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李清照词中的情态描写

2018-02-12段崇洁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5期
关键词:情感分析李清照

段崇洁

摘  要:李清照作为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女词人,其情感心思细腻程度、对女性的情态描写绝非男性词人所能及。她惯用白描的手法写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场景,然后以人物的情态描写制胜,以情融景,一个鲜明的女性形象就跃然纸上。此文以李清照生平的几个时期为线,分析李清照词中的情态描写,把握李清照词中的情感。

关键词:李清照;情态描写;情感分析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5-0-02

李清照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无忧无虑浪漫的少女时期、甜蜜与闲愁交织的少妇时期、南渡后颠沛流离遇人不淑的中年时期、孤苦无助凄凉悲痛的晚年时期。其词风格以南渡为分界线,前期词多欢快明丽,偶有忧愁也是夫妻双方不能长相厮守的“闲”愁,多是自己生活的写照。后期词的情感层次则更为深厚复杂,多了故土之思、家国之忧、身世之悲,成了整个时代的苦难凝结的艺术写照。在不同时期被不同情感支配所作的词,其中人物的各种表现也都大相径庭。明代杨慎评论李清照:“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子闺阁也。”[1]且不论其他方面的成就,单说情态描写,秦观等男性词人稍逊一筹,李清照却能一枝独秀。

一.少女情怀总是诗

李清照的文学艺术成就与她的家庭是密不可分的。其父李格非为“苏门六学士”之一,善文、工词章,其母王氏亦是书香门第出身,颇具文学氛围的家庭环境是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2]的沃土。在这样家庭中成长的李清照无疑是快乐的、自由的。现存的两首《如梦令》便是如此。“浓睡不消残酒”[3]写少女宿醉后慵懒自然的样子,然后少女半倚床榻,问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闺中少女的那种惜花之态就在浓睡后的问答中显现出。“沉醉不知归路”[4]则是写少女酒酣之时的情态,因为喝了太多的酒而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小船在藕花深处随意晃荡,少女眼眸微睁的迷蒙情态也正是她无拘无束的心境和生活的写照。仅此两首《如梦令》,一写少女惜花之态,一写少女无忧无虑之态,毫无矫揉造作之感,皆是自然而然流露出,词人的才力也可见一斑。

谈到李清照的情态描写,不得不提《点绛唇·蹴罢秋千》[5]这首词。詹安泰对这首词的评价颇高:女儿情态,曲曲绘出,非易安不能为此。求之宋人,未见其匹,耆卿、美成尚隔一尘。[6]那我们就来看一下这首词到底是怎样写尽了女儿情态。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上阕“蹴罢”二字写少女动如脱兔后的静如处子,“慵整”二字极写少女的娇憨可爱动人,整个上阕就像是慢镜头播放的电影,少女的天真活泼溢于文字之上。下阙中少女突然发现家有客入,“袜刬金钗溜”,一个“溜”字把女主人公的慌乱、惊诧表现得淋漓尽致。“和羞走”点明了来者定是一位风度绝佳的美男子,表现了少女不敢见人的羞涩。最妙的当数最后的两句,“倚门回首”是羞涩中还是难掩好奇和期待,“却把青梅嗅”以嗅青梅的动作写自己想见而不敢见,写尽了暗恋之态的女儿的娇羞之状。层层心理之态,阅尽宋词也就仅此一阙。

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大概李清照这一生最大的幸运便是遇见了赵明诚,正如《西厢记》中所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新婚后的幸福生活滋润了少妇人比花娇的面孔,看似写花态,实则写自己的欢乐与甜蜜。“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7]是女为悦己者容的娇羞,也是初为人妇的不自信、娇矜、好胜。下笔蕴藉含蓄,饱含感情。

因为风波诡谲的政治风云,赵明诚和李清照不得不分局两地,这时候的李清照也不过是一个最普通的女子,是一个独守空闺饱尝相思之苦的少妇、是一个时刻期盼自己丈夫的思妇。但她和那些传统的思妇又不一样,因为赵明诚只是到外做官而已,她的愁就少了一点重量和分量,不是那种浓重的哀愁。又因为她和赵明诚琴瑟和鸣而非感情不和,所以她又少了“怨”,正如她自己所说,这是一种闲愁。而《一剪梅》[8]最为突出的描写莫过于“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瞬间情态了。前面的一切景物描写都是为这句而做的铺垫,那“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好像被自己放下了,眉头刚舒展开,笑颜将现的那一瞬间又丝丝缕缕萦绕在心头,难以放下,就像空气中的沉水香,不知不觉中间就袅袅娜娜缠绕在心间了。

其实大多数的男性词人写闺中少妇之愁都是有所寄托的,或表达怀才不遇之志,或诉说对君王的“爱慕”,都是假想之情。而像鱼玄机、朱淑真又寄托了身世之悲,读起来令人感伤。李清照此时的愁就像是三月春风、杨柳拂面,是温柔而又多情的。

三.中年心事浓如酒

靖康之变,成了多少故事和人的转折点,一个真正伟大的诗人和词人,应该是在时代的运动中痛苦挣扎着思考的,她的诗或者词是苦难时代的剪影也是民族苦难凝结的写照。国破、家亡、夫死、被骗,半生阳光半生阴冷。李清照在这一时期的思想深度是她以前的作品难以达不到的,多种感情的交织让她的词更为深邃。都说李清照是“婉约之宗”,然而这个时期的作品大多悲怆激烈,情感炽烈烧灼,已然超越了婉约。这个时候李清照的情态已经和以往大不相同了。

《临江仙》[9]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这首《临江仙》中最后两句近似大白话的情态描写堪称一绝。为什么會“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这种百无聊赖、神情恹恹的情态是因为“人老建康城”,故国难回家国不在了;是因为“如今老去无成”,已经是“可怜春似人将老”,青春韶华不在了;是因为“谁怜憔悴更凋零”,孤苦伶仃一人独自漂泊了,也只能是“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了。就连感伤都已经是“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少年时的天真浪漫、意气风发,少妇时的甜蜜忧愁都像是一场梦了,已经是过眼烟云了,再也回不去了,这时候的词人再也没有了那种娇憨可爱、甜蜜娇矜的神态了,她还剩下的只是满腔的愁苦,像她惯常喝的酒一样,早不复当初的滋味,一口入喉,百般滋味在心头。

四.萧萧两鬓生华

她的后半生过的太苦了,已经尝不到甜了,而那些悲苦、孤寂、哀怆会在两鬓生华的年纪里被无限放大。

《清平乐·年年雪里》[10]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这首词写了词人的三个阶段,早些年“常插梅花醉”陶醉于赏梅;中年时“赢得满衣清泪”只剩自己孤苦伶仃;晚年时已是“故应难看梅花”了,垂垂老矣,早没了赏梅的心思。三个阶段的对比,写出了晚景凄涼、国破家亡之悲。最令人感到难过的莫过于物是人非,那些美好的事物在一件一件消失,那些自己爱的人没有一个人在身旁。这时的情态大概就是一个人在梅树底下呆呆站着,回顾往昔,只觉得像是黄粱一梦让人恍惚。她是“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凄苦之态了,怎一个“愁”了得?这是浓愁,是“欲语泪先流”的悲怆之态。

现在已无从得知李清照的最后一首词是什么了,史料对她的晚年生活记载也已经是寥寥数笔了,晚年的李清照确是孤苦伶仃的情态了。一代词宗的晚年生活凄惨不堪,令人心生唏嘘。

李清照曾写过“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杯土”这样的诗句,这时的她应该时用自己最后的力气在呐喊了,喊出了对末世王朝的希望,喊出了这一生最后的愿望。

结语:

李清照的一生,半生阳光,半生凄冷。而她的情态由少女时的羞涩娇憨到婚后的甜蜜忧愁到中年时的悲怆痛苦再到晚年的凄凉,这一变化过程不仅仅是情态的变化,更是她词风格的转换,是情感逐渐浓醇的过程,我们不能说她哪个时期的词更有艺术价值,但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无法成就李清照在文学史上的荣名。所以今后阅读李清照的词,应该有意识注意她的情态描写,通过情态描写是可以窥见那些看似平淡实则浓烈的情感的。

参考文献:

[1]杨慎《词品》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宋·王灼《碧鸡漫志》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

[3]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1996.

[4]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1996.

[5]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1996.

[6]詹安泰《读词偶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7]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1996.

[8]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1996.

[9]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1996.

[10]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情感分析李清照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如梦令
喝醉的李清照
基于语义的互联网医院评论文本情感分析及应用
基于双向循环神经网络的评价对象抽取研究
李清照改嫁辨证
基于SVM的产品评论情感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词典与机器学习的中文微博情感分析
在线评论情感属性的动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