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驱动 小组合作”在广播电视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2018-02-12曾美静

青年时代 2018年31期
关键词:任务驱动小组合作

曾美静

摘 要:为了使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以更好地适应影视行业对于影视人才的要求,更快地实现从一名大四毕业生到专业工作者的角色转换,特提出了“任务驱动,小组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本文将从“循序渐进设置教学任务”、“精心划分学习小组”、 “仪式化的成果评价”三个环节来对“任务驱动,小组教学”教学模式进行一个全方位的展示。经实践证明,“任务驱动,小组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提高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能力以及专业技能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教学创新。

关键词: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广播电视学专业教学

一、引言

(一)广播电视学专业要求

从2004到2013年,中国传媒产业经历了发展增速最快的十年。随着优势积累的叠加,到2014年,中国传媒行业总产值直接突破了万亿元大关,创造了高达11361.8亿元的产值,并预计到2015年,中国传媒行业的产值将达1.3万亿,再创新高。传媒行业不断发展的背后,是对更多更优秀的传媒从业人员的大量需求。在此背景下,国家在高等教育中大力发展新闻传播相关学科的人才培养战略,为我国的传媒行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相较于一般的传统文科侧重于理论的传授之外,应用型文科专业广播电视学专业作为新闻传播一级学科之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诞生之初便决定了“侧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特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成为了广播电视学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任务驱动理论和小组合作理论回顾

任务驱动教学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老师是教学的主导和主角,而学生更多是作为配角被动地接受老师所教授的知识。而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之下,虽然教师仍然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但是教学的主角已经由老师变为了学生,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思考、学习和成长。如此一来,不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同时学生所获取知识的渠道不仅仅局限在短暂的课堂时间之内,而是大大地被拓展到了在完成任务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再者学生对于所学到的知识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论证层面,而是主动地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操作,再由实践操作升华为经验总结,理论知识成功地被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架构和实践能力。

但是由于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专业性较强,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尽管老师已经对于任务难度的设定进行了控制,但是在所设定的任务难度下,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单位时间跨度仍然比较长。所以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之下,如果将任务分配到每个个体同学之下,那么对于学生个体来说这个学习任务显然过重。如此一来不仅达不到原定的效果,并且由于难度过大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受挫心理,从而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减损。

分组教学法是源于行动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也有人把它称为合作学习法。分组教学法是指把一个相对较大的集体通过具体的标准和手段把它分为若干个小的单位。在小组外部形成一个相互竞争、比较、学习、监督的大环境;在小组内部、小组成员之间则以合作以及分工的方式完成既定任务,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由此一来,正好弥补了在广播电视学专业教学中任务驱动所存在的难题。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之后,总结出了在广播电视学专业教学中“任务驱动”与“小组合作”组合而成的新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一)循序渐进设置教学任务

在“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新的教学模式中,结合广播电视学专业教学的特殊性,教学任务的设置至关重要。教学任务设定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广播电视学专业教学注重专业技术的培养,是否能顺利完成电视节目的编导和制作成为衡量一个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在广播电视学专业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之下,教学任务设定的最小单位为一期电视节目。但是由于电视节目类型的丰富性,具体到每期教学任务的设定来说,却具有非常强的可选择性。一些老师在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在任务的设置上一味求高追难,不顾及学生实际的能力和水平,这样做往往事倍功半。所以在教学任务设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况,循序渐进地增加任务的难度。因此,在课程实施的不同阶段,课程任务设置如下:

1.电视新闻消息。电视新闻消息的特征:时间简短,一般控制在3-5分钟;内容充实,既要有大环境的背景的铺垫,又要有新闻创新性的要求;对镜头质量要求不高,只要达到简单的证实功能即可;难度系数比较低。以一条电视新闻消息作为理论讲解完成后的第一个任务,既可以让大家感受电视新闻节目的特征,同时又特别容易给同学们成就感。

2.电视新闻评论。电视新闻评论的特征:时长在10-15分钟左右;内容上围绕一个新闻焦点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选择一个方面进行揭示,并对其进行评价;对镜头质量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承担一定的叙事功能;整体的难度系数偏中等。以一期电视新闻評论类节目作为学生在完成第一个教学任务目标,并对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之后的目标,是非常合适的。一方面既能让学生们在上一期教学任务中所总结的经验教训得以运用,另一方面,第二个教学任务提升的难度系数又能刺激学生继续去摸索和学习。

3.电视新闻专题。电视新闻专题的特征:时长在30-60分钟左右;内容上围绕一个新闻焦点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对镜头质量要求比较高,要求灵活运用视听语言;整体的难度系数较高。以一期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作为学生在完成上两个目标之后的教学任务,随着任务本身包含性的特质,能让学生对之前所有学习的理论知识和积累的实践经验有一个很好的再次

应用。

(二)精心划分学习小组

由于广播电视学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主要为电视台或传媒公司;这就需要学生在走入工作岗位的时候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而划分学习小组,在小组内部的目的正是为了训练学生这两个方面的能力,同时在小组外部又形成一种相互竞争、互相攀比刺激的氛围,更容易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在小组的划分上,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自由分组阶段,每组人数限定为7人。根据班上的男女生之间的比例进行性别合作的自有分组。第一次任务设定将一组分为7人,是为了减轻单个学生所需要承担的任务量,同时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巧,人数较多的话,每个人在选择新闻消息的角度上就能相互碰撞、补充,从而很好地打开学生们的思路。

2.精心分组阶段,每组人数限定为5人。“分组合作,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缺陷在于:以小组为单位衡量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时,在其中难免存在滥竽充数、不劳而获的组员。而通过一次合作之后,滥竽充数、消极怠工的组员很容易被区分出来,同时班上优秀的学生也很容易在第一次教学任务完成之后脱颖而出。此时,如果再维持之前的分组,则容易形成“马太效应”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所以此时必须将之前的分组打散,挑选出比较优秀的学生让他们成为组长,各自招兵买马,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队员。在较优秀的组长的带领下,组员们的成长会更为迅速。另外,之前消极怠工的学生则容易在组员挑选中被剩下,必须自成一组。对于这一个特殊的组,教师必须亲自用心做好“传帮带”的工作。实时跟进任务推进。

在学生分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任务实践工作,不能完全脱手不管,而应该是随时对于每个学习小组的进展情况进行跟踪并且进行指导,以便更好地把握整个教学的进度,也让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不至于如同无头的苍蝇,一味地在黑暗中摸索。在对学生任务进行实时跟踪的过程中,教师等同于学生在实习阶段的“师傅”角色,对于实践技能的传授起到一个非常好的“师承”效果。当然这需要教师不仅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也是对国家提出的“双师型”教学人才的一种应和。

(三)仪式化的成果评价

在学生的每一个教学目标完成之后,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收获。这既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成果给予肯定为主、批评为辅的鼓励,也需要一个仪式化的教学成果展播来实现成果评价。在展播的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广播电视学专业的特色,设置一些奖项,如:“最佳导演奖”、“最佳剪辑奖”、“最佳摄影奖”、“最佳解说词奖”以及“最佳励志团队奖”等。

三、结语

“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所需要耗費的时间和精力相当多,而且也会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它的适用范围相当有限,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值得推广。如果一个班级的学生有2门以上的课程使用的是此方法,那么不建议第三门课程再使用该方法教学。任务太多,反而没有办法让学生全心全力去完成,更多地可能局限于应付敷衍、完成任务,导致质量大打折扣。所以希望各位老师在借鉴使用该方法的之前,最好是综合考量本专业、本课程的特性之后,再做出合理的安排。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2]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张斌.现代汉语[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

[4]徐波.当代大学生交际口才[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5]韦茂繁.关于语流音变几个问题的讨论[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109—111.

猜你喜欢

任务驱动小组合作
如何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小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