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的X线及CT影像对比差异分析
2018-02-12邹夏斐马德容
邹夏斐+马德容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糖尿病足患者的X线及CT影像表现及检出率差异,以求达到更早、更细致、更全面估计糖尿病足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家庭和谐。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54例68足已行X线、CT检查及骨密度测定的糖尿病足患者,对下肢及足部的软组织异常改变、骨质破坏、关节异常改变及病理性骨折、骨质疏松、血管钙化5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其检测差异。结果CT对糖尿病足患者中发生异常改变的各种组织结构检查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结论 CT可以更早、更细致、更全面估计糖尿病足的严重程度,指导临床采取合理治疗及护理措施,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 糖尿病足;X线及CT 影像;差异
[中图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8(b)-0177-02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患病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呈逐渐增长的流行趋势[1]。而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重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也逐步增加,已经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及家庭和谐,成为致残,截肢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有关统计糖尿病足截肢率约为非糖尿病因素截肢率的15倍[2]。糖尿病足检查方法较多,有踝动脉-肱动脉血压比值测定、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足部X线、足部CT、足部MRI,下肢血管造影,溃疡表面分泌物培养,神经传导速度等。该次研究于2013年6月—2017年6月特地选取影像学检查中的X线及CT 2种检查方式,对比分析糖尿病足X线及CT影像表现差异,以求达到更早、更细致、全面估计糖尿病严重程度,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该院经临床明确诊断为糖尿病足的患者54例共68足,其中14例为双足。所选取的所有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12例患者具有典型多尿、多饮、多食及体重减轻的‘三多一少临床表现。其中男性31例,女性23例,年龄在54~83岁之间,平均年龄(64±3.7)岁,糖尿病史6~24年,平均病程(10±2.4)年。所选取的所有患者足部均有不同程度皮肤颜色加深、弹性减低,部分患者伴肉眼可见皮肤红肿溃烂、趾骨缺如、不能行走。所有患者均排除急性外伤所致关节脱位及骨折、肿瘤性病变、血源性感染、痛风、下肢静脉血栓及静脉曲张。
1.2 检查仪器与方法
所有68足54例患者均实施了X线,CT及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查,X线为德国siemens axio vx DR机,检查部位为足部正斜位片及胫腓骨正侧位片,CT为美国GE Highspeed双排螺旋CT,GE optima680 64排CT,检查部位为双下肢及足部,层厚及层距为5 mm,其中8足行64排CT扫描并三维重建。X线骨密度仪为GE Dpx-MD,检测部位为腰椎及髋关节。
1.3 评价范围
将X线及CT的影像表现从5个方面进行分析:软组织异常改变、骨质破坏、关节异常改变及病理性骨折 、骨质疏松。
2 结果
糖尿病足X线表现:①软组织异常改变:共59足(占比86.7%),软组织肿胀轻度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增高,组织结构模糊、肿胀,肌间隙消失或不清晰,皮下脂肪呈网格样改变,中重度表现为皮肤表面不光整,局部软组织缺损、坏疽、溃疡、窦道。软组织异常改變多由出血、炎症、水肿、或邻近骨组织的骨髓炎引起。②骨质破坏:共52足(占比76.4%),早期表现为骨小梁缺失,中后期表现为正常骨结构消失,甚至骨皮质及骨松质骨质缺损,可同时伴骨髓炎及深部软组织损伤表现。主要好发于趾骨远端、跖趾骨性关节面及趾间骨性关节面,骨质硬化及骨膜反应不显著。③关节异常及病理性骨折:共9足(占比13.2%),关节异常表现为趾间、趾跖骨间关节间隙增宽或位置异常所致半脱位、畸形,病理性骨折表现为骨质连续性中断。④血管异常改变:共42足(占比61.7%),表现为沿血管壁走行方向出现不同程度钙化,以胫腓动脉、足背动脉好发,多为斑点状钙化灶,典型表现出现‘双轨征象[3]。⑤骨质疏松:共56足(占比82.3%),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骨密度减低,骨小梁变细、数量减少、间隙增宽或模糊不清,严重者呈囊性改变。据国内有关报道骨质疏松可能与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维持高血糖状态,致使患者肾脏负荷加重,血液矿物质丢失,与此同时伴有血管狭窄,使钙、镁等矿物质难以有效沉积于骨骼。CT影像表现与X线基本相同,该组病例中X线所提示的软组织异常、骨质破坏、关节异常及病理性骨折、血管钙化CT全部检测出,并且发现DR所不能显示的软组织异常9足、骨质破坏6足、血管钙化26足、骨质疏松6足。
3 讨论
糖尿病足与一般血源性感染不同,糖尿病足定义是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溃疡,感染,和(或)深层组织破坏[4]。本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糖尿病发病率较前明显快速上升,并且发病年龄逐渐低龄化,糖尿病作为需要终身维持治疗的一种疾病,其治疗方法主要通过控制饮食中的能量,体育运动,药物来控制血糖维持正常合理水平,并且要对患者加强糖尿病健康教育培训,普及糖尿病相关基础知识[5]。若血糖长期不能得到控制就会产生一系列并发症,糖尿病足就是其中最严重及治疗费用最高的并发症之一。据国外部分资料显示,在所有因糖尿病住院的相关问题中,糖尿病足约占到47%,在我国糖尿病足患病率占糖尿病患者比率约14%,多发病于糖尿病起病后10年左右时间。
糖尿病足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创伤、足部形态改变、感染,糖尿病足患者大部分都会激发感染,且常为混合感染,其中又以厌氧菌感染最为常见。综合各种报道,归纳糖尿病足发病机制:①小血管动脉硬化及结构异常,使血管狭窄、弹性减低,加重组织缺血缺氧,促进组织坏死。②下肢感觉神经异常致使患者对痛觉温度等减退,降低足部保护机制甚至丧失,对小的创伤不敏感,诱发或促进软组织损伤[6],③运动神经异常致使肌肉萎缩,引起足部关节畸形,骨质疏松,增加创伤的机会,④植物神经异常一方面导致血管动静脉分流,减低足部的灌注压,营养性毛细血管血流量减少,另一方面引起足部皮肤出汗减少、干燥,容易使皮肤破裂形成裂隙[7]。endprint
糖尿病足主要临床特点及表现包括:①患者男性居多,年龄较大,该组统计患者最低年龄54岁,独居老人较多。②病程较长,该组统计病例病程均超过6年。③糖尿病患者治疗不规范,饮食结构不合理,不按医生规定进行治疗,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严重程度认识不足,血糖控制不理想。④双足局部皮肤营养不良,发冷,皮肤颜色发紫,疼痛,瘙痒,走路不稳或跛行。⑤伴有不同程度的足部感染,足部溃烂,迁延不愈。⑥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感觉减退等[8]。⑦患者穿与足部形态不匹配鞋袜。⑧影像观察累及结构层次较多,范围较广泛。糖尿病足患者如未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引发患肢软组织、骨骼、关节,血管等不同方面的疾病,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严重的身体及心理伤害。糖尿病足重在预防,其一旦形成,治疗将极为困难,并且随着病情进展,治疗难度相应提高,因此我们力求达到糖尿病足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目前X线平片以其低廉的价格、投照放射剂量小成为检测糖尿病足的常规影像诊断手段,但X线平片受软组织分辨力低及骨质重叠的影响,对软组织、骨骼、关节异常及血管钙化的显示不如CT检查,尤其是血管钙化最为明显。并且多排螺旋CT由于可以进行薄层重建后三维后处理,对细微结构的显示率进一步提高。虽然增强CT可以增加组织对比度,CTA检查可以直观的观测血管狭窄程度,由于造影剂可能诱发糖尿病患者肾脏损伤,甚至诱发肾衰竭,因此对于糖尿病病人尤其伴有肾功能不全者应尽可能避免增强CT扫描,对造影剂过敏者严禁使用。作为无放射线检查的核磁共振虽然软组织分辨力极高,但价格过于昂贵,检查时间过长、噪音大,老年患者常不能耐受,且血管钙化不易显示,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依据该次研究发现CT由于具有高密度分辨力,断层成像,多排螺旋CT可以任意角度重建观片,可以显示平片难以发现的细微差别,在糖尿病足诊断中的价值明显高于X线平片。按照Wangers分級系统进行分级,CT等级评估亦高于X线平片。因此CT可以更早、更细致、全面估计糖尿病足的严重程度。而且CT价格适中,检查时间短,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及应用,可以指导临床早期采取治疗及护理措施,合理用药,降低截肢、致残率,减轻患者的经济及心理负担。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770-793
[2] 欧秋燕,姚碧奇,梁静珍,等.加强糖尿病足护理“五部曲”的健康教育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J].中外医学研究,2013(17):62-63.
[3] 张学川,杨启明,王学清.82例糖尿病足X线及CT的影像表现对比及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2,23(2)140-143.
[4] 蒋霞,唐祝军.糖尿病足的护理及预防[J].全科护理,2013(16):15-16.
[5] 李菽,黄小玲,朱兰.糖尿病患者门诊健康教育的探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2):88-89.
[6] 刘娇.糖尿病足患者的日常护理和健康教育[J].医学信息,2010(8):236-238
[7] 彭智,黄海华,郭晓瑞,等.糖尿病足病因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10(11):138-140.
[8] 杨智斌.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弯的临床特点与影像学分析[D].银川:宁夏医科大学,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