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Schatzker Ⅰ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2018-02-12谢友
谢友
摘要 目的:比较应用两种不同内固定材料治疗Schatzker Ⅰ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收治需要切开复位内固定的Schatzker Ⅰ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72例,随机平分两组。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12~18个月,膝关节功能评估参照HSS评分标准,螺钉固定组与钢板固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拉力螺钉与支撑钢板治疗Schatzker Ⅰ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均可靠。两种治疗方法治疗Schatzker Ⅰ型胫骨平台骨折短期疗效无差别。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拉力螺钉;Schatzker Ⅰ型
胫骨平台骨折是骨科常见的关节内骨折。患者多需要手术治疗。目前治疗方案的选择多根据胫骨平台骨折的Schatzker分型制定。本文对Schatzker Ⅰ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应用两种不同内固定技术进行治疗,并对其短期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8月-2016年1月收治Schatzker Ⅰ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72例。排除标准:①病理性骨折;②严重的退行性骨关节炎;③因基础疾病导致患侧膝关节活动受限或不能配合康复者,如脑梗死后遗症。患者随机分成螺钉固定组及钢板固定组,每组36例。螺钉固定组男24例,女12例,年龄19~61岁,平均(43±1.8)岁;受伤到手术平均时间2-7d,平均(3.8±0.3)d。螺钉固定组男27例,女9例,年龄24~64岁,平均(44±1.5)岁;受伤到手术平均时间2~9d,平均(4.0±0.3)d。
治愈标准:①骨折愈合:患膝X线片上骨折线完全消失。②骨折不愈合: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的x线片上仍可见清晰的骨折线。
方法:①术前评估:术前常规行正侧位x线,同时行CT平扫与骨三维重建,了解骨折的范围、粉碎程度、移位及关节面情况,进一步明确胫骨平台骨折的分型。磁共振检查评估膝关节有无侧副韧带、半月板、交叉韧带甚至髌骨的损伤,进一步明确损伤情况。入院后立即行患肢支具或者石膏制动,局部冷疗以减轻软组织肿胀,待完善术前准备,排除手术禁忌,软组织条件允许后再行手术治疗。②手术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大腿根部加止血带。麻醉成功后,采用膝前外侧手术入路。从髌骨远端外侧缘至胫骨嵴外侧切开,逐层分离皮下组织,骨膜下剥离胫前肌,充分暴露胫骨外侧骨折块。用大复位钳进行复位,可用克氏针辅助临时固定。骨折复位后选择拉力螺钉或者支撑钢板固定,必要时,可通过半月板下入路暴露关节面,直视下观察关节内情况,评估复位效果及可能的软组织损伤情况。C臂辅助透视下监测复位质量。③术后处理:常规放置负压引流24~48h,抬高患肢,注意下肢肿胀及血运情况。术后当天可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踝泵锻炼,恢复肌力。定期拍片,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决定下地功能锻炼的时间,术后4周内不负重功能鍛炼,术后12周内部分负重下地行走。视复查情况确定完全负重时间。
统计学方法:将两种固定方法的随访HSS评分列表。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72例Schatzker Ⅰ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愈合72例,不愈合0例。无感染、不愈合、畸形愈合、疼痛、关节活动受限等并发症发生。膝关节功能参照Hss评分标准,按照疼痛、行走功能、关节ROM、肌力、屈曲畸形、稳定性评分。螺钉固定组和钢板固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拉力螺钉及支撑钢板都能有效地治疗Schatzker Ⅰ型胫骨平台骨折。适用拉力螺钉的复位效果较支撑钢板好,但是稳定性相对较差,对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开展有一定限制。但是对于骨质疏松患者,必要时可能需要联合应用两种内固定,以维持复位效果,增强固定的稳定性。或者选用锁定加压钢板,操作过程中对骨膜的破坏程度能降至最低。
术后康复在手术当天即可开始,康复方案的选择要考虑固定的稳定性及患者骨质情况。同时如有伴随的膝关节韧带软组织损伤,则应考虑短时间(1周左右)的患肢制动,以减轻软组织水肿,促进修复,避免影响远期膝关节稳定性。此间的功能锻炼可以踝泵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为主。制动时间不宜过长,防止关节粘连,影响关节活动度的恢复。
Schatzker Ⅰ型胫骨平台骨折是胫骨平台骨折中较常见且损伤较轻的一型,治疗难度不大,并发症也较少。但是应注意损伤的评估,骨三维CT对正确分型有帮助,可明确平台是否有塌陷的情况,术中是否需要植骨。MRI评估韧带、半月板损伤情况,术中可对损伤一并处理,并相应调整康复方案。
对Schatzker Ⅰ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应用螺钉固定或者支撑钢板固定的短期随访结果,两组临床效果满意。因此,两种固定方式各有优缺点,临床工作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必要时结合两者优点综合运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