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语感训练,提高语文素养

2018-02-12方发权

新教师 2017年12期
关键词:黄继光语感课文

方发权

语感,即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感受力,其正确、灵敏的感受反映,是语文素养的直接体现,这种能力是必须通过长期、系统、有效的训练、积累才能形成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加强语感训练应贯彻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中训练语感、培养语感,汲取汉语言文字的精华。下面就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语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加强朗读训练,悟情品味,培养语感

“读”是最基本的语言实践。唯有读,才得以悟,悟得其中的情与境,悟得汉语言文字的和谐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品读体验,充分理解课文中字词句段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充分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通声悟义,获得音韵之美、节奏之妙、意境之美、情感之美。

1. 巧设比较,引发想象、读中悟情。如教学《黄继光》一文,指导学生朗读“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他举起右臂,手雷在探照灯的光亮中闪闪发光”这段话时,先用扩句形式出示:

(1)黄继光站起来了。

(2)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

(3)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4)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他举起右臂,手雷在探照灯的光亮中闪闪发光。

教师先让学生比较(1)(2)两句,把(2)句中的“啊”“突然”和“!”所表达的惊喜、赞叹之情读出来。接着比较(2)(3)两句,让学生说说黄继光是在什么情况下站起来的,从而感受黄继光面对敌人疯狂射击时无所畏惧的气概。再比较(3)(4)两句,让学生说说此时看到了什么,心里是怎么想的,然后读出黄继光英勇歼敌的豪迈气概以及对黄继光无比崇敬的感情。这样巧设比较,引导学生感文、悟情、入境,合理想象,仿如置身于炮火纷飞的战场,亲眼目睹黄继光在枪林弹雨中昂首挺立的高大形象,崇敬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2. 突出重难点,引导分析,读中品味。教学艺术是移情的艺术。教师自己要入情,才能唤起学生的真情。教师先把自己的感情融进课文里,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去感染学生,然后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唤起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使师情、生情、作者情,三者融为一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品出文中所表达的深意,感悟文中所蕴含的哲理,感受作者所要表现的真情实感,有效地培养语感。如教学《狐狸和乌鸦》,要抓住“狐狸为了骗得乌鸦嘴里的那块肉对乌鸦的三次‘讨好”,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读”,去“品”,去“悟”,感知狐狸与乌鸦的内心活动,感悟两个角色的性格特点,然后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狐狸的虚情假意、阴险狡猾,乌鸦的得意、虚伪在学生的朗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学难点迎刃而解,“语感”也就跃然于学生的表情以及时缓时急、抑扬顿挫的朗读中了。

二、揣摩词句,发展思维,训练语感

优秀的文学作品,字里行间无不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在小学语文课堂进行语感训练与培养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字斟句酌,反复揣摩。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五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这一句的教学,笔者是这样进行的。先问学生:“这句话中‘屹立一词是什么意思?”学生答:“是矗立的意思。”显然,这样的解释是不够确切的。笔者接着问:“谁能说得更确切些?”第二个学生说:“就是稳固地站立着。”第三个学生说:“‘屹立是坚决不可动摇的意思。”笔者乘机追问:“谁能结合课文内容更准确地说说它的意思?”……笔者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评价,然后继续引导:“那么,‘五壮士屹立狼牙山顶峰又是什么意思呢?”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踊跃发言:“他们顽强地站在顶峰上,没有一点儿动摇。”“他们屹立在顶峰上的姿态就像个巨人。”“他们个个昂首挺胸,毫不畏惧。”“五壮士屹立在峰顶上,就如五座巨峰似的。”……这样从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确切地理解了词语的含义,而且进行了想象训练,把语言训练和发展思维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三、带入情境,激发联想,强化语感

语感与联想是相辅相成的,而联想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产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让学生的思绪在这一情境中肆意遨游,从而产生“内心视像”,自然而然的,学生就会把已掌握的语言文字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首先,凭借课文所描绘的形象,把学生带入课文语句所描述的情境里,充分理解课文所表现的语言形象,再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地創造联想补充,再造形象。如教学《月光曲》这篇课文,在指导学生领会贝多芬创作乐曲情境的这段话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背景音乐是《月光曲》。教师用舒缓、轻柔的语气范读描写环境的语句,然后指着画面进行旁白:“一轮明月,洒下清辉,万物披纱,万籁寂静。莱茵河畔远处一小茅屋内,显得格外幽静。贝多芬手按琴键,音符似潺潺溪水,缓缓流出,倾诉着人间的真诚与善良、美好与希望……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旁白以及美妙的旋律,学生在闭目聆听中,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课文内涵的理解就更加深刻,同时也强化了语感的训练。

其次,训练与培养学生语感要重视语言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进行语感训练,有时应还原或融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因为这种零距离的训练,更益于引发情感与思维上的共鸣。如笔者在教学《秋天》一课之前,先组织学生到郊外寻找秋天的足迹,在快乐的自然体验中,引导学生观察所见到的景物,并用诗一般的语言现场描述。到了学习《秋天》时,文中所描写的情境,自然就活生生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交融,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以及对丰收的喜悦之中,由此达到了训练语感、培养语感的目的。

可以说,语感是通往更高的语文境界的桥梁,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加强语感训练是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语感的训练,努力提高学生语感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endprint

猜你喜欢

黄继光语感课文
动作中的爱国精神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致敬英雄黄继光
背课文的小偷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战友给黄继光起绰号“八大员”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