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孩子的分享意识和行为浅析
2018-02-12李中圆
李中圆
摘 要:分享行为是幼儿亲社会的一种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幼儿之间和谐相处。在小班进行学习的幼儿们都是刚刚离开经常生活的家庭环境到幼儿园来的,然而经常会以自己为中心,并不愿与他人分享,这对幼儿的健康发展起着非常消极的影响。本文主要阐述的是当前幼儿在园中学习、生活的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探讨了哪些措施能更好的实现幼儿的分享行为,以期为日后的小班幼儿教育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幼儿;分享意识;分享行为
小班幼儿正处在自我意识最强烈的时候,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具有非常强烈的独占意识,他们涉世不深,想法单纯、美好。此时,对他们进行分享意识和行为的教育,可以健全他们的人格,促进幼儿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抓住契机,激发分享意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玩玩具,发现少了几样;看看书,发现少了几本;遇到这种时候,孩子们是如何解决的呢?相信在没有教育前提下大多數幼儿会为了能占有玩具或图书而沾沾自喜;更多的幼儿只会用目光或语言求助于教师的协调。少有幼儿会与同伴协商:“我们一起玩(看)吧!”。由于教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在幼儿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威信,因此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是为最好的教育方法。教师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优秀的榜样会在孩子心目中产生很高的威信。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其一言一行都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和细节为幼儿做好行为、语言示范。如在教学活动前分发图书时,我有意识地将图书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发放;当幼儿在进行游戏活动时,我会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他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做出类似的行为。同伴也可以成为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要在班级中发现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或者是老师对有分享行为的幼儿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也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陈鹤琴先生说:“儿童教儿童,比成人教儿童效果更大,更能教学相长,为儿童获得发展才能的机会。”在游戏中,幼儿会不自觉地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幼儿的分享行为,当我们引导那些分享意识能力强的幼儿与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时,也是一种树立榜样的好方法。
二、创造机会,鼓励幼儿进行分享
幼儿早期的分享行为,主要来自于家长、老师等人的提示和鼓励。在一段时期内,孩子尚不能把它变为自己的自发行为。因此我们必须要经常的提示孩子,让他能时刻想到自己应该怎样做。如:玩沙时,小桶和铲子等工具总是不够用,有的幼儿就会喜欢独占,于是我们老师就应该提醒他“想一想别人是不是也需要它?如果你和别人分享,别人会非常高兴的。”另一方面我们成人也要言行一致。很多人都鼓励孩子与别人分享,如,好吃的东西分给大家一起吃,可当孩子真的给你时,你又笑着说“谢谢你,我们不爱吃,你自己吃吧!”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把这样的分享当作一种令大家高兴的游戏来玩,反而无法面对真正的分享。再举一个例子,有一次,我新添了一个“小猫钓鱼”的玩具,班上很多同学都想玩,但鱼杆只有四个,所以小朋友们都围住玩具,都争着要先玩。这时,我就请小朋友县起来,大家一起想办法,最后大家决定把小朋友分成四组,按组来玩,而且各组比赛,看谁先把鱼钓完。通过引导幼儿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矛盾,不但使孩子们在活动中享受到乐趣,而且也提高了幼儿的分享技能。
三、以身作则,设立榜样作用
自己为孩子树立榜样。身教胜于言教,在电视荧屏上相信大家都看过这样一个镜头:当孩子看到妈妈打来一盆热水,帮奶奶洗脚时,他也颤颤巍巍端来一盆水,对妈妈说:“妈妈,洗脚。”“我也给你讲小鸭子的故事。”由此,我们也会深切领悟到榜样、表率的作用。榜样、表率教育是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的一种方式。正如艾伦凯所强调的:榜样是习惯的基础,而习惯是人格的基础。我们要发挥榜样的作用,从而更有效的引导孩子会分享,为形成良好的人格打好基础。在家中,父母要经常主动地关心帮助他人,如给孤寡老人问寒送暖、给灾区人民捐衣送物等。
四、家园共同努力,创造和谐共享的环境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人格教育依赖于岁之前培养。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继续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会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因此,在对孩子进行人格、习惯培养时,家庭成员间一定要达成共识——好的习惯需要从小培养,这样将来才能更好的立足社会。我们为每个幼儿准备了一本“家中的好宝宝”记事本,请家长们将孩子在家的表现记录下来,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教育。老师有意在班中表扬在家表现出色的幼儿,树立榜样作用。同时,还要求家长也要做好榜样,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幼儿,让幼儿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都能感受到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当买了好吃的东西,家中老、少一起品尝,感受一家人在一起分享其乐融融的感觉。当家中来了客人,家长主动把好吃的拿出来给客人吃,把好玩的玩具给小客人玩等。如此,家园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培养。
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帮助引导幼儿形成有益于其终身发展的习惯,是我们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胡珊汪卫红学会分享,收获快乐——浅谈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教育》 2014.
[2]汤朝辉学生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培育探析《教育》2016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