,2013[4];王欢欢,2018[5])较为一致,说明高职学生普遍具备较好的生涯适应能力,他们关注自我发展,果断进行生涯决策,并以实际行动探索职业世界,对未来充满信心。但同时也发现,高职生的生涯适应力水平略低于本科生(买盼盼,2017[6]),主要表现在“生涯关注”和“生涯好奇”,而在“生涯控制”和“生涯自信”却显示出与本科生同样较高的决策力与效能感。这一现象也许是因为近年来高职生就业率显著提高并赶超本科生,高职生面对打破学历结构的市场需求感到压力减轻,这有利于他们产生正向的情绪与积极行动。但值得关注的是,高职生生涯自信的背后仍可能存在着生涯漠视、生涯错觉等阻碍生涯适应的因素,访谈中发现,许多学生由于专业针对性强、就业率高,他们进入大学就已“被”设定目标,所以不愿进行生涯探索,以至产生肤浅的职业理解与不准确的自我认识,却又盲目地相信自己的未来,缺乏理性的分析与判断。

以往已有研究证明“有无上过生涯课程”对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有显著影响(常小芳,2016[7])。研究进一步关注学生上过《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后的个体体验感与生涯适应力的关系。结果表明,高职生生涯课程体验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涯适应力,表现为学生越喜欢上课、对教师及教学内容越认可、并认为学有所用、课程体验越满意,其生涯适应力水平也越高;反之,学生对课程越排斥与轻视,其生涯适应力发展也越受阻。

3.3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对就业能力的关系

研究表明,高职生的就业能力总体呈中等偏上水平,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其中,高职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水平最高,说明在现今的多元文化中学生更加乐观、外向、包容,善于人际沟通,敢于表现自我;而身处流量时代,信息过剩导致注意力分散,高职生表现出对信息获取、识别和处理的困难。

研究另一重要结果揭示了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就业能力有较高的契合度,高职生的生涯适应力成为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其中生涯好奇、生涯关注和生涯控制对就业能力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高生涯关注的学生对未来有更强的方向感,积极的生涯导向使他们更具责任感和行动力;高生涯好奇的学生对新事物、新环境保持开放的态度和冒险的精神,他们更乐于人际沟通和自我调整;高生涯控制的学生更愿意主动尝试与体验,总是慎重地采取有原则的、有计划的方法去完成生涯发展任务。因此,高生涯适应力的学生具有更强的人际交往、组织管理、生涯规划、信息处理和情绪管理能力,他们更加自律、认真地对待专业学习,在实践中积累了较强的职业素养。

3.4 高职院校生涯教育视域下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

在高职生生涯课程体验、生涯适应力和就业能力三者的关系中,研究结果揭示了学校生涯课程的教学实施首先影响了学生的体验感,进一步影响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最终对就业能力起到正向预测作用。因此,以提升高职生就业能力为目标,需高度重视高职院校生涯教育,尤其是生涯课程的建设。首先,应坚持学校生涯教育的整体性和融合性,以生涯课程为核心,构建由团辅、个询、讲座、实训等组成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特别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强化生涯教育的渗透,实现生涯大方向与职业小目标、生涯适应力与专业成熟度的紧密联结;其次,生涯课程应更新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机制。最后,生涯课程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真真切切发挥教学效果、有效提升高职生就业力。

猜你喜欢

适应力生涯高职生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我的教书生涯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吐槽退役生涯
综议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积极影响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艺术家生涯》开启莫华伦导演之门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
适应力的内涵、测量及实证研究——基于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