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等收入群体的构成特征与新时代“精准扩中”策略

2018-02-12李春玲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统战工作新时代

摘 要:本文采用2001—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分析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构成特征。新时代,我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需要更加重视“调结构”问题,让更多的中等收入者进入中间收入群体和中高收入群体。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等收入群体的不同发展状况,我国宜采取“精准扩中”的政策思路。在农村地区,“扩中”是首要任务,要让更多的人脱贫致富。在城镇地区,“扩中”和“调结构”应该并举。在超大城市,“调结构”是工作重点,要创造条件让中等收入群体进一步提高收入。新时代,应积极研究和开展中等收入群体统战工作。

关键词:中等收入群体;精准扩中;新时代;统战工作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378(2018)01-0027-06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党和国家提出的社会发展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环。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这是我党首次提出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的政策目标。之后,历届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工作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提出:“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这里明确提出“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发展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標中提出:“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党的十九大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摆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在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一阶段安排中,提出“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部分,强调“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根据世界银行全球发展报告《2007全球经济展望:驾驭新一轮全球化的浪潮》采用的中等收入标准,2014年我国中等收入者在成年人口中的比例已达47.6%,接近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发展目标。然而,这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有一定差距。目前,绝大多数中等收入者还处于中等收入的低端水平,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银行10多年前制定的中等收入标准逐渐低于我国民众对中等收入水平的期望。基于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发展状况和构成特征,我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策略也需有所调整:从“普遍扩中”转向“精准扩中”,把“扩中”的工作重点放在调整中等收入群体的结构和促进中等收入者升级方面。

本文基于2001—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分析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构成特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精准扩中”策略方向,为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进一步扩大提供政策参考,为在新时代做好与中等收入群体存在高度交叉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一、中等收入群体的等级分布及年代变化

中等收入群体的划分标准多种多样[1],全球性的中等收入群体收入标准通常是以世界银行贫困线为参照系,日人均收入(或支出)2美元以下是贫困人口(1.9美元是世界银行确定的贫困线),2~9美元是低收入群体,10~100美元(有些学者提出10~50 、10~60、10~80美元等)是中等收入群体,100美元以上是高收入群体。这种定义方法最早在2002年由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布兰科·米兰诺维克和什洛莫·伊茨哈克提出[2],后来被广泛采用 。世界银行全球发展报告《2007全球经济展望:驾驭新一轮全球化的浪潮》采用这一标准来定义全球中等收入群体。本文也参照这种方法计算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

表1显示了2001—2014年我国高、中、低收入群体比例分布情况。表1中的低收入群体是日人均收入2美元以下,较低收入群体是2~9美元,中低收入群体是10~24美元,中间收入群体25~49美元,中高收入群体50~100美元,高收入群体是100美元以上。其中的中低收入群体、中间收入群体和中高收入群体共同构成了中等收入群体。中低收入群体是中等收入群体的下层部分,中间收入群体是中等收入群体的中间部分,中高收入群体是中等收入群体的上层部分。

表1显示,2001—2014的14年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快速上升,从2001年的8.1%上升到2014年的47.6%,平均每年增加接近3个百分点。在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快速上升的同时,低收入和较低收入群体比重则大幅下降。2001—2014年间,低收入群体比例从37%下降到18.4%,较低收入群体比例从54.8%下降到33.3%。与此同时,收入群体分布形态也有了极大的变化,2001年超过90%的成年人口处于低收入和较低收入群体之中,而到2014年接近半数成年人口步入中等收入群体。

不过,在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快速增长的同时,中等收入群体内部的层级构成形态极不合理。绝大多数中等收入者都处于中低收入水平,中间收入群体和中高收入群体的人很少,而且其比例增长缓慢。2001—2014年间,中低收入群体增长很快,其比例从7%上升到35.2%;中间收入群体的比例从0.8%上升到9.8%;中高收入群体则从0.3%缓慢上升到2.6%。

表2进一步显示,中等收入群体内部等级形态是典型的倒丁字型结构。在2001年,接近90%的中等收入者处于倒丁字的底部(属于中低收入群体),接近10%的中等收入者处于中间和上层(属于中间收入群体和中高收入群体)。到2014年,倒丁字型结构仍然没有改变,接近75%的中等收入者处于倒丁字的底部(属于中低收入群体),只有5.5%的中等收入者处于顶部位置,仍有20.6%的中等收入者处于中间位置。endprint

中等收入群体的理想形态是纺锤型,即中间收入群体的比例高于中低和中高收入群体。这表明,当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发展不仅需要“普遍扩中”,让更多的人进入中等收入群体;而且需要“调结构”,让更多的中等收入者进入中间收入群体和中高收入群体。

二、中等收入群体等级结构的地区差异

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和内部结构存在极大的地区差异,城乡之间、中小城市与特大城市之间的中等收入群体发展状况极不均衡。

表3 显示了农村地区、城镇地区以及北京、上海和广州的高、中、低收入群体比例,反映出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在城市和农村存在明显差异:农村地区的中等收入者比重只有28.2%,城镇地区为63%,北京、上海和广州的中等收入者比重高达79.8%。表4显示了各地区中等收入群体不同的分层形态。在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最高的北上广等超大城市,中等收入群体内部等级形态为金字塔型,略超过半数的中等收入者处于中低收入水平,接近30%的中等收入者处于中间收入水平,接近10%的中等收入者处于中高收入水平。整个城镇地区的中等收入群体的形态则介于倒丁字型与金字塔型之间,超过70%的中等收入者处于中等收入的低端,接近20%的中等收入者处于中间,处于高端的比例很低。整个农村地区的中等收入群体分层形态是典型的倒丁字型,60%多的中等收入者都处于低端。目前中等收入群体的内部结构形态,不论在农村地区、城镇地区还是中等收入者比重很高的北上广等超大城市,都没有形成理想的纺锤型结构。

鉴于城乡中等收入群體的比重和形态不同,各地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政策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在农村地区,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较低(占28.2%),绝大多数人口(占71.6%)还处于低收入和较低收入水平。因此,农村地区“扩中”的首要任务是让更多的人脱贫致富。在城镇地区,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达到了63%,但是绝大多数中等收入者处于中低收入水平。因此,城镇地区的“扩中”和“调结构”应并举,既要提升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还要让更多的中等收入者进入中间收入群体和中高收入群体。在超大城市,绝大多数人口已经进入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者比重高达79.8%,但多数中等收入者还处于中等收入的低端水平。因此,在超大城市“调结构”是工作重点,要创造条件让中等收入群体进一步提高收入。

三、中等收入群体的文化水平状况

在所有的现代社会中,个人的文化程度与其收入水平都存在明显的关联。教育水平越高,收入水平往往越高,成为中等收入者的可能性也越大。表5充分显示了两者之间的关联。接近90%的未上学者和接近80%的小学文化程度的人都处于低收入和较低收入水平,这两个文化程度的人成为中等收入者的比例极低。而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当中,仅有10%左右处于低收入和较低收入水平,接近90%成为中等收入者。可见,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特别是提高青年人口的文化水平,会有效地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不过,并非接受了高等教育就必然成为中等收入者,实际上有相当数量的大学毕业生未能进入中等收入群体。虽然文化水平越高,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可能性越大,但大专或高职毕业生中有14.2%处于较低收入群体,3.7%处于低收入群体;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的毕业生有8.6%处于较低收入群体,2%处于低收入群体。目前,拥有大学学历的低收入者数量还较为庞大,在一些大城市中形成了极为特殊的“蚁族”群体。这既制约了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也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因此,“扩中”和“调结构”需要特别关注大学毕业生群体。调查数据显现,在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当中,10%左右的人属于较低收入和低收入群体,他们大部分是近年来毕业的大学生。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提升他们的工资水平,有助于他们尽快脱离低收入或较低收入群体,进入中等收入者队伍。目前,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在生活成本极高的城市发展,各地政府可通过提供免费、优惠、非盈利的公共服务计划,降低年轻人的生活成本,改善其生存境遇,促进其事业顺利发展,让青年人更快地进入中等收入群体,较快地由中等收入群体的下层进入中上层。

四、中等收入群体的年龄结构

年龄对收入的影响与教育对收入的影响不同,并不一定是年龄越大收入越高。表6 列出的不同年龄群体的收入分布,反映出年龄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一般来讲,在中等收入者成长历程中,年龄具有一定优势。在同等教育水平、专业技能、就业状态等条件下,年长者比年轻人更有可能成为中等收入者。不过,由于年轻人拥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专业技能、更多地聚集于城市和从事非农职业,青年人中的中等收入者比重远高于中年人和老年人。中等收入者比重最高的是25~29岁年龄组,其比例高达69.7%。随着年龄递增,中等收入者比重逐步下降。60~64岁和65~69岁年龄组中,中等收入比重分别下降到27.8%和25.6%。与此同时,这两个群体的低收入者和较低收入者比例分别达到74.1%和74.3%,而25~29岁年龄组的相应比例为29.9%。

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大量老年人口处于低收入和较低收入水平,将加剧相应社会问题,给社会和子女增加经济和人力负担。与此同时,最小年龄组(20~24岁)也存在相当高的低收入和较低收入人群比例,31.8%和13.8%的人分别处于较低收入和低收入水平。这批年轻人大多教育水平较低,进入中等收入群体有一定困难,有可能长期甚至终身停留在低收入或较低收入状态。另一方面,虽然25~29岁和30~34岁两个年龄组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较高,但是这两个年龄组的青年人较多生活在生活成本较高的城市,承受着多重经济压力,他们维持小康生活所需要的经济支出远高于中老年人。因此,较高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并不意味着青年群体中的多数人全面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

“扩中”和“调结构”政策既要关注青年群体中的低收入者,也要关注退休人员群体。大量的老年人处于低收入和较低收入水平,将影响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提升。由于我国现阶段养老金和养老保障水平较低,目前约有75%的60岁以上人口处于低收入和较低收入群体,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农村老人,另一部分是城镇退休人员。有些人在职期间是中等收入者,退休后落入低收入和较低收入群体。提升养老保障水平,缩小在职待遇与养老待遇的差距,也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endprint

五、新時代的“精准扩中”策略

中共中央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如果把小康社会目标落实到人民生活层面,把中等收入水平作为全面小康生活的前提条件,那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多数人过上小康生活,即需要至少超过半数的人成为中等收入者。根据过去十几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增长态势,到2020年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超过50%的问题不大。“十三五”期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收入增长速度较前一个时期有所放缓,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增速也会相应放缓,但只要经济增速保持在5%~6%左右,中等收入者比重将会继续提升。保守估计,“十三五”期间,中等收入者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到2020年中等收入者比重将达到54%左右。这意味着超过半数人口过上了小康生活,可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如何使达到低水平小康生活的中低收入者迈入中间收入和中高收入群体,过上中等或较高水平的小康生活,仍然任务艰巨。虽然经济持续增长将会使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继续增长,但政策扶助是加快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提升的关键因素。“十三五”规划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基于过去几十年扶贫和减贫实践经验,中国已经总结出“精准扶贫”的思路和措施。但是,对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我国目前还未形成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政策思路和具体措施。

基于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构成特征,我国新时代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政策不应简单强调“扩中”,还需要注重“调结构”,即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中等收入群体发展状况,实施相应的政策思路,以达到“精准扩中”的效果。在农村地区,“扩中”是首要任务,要让更多的人脱贫致富。在城镇地区,“扩中”和“调结构”应该并举,既要提升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还要让更多的中等收入者进入中间收入群体和中高收入群体。在超大城市,“调结构”是工作重点,要让步入中等收入群体的人进一步提高收入。另外,“扩中”和“调结构”需要特别关注两个群体,一类是大学毕业生,另一类是退休人员。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提高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有助于他们尽快脱离低收入或较低收入群体,加入中等收入者队伍。提高养老保障水平,缩小在职待遇与养老待遇的差距,也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参考文献:

[1] 李春玲.中国特色的中等收入群体概念界定——绝对标准模式与相对标准模式之比较[J].河北学刊,2017(2):154-162.

[2] Ilanovic B.and Yitzhaki S.Decomposing World Income Distribution:Does the World Have a Middle Class? [J].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Income and Wealth,2002 vol.48,No.2:155-178.endprint

猜你喜欢

统战工作新时代
民办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统战工作面临的困境及路径选择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高校基层多党派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思考
民进的责任担当
国有企业统战工作的创新性研究
新时期高校统战工作的特点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