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撒尔嗬民俗在中国画创作中的表达

2018-02-12袁洪张英

戏剧之家 2018年31期
关键词:中国画创作

袁洪 张英

【摘 要】“撒尔嗬”被称为“东方迪斯科”,它不仅是歌舞的表演艺术,同时也包括着宗教信仰,人生观等文化内涵。“撒尔嗬”中有许多东西都属于土家族的文化精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撒尔嗬”有它独特的魅力。中国画是我国的传统美术,一直有着自己特有的吸引力,将撒尔嗬民俗语汇在中国画创作中表达,运用国画的色彩、构图、笔法、材料等的运用,使得“撒尔嗬”的民俗和中国画紧密结合浑然天成。

【关键词】撒尔嗬;中国画;创作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1-0105-03

一、恩施撒尔嗬的价值与特征

(一)撒尔嗬的起源。“撒尔嗬”是土家语,称为“丧鼓舞”,是土家族的人民哀悼纪念死者的一种隆重的仪式。

“撒尔嗬”来源于故事传说。最常见的一个传说就是唐朝时目莲丧母。目莲和尚桑丧母之后,自己敲锣打鼓,自己唱经进行艾哀悼。后来该方法许多人家也进行学习采纳,尤其是许多的穷人家遇丧事,无钱做斋,便邀请亲朋好友唱丧歌。撒尔嗬起源于目莲丧母的传说,实际上是土家族文化“撒尔嗬”与佛教文化之间的一个融合和碰撞,“撒尔嗬”讲究的是人死后的世界,在人死后的那个“现实世界”的美好生活。佛教讲究的是六道轮回,有前生来世。针对两种不同的说法,表明佛教已经传入土家族,人们想将两种文化进行结合,同时,土家族当时流行目莲戏的演出,外来文化和本土社会背景以及文化内涵相冲突,为了撒尔嗬与佛教文化的不冲突,而给出的合理解释。[1]

除了目莲丧母的传说,还有薛丁山和樊梨花的传说。传说薛丁山休了樊梨花之后,被兵困在阳城。薛丁山于是又去请樊梨花,然而樊梨花装死不出。他信以为真令部下在梨花灵前击鼓踏歌,丁山也因为悲伤倒地,樊梨花显像,救活了薛丁山,于是两人共同歌舞。[2]

(二)撒尔嗬的价值与特征

1.撒尔嗬舞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撒尔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表达了土家族人的生死观、价值观、宇宙观等,其本身有它特有的教育价值。

“撒尔嗬”有很强的传承性,是土家族人精神的图腾,“撒尔嗬”具有民族和祖先图腾的双重性质。对于研究土家族的文化一个有力的支撑点。

2.撒尔嗬舞蹈的肢体所表达的情感态度。在恩施清江流域,人死后都会跳“撒尔嗬”。他们认为,当一个人死后,家中越热闹越好,整个撒尔嗬的活动就是恭贺尽孝。入夜前,丧家会提早准备好“撒尔嗬”的各项事宜,在灵柩前空出一块地方。这个空出的地方就是“撒尔嗬”歌舞处。在夜幕降临的时候,一位歌师重敲三声,敲响大鼓,领唱道:“我打起鼓来,你出台!”“撒尔嗬哩”。两三位或者三五位歌师齐声吆喝,合着鼓点舞蹈起来,肩膀、手臂、腰协调的颤抖着,全身上下左右摆动着,脚步轻盈。他们时而转肩擦背,时而相互击掌,时而蹲地打旋……歌声高亢。到后半部分,撒尔嗬随意性极大。若是要变幻舞步和曲牌,一个过渡性的唱词就变换过来了。和其他过于程式化的丧葬礼俗相比,正是撒尔嗬的这种随意性舞蹈,使得各种情感的得以宣泄。人们的喧闹声、鼓声、唢呐声、歌声等等都交织在一起,人与自然浑然一体。

(三)撒尔嗬的艺术特征

1.肢体语言的分析。在跳“撒尔嗬”时,人们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动作夸张,表情诙谐。根据前人的总结,“撒尔嗬”的表现形式也是种类较多,其中按模拟动作形象来分:凤凰展翅、燕儿含泥、牛擦痒、猛虎下山等。跳“撒尔嗬”有很多比较形象的动作,这些动作形象逼真的表现力土家族人的生活的状态,是对他们生活的一个概括。如“燕儿含泥”是一个难度较大的一个动作,一个人丢一个小的物件到地上,另外则是一个人叉开双腿站立着,随着鼓点变化,站立的那个人慢慢的弯下腰,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双腿还是要直立的,最后用嘴接近地含住物,双手做燕子的后翅上下煽动的状态,反复数次。[3]在“撒尔嗬”的这些动作中,无一不展现土家族人的豁达、淳朴。

总的来说,“撒尔嗬”在跳的过程中,有特定的动作。舞蹈特点是统一的,几乎都是舞蹈者全身抖动,上肢随着胯部的左右摆动而自由的晃动于胸前。除了特定的语言动作,“撒尔嗬”还有更加夸张,更加随意性的动作,使得人物的情感更加酣畅淋漓的宣泄。

2.精神寄托。“撒尔嗬”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出现下丧葬活动之中,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付出,也是民族的心理的诠释。在跳“撒尔嗬”时把丧事当成喜事的思想以及欢快的舞步中,我们可以看得出这个仪式的主题:生而不是死,死正是为了生。在“撒尔嗬”之中,我们也可以看得出对死者的尊重之情。因为在舞蹈歌词之中,歌唱死者生前对人的贡献等,这是对死者的尊重之情,寄托了对死者的留恋之情。他们认为老死的人为顺头路,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因此,土家人对待死亡是乐观的。

二、撒尔嗬为中国画创作所提供的绘画元素

(一)绘画中撒尔嗬元素的提取

1.祭祀场景的处理。在丧家早准备好撒尔嗬的事宜:烧茶备酒,在家准备好灵堂:亡人入馆,用两条高板凳把棺木放在堂屋中间偏后的地方。堂屋前面空出一块地方,供撒尔嗬歌唱的地方。在下午三四点开始之后,祭拜者陆陆续续上门。当祭拜者一跨入灵堂,“知世客”就高喊“孝家陪拜啊”,祭拜者在灵堂前面空的地方双手合十三叩首。孝子左手陪拜。当祭拜者起身之后,然后将孝子扶起來。不管多少人,程序都是如此。

在笔者的创作中,将祭祀的实物场景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在背景上弱化丧葬画等还有周围的人物,突出主要主体人物,以及正在进行的祭祀的场景,使得严肃的情感环境进行一个弱化,让“撒尔嗬”的热烈的情感表达更加充分。

2.跳撒尔嗬的艺术化处理。撒尔嗬的基本运动线是两个人相对而立,在原地旋转,两个人在歌声当中穿梭交换位置,交替进行。脚没有固定的形式,在抬起的时候擦地走或者是时高时低,腿在走路时微微弯曲,进行提升。腰身扭动俯仰,手臂也是进行上下或者左右挥动,舞蹈者可以进行自拍手,也可以和其他的舞蹈者互相对拍手或者是蹲下挥手绕手腕。

将“撒尔嗬”的肢体动作进行夸张化的处理,使得“撒尔嗬”的整体动态更加的豪放。在“撒尔嗬”表演以及传统的“撒尔嗬”仪式图片中,用表演的动作语言以及传统的环境氛围,将其结合,使得整个画面的氛围更加放松。[4]

(二)撒尔嗬为创作提供的特定场景

1.丧葬的报丧和妆洗。报丧的人大多数为中年男性。到亲戚家是先和主人打招呼,主家人注意到了之后报丧者在主人家前面进行下跪,主家人便清楚了缘由。报丧者将消息送到之后再去下家。而准备奔丧的人也是直接做好准备去奔丧。

在报丧的同时,主家会把‘收殓人請来帮亡者抹澡 穿衣。妆洗结束后孝子将铁盆或者瓷盆在死者床前准备好,准备“落气钱纸”三斤六两,孝子跪在床前将“落气钱纸”烧完,将烧完的纸灰烬保存好,在上山时将灰烬洒进“井”中,做盘缠用。

将“报丧”以及“烧落气钱纸”两个场景表现,“报丧”突出最主要的下跪的特征。在“烧落气钱纸”时,将本来在屋外的活动在室内死者床前进行表现,更加的突出这一场景的生动性,让人产生联想。

2.迎尸上塔升柩。选择时辰,将灵位写好,准备入材。棺底要放灶灰或者脚灯。入馆之前,将可折叠的皮纸垫在棺木底部,然后几个孝子将死者抬入棺木。灵堂设置的位置是主人家的正屋,棺材的位置则在房屋中央。棺材前面有灵位,桌子下面摆放的燃烧着长明灯要一直不熄灭。棺材上面披着一块大红的绸布,表示红白喜事。

3.出柩上山、下井。在整夜的“撒尔嗬”之后,在第二天的清晨,长号、唢呐等一起响起,鞭声齐响。新一天的祭祀又开始了。上山之前,所有的孝子要到灵前三叩首,所有人都逐个祭拜。之后开棺所有的孝子们都来看最后一眼,看了之后再由一人整理亡者,之后封殓完毕。在用粗大绳索将棺木捆牢,粗杠抬起,准备上山。当棺木入井之后,死者的子孙儿女都跪于井旁,牵起衣服来接之前队伍前方老者所撒的禄米,谁接的多,就表示谁得到的亡者的福佑越多。在撒禄米和落气钱纸后再将之前准备好的冥府地契拿出来,烧契为亡者买。之后人们就赶紧将棺材入井掩埋,送丧人也差不多各自解散。“撒尔嗬”整个就结束了。

(三)撒尔嗬的精神情感

土家族的“撒尔嗬”并不是为活人演奏的悲痛的哀乐,而是对死者的送别欢庆。往大的方向看,土家族的撒尔嗬在歌唱的的时候并不是只会介绍亡者的一生,而是会衔接上生产政治、爱情愿望、历史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内容,而是将这个撒尔嗬放在一个大的民族里面,放置于民族的联系之中。土家族的撒尔嗬这个丧葬仪式,可能符合的是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死生相依的生死观。

(四)恩施撒尔嗬语汇在中国画创作中的意义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一个画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他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绘画选择题材的问题。土家族的题材进行的中国画创作是非常丰富的,但是,具体选择哪些是要深思熟虑好好思考的。撒尔嗬表现出很强的一个土家族地域性文化。可以表达出当地人的生活以及生产的方式,当地人的一个民俗文化等。牢牢抓住“撒尔嗬”独特的特征以及其民俗文化的内容加以表现,势必能创作出独具土家特色的艺术佳作。

通过对“撒尔嗬”进行中国画的创作以及探究,使得少数民族的题材的美术创作具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价值。能够促进平常的人们更胜者画家重新对艺术素材的获取的一个审视。可以激励人们更加深入生活,挖掘更加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从而表达出艺术最真实的美感。

对于“撒尔嗬”的在中国画创作方面的研究,也有助于众多的艺术家们对于民族地区的关注,有助于其他的艺术家们对于“撒尔嗬”等土家族民族精神的解读。由此可见,“撒尔嗬”民俗语汇在中国画创作中的表达对于少数民族题材的绘画还是有现实意义。

三、撒尔嗬题材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实践

(一)观念的转变

将土家族“撒尔嗬”的民俗语汇通过中国画的语言表达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绘画语言,是一条困难但是又很有意义的一条道路。虽然民俗题材的绘画很多,

但是大多数都是藏族、蒙古族、苗族等,这些画作“符号化”很严重,仅仅在图层的了解程度,很少有深度有思想的优秀作品。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特有的特色,画家在进行创作时必须深入少数民族的生活的圈子,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少数民族的民族精神。对于“撒尔嗬”题材的绘画发展,创新中国画的创作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二)创作的尝试

1.色彩的表现。在进行绘画创作时,强调画面线、色、墨的相交辉映。加上“撒尔嗬”本身所表达的情感就是热烈、欢乐的,所以笔者在创作中主体颜色运用黑白的对比,使得视觉冲击力更加的强烈,更加的突出“撒尔嗬”的肢体。在背景的调色搭配时,采用传统的丧葬绘画的上色表现方式,整体才去平涂的方式,颜色亮而不抢眼。更加突出人物的表现,使得“撒尔嗬”的整个画面语言更加大显张力。

2.笔法的运用。土家族的“撒尔嗬”,表明土家族理性的对待死亡,认为人的死亡是人的价值的总结,土家族的人贺生、贺死,死而生,死与生相互转换,这就是“撒尔嗬”的生死观,也是土家族的人对死的态度。在个人了解下,可能土家族这种豁达的生死观用兼工代写的方式进行表现。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更能将“撒尔嗬”的那种洒脱的情感进行表达,达到传意入情,气韵生动。对于“撒尔嗬”的情感和神韵也能充分的表达。所以,在进行创作时,深入阶段时是两者相辅相成。起稿的阶段时,我采用的都是白描的方式。运用最简练的线条,不添加烘托,描绘出“撒尔嗬”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够将“撒尔嗬”的情感表达的更加的纯粹。

3.构图的表现。“撒尔嗬”的整个流程下来,使得“撒尔嗬”这种单纯的情感的表达比较充分。在创作时借鉴《韩熙载夜宴图》,采用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撒尔嗬”的仪式流程。图分八段,分别是报丧、烧“落气钱纸”、迎尸上塔、祭祀、跳“撒尔嗬”、升柩、出柩上山、下“井”。

总体上,在进行表现时,打破时间的观念,把不同时间进行的活动组织在同一幅画面之中。这些画面即可独立成章,但是也可以形成互相关联的片段而组成的一幅画卷。在连接独立场景时,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祥云的图案进行连接,亦或者是分隔。祥云一般都是有美好意义,是人们对事物的心里意愿美好追求的一个希冀。“撒尔嗬”也是土家人们对于死者尊重、留恋之情,运用祥云,同时也将人们的美好寄托有所表现。

(三)中国画创作中“撒尔嗬”的精神传递

现代艺术的发展注入的新元素,有迎来了新的发展,如何将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在中国画中表达,这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撒尔嗬”作为土家丧葬仪式中的最重要的部分,它是土家族民间文化宗教信仰的一个载体,同时还有娱乐的功能。“撒尔嗬”是送给亡者的歌和舞蹈,“撒尔嗬”是希望死者在“另外的世界”也能很开心。但是对于活着的人也是一个精神寄托。人们在唱跳“撒尔嗬”时,由死想到活着的人,再想到家族,再想到男女之间的爱情,再想到生产生活,历史发展等。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得到精神上的解脱。使得“撒尔嗬”和中国画都呈现出勃勃生机。

四、结语

到目前为止,对“撒尔嗬”等土家族的研究主要还是在歌舞方面,“撒尔嗬”等的绘画资料较少,对于丧葬等形式的绘画现在还在研究起步阶段,所以对于“撒尔嗬”土家族题材的绘画还是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还是有很丰富的变现的素材。为了使得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绘画题材能深入研究发展,清晰认识一个民族的民族特色,就更加有必要深层挖掘民族内涵。

参考文献:

[1]田万振.土家族生死绝唱——撒尔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2]撒尔嗬:土家人告别人生的盛大仪式[N].恩施新闻网,2007-2-27.

[3]王佳.土家体育舞蹈——撒尔嗬[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4]罗鹏.一份关于土家族丧葬习俗的田野调查[R].湖北民族学院,2001(2).

猜你喜欢

中国画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中国画
中国画的终结
《如诗如画》创作谈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刺破青天锷未残(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