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化进程中体育公共资源的结构性短缺分析与供给侧改革研究

2018-02-12刘艳霞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公共资源进程城市化

刘艳霞

(龙岩学院体育学 福建龙岩 364000)

在城市化进程发展下,中国农村逐渐转变和发展。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中叶,一百多年来,受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军阀割据的困扰,中国经过了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城市发展道路,城市化的发展非常不均衡。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人口在逐渐流动,加快了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将城市化建设作为新一轮社会变革和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地理条件,城市化的社会变革对体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推动了体育迈向商业化、职业化、社会化。自十八大以来,中国的体育事业虽已进入了全民建设事业蓬勃发展时期,但分析发现,也存在资源的严重短缺、失衡以及供需不足等现象。因此,为了推进体育公共资源的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应从供给侧结构进行改革。

1 城市化进程对体育公共资源配置的新要求

城市化是伴随着经济和生活的两大功能而获得提升的,是一个动态复杂多维度系统工程。随着中国的人口数量变动、分布、结构的变动,实现了经济结构、产业的不断升级和优化,也促进人口素质的不断提升。而受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为了提升人口素质,为其发展提供一种途径,可以在体育公共资源中,对其规模、层次以及空间需求等提出新的要求。

1.1 城市化要求体育公共资源供给要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由于社会群体的不同,他们参与体育的目的、条件以及需求、时间等各个要素都是不同的。事实上,城市化进程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如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收入结构等。也就是说,城市化进程要求体育公共资源供给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在对《大众体育健身需求特征及影响》的研究中,罗旭从社会分层的角度上,指出文化程度与体育需求呈正相关,体育公共资源的获取,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公众,其提出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尤其在城市化发展下,人们对体育健身也提出不同的建设需求。在十八大的发展背景下,更要对其存在的差异化进行分析,保证能实现体育公共资源的针对发展。

1.2 城市化要求体育公共资源要有足够的供给量

城市化建设最显著的社会现象就是人口规模的扩大以及大规模地迁徙。体育公共资源具有非排他性和稀缺性的特征,隶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这和交通道路、医疗、教育等资源相同,随着体育人口逐年增加,在健康意识的推动下,能产生“拥挤效应”。因此,为了保障人均体育公共资源拥有量,城市化进程中,应该增加公共体育场地和公共体育设施,体育公共资源供给量要足,以实现体育资源的充分应用。随着城市化建设规模的逐渐壮大,在体育公共资源支撑下,为了提供更多经济,确保其提供充足资金是非常必要的。在这种建设下,能实现体育公共资源多个方面的充分应用和供给,尤其是人均体育公共资源的拥有量、享受度、经费投入等都需要体育公共资源供给量要足。

1.3 城市化要求体育要合理规划、配置公共资源

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城市化作为社会改革的突破点,特别是政府的体育公共服务,在新的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根据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对体育公共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制定充分的规划空间。同时,还要具有现代社会发展下的步行空间理论,公共资源的可达性、可入性决定了市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空间可达性是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的基本决定因素。因此,为了使公民享受到应有的体育权利,体育公共资源的空间配置应该在充分考虑市民的居住分布情况下,遵循空间区位理论,确保人们都对体育公共资源充分使用,实现共享化发展。

2 城市化进程中体育公共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体育公共资源供需错位,呈现资本追求利益的态势

在改革开放、计划生育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城市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老龄化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多方关注的焦点。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中国呈现出老年人口低龄老人居多、“未富先老”的特征,并且这一现象不断转移到城市。“空巢老人”现象的产生,“家庭供养”等问题的出现,如何保障老年人身心健康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发展老年人体育,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才能促进社会稳定。随着中国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市场化的体育资源并没有迎合老年人群的体育需求,只迎合了年轻人快捷走的体育需求,如实现的健身方式的多样化,保证健身器材的充分使用,保证健身场地的高端化等。为了满足老年人获得快乐、存在、满足等方面的情感需求,拥有更多空闲时间的老年人,需要通过集群的体育活动,获得身体上的健康需求。由此可见,从供需结构匹配的原理上来说,体育公共资源的配置应该充分考虑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等群体的体育需求类型和规模,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应该着重强化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活动需求,提高市民尤其是老年人的幸福感。为了有序地开展承载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应强调社区硬件载体的建设。目前,中国的市场形势呈现出资本追逐利益的态势,体育公共资源的投放忽视了对老年人体育需求,比较关注具有消费潜力的年轻人,从而导致供需错位。

2.2 城市化导致公共体育资源供给数量不足

卢元镇曾经指出:“总量不足”和“现有的体育设施偏差”是群众体育设施中的两大问题。在群众体育设施方面,美国等发达国家人均是中国的100倍,而在大型体育场馆方面,中国供国际比赛的大型场馆有6 000个,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和中国相比。但作为竞技体育服务,体育场馆严重超标,满足于一般城市居民的场地严重不足。第六次普查资料显示,全国范围内城镇体育场地的面积达到了13.37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有1.83m2,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3.17个。中国第五次调查结果的分析,中国的城市体育面积和城镇体育面积逐渐增加到40%左后,所以说,在全国范围内,体育公共资源的增长速度也在逐渐提升,其速度高于人口的增长速度。受就业收入、教育资源等优势的影响,东部沿海城市及中部相对发达城市中,体育公共资源供需矛盾,并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尤其是在一线、二线、三线城市中体育公共资源呈现出紧张的态势。

2.3 城市居民区的分布与体育公共资源分布的空间错位

目前,中国大多体育公共资源的空间规划没有考虑居民量的空间分布,如广场舞和大型体育馆,发现城市居民和体育公共资源在空间部分范围内,存在一定错位现象,在整体上对体育公共资源的应用造成一定不平衡性,无法促使其利用效率的提升。广场舞面对的竞争趋势和大型体育场馆闲置问题,都说明居民在选择区域中展现出一定需求。当前,政府为其投入的体育场地开放时间短,利用效率低,不仅与居民区距离远,其收费标准也不合理。对于社会上新建的场地,一般重视对市场效益的思考,虽然分布在居民区附近,但是呈现出小而全特征,健身项目的设置不全面,主要以年轻人为消费群体,健身功能单一,由此形成了体育公共资源的结构性短缺,如奥运会的举办,政府为其投入了大量资金修建。但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2015年北京的体育公共资源相对群体的需求明显欠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6m2,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比2013年下降了3.8%。这类场馆一般使用大型比赛、演出等,比如鸟巢、水立方等场地,普通大众是无法享用的。另外,单位的场馆对外开放时间非常有限,大量体育场馆主要集中在小、中、大学校,因此,北京人均使用公共资源更少。

3 城市化进程中体育公共资源供给侧改革措施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体育公共资源的供给以及引发的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文章通过广场舞实践与体育公共资源不足深化现象的剖析,从城市化进程的角度出发,得出造成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化与体育公共资源在供给上产生很大矛盾,特别是体育公共资源不够充足以及在城市化建设下,所产生的市民空间分布以及城市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得体育公共资源的供需错位矛盾加剧,城市化规划的扩大致使体育公共资源总量不足。

3.1 参照城市发展规划布局,创新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制度

目前,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很多城市盲目追求“高、大、上”,城市建设脱离实际,城市建设格局受到严重破坏,地标建筑、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层出不穷,过度追求经济效益,难以做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人们对生活的追求趋向精神层面,超越了谋生的层面。因此,政府要加大力度实现城市软实力发展,促进城市硬实力的建设,保证在积极执行下,能满足人们追求的物质需求,也能将其作为精神文化发展的重点。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下,对体育公共资源进行有效协调也是非常必要的。另外,为了保证公民健身的各项相关工作的扎实推进,根据当前公民建设公共服务相关制度供给不足的客观现实,制度创新是解决的重要渠道。第一,为了能够提高效率,对制度进行创新,确保各个组织行为的规范发展,保证工作目标的获取。还要在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中,基于一定发展原则对其进行创新设计、补充和完善,主要在于政府层面。同时为了保证体育公共服务制度的供给,要基于中国制度,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制度,促使体育公共资源服务体系在稳定发展,形成上下联动机制。第二,由于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推进客观存在地区性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各省、市要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体育健身条例,保证各个制度的充分应用,并在为公民提供保障的同时,实现体育公共资源的充分供给。第三,面对民众体育需求的剧增,为了增强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的承接能力,政府部门应调整工作思路,加强政府主导,盘活社会力量和市场,做好顶层设计,配套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从而进一步完善体育公共资源管理制度。

3.2 基于供给侧改革思路,对现有体育资源进行整合

通过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报道和要求分析,中国基于宏观调控发展,要具有中国特色:仅仅围绕着“民生优先”的社会发展方向,抹除“政绩化、功利化”城市发展规划,努力打破以往“竞技体育为中心”场馆建设原则,注重理性的“供给管理”。首先,为了保障专项资金和专门规划,以“最佳服务半径”为原则,强化社区体育公共资源建设,实现“500迷健身圈”,这样不仅能给市民提供很大方便,也使其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其次,基于共享经济理论视角下,为了解决学校、单位的后顾之忧,要加强目前学校、单位的体育资源充分利用合理途径的探索,保证在对资源进行开发期间,对能耗问题、费用问题以及安全等进行解决,也能对各个方面的问题充分应对,尝试由政府管理向“政府-社会-市场”综合治理转变,从而真正的盘活市民身边的体育资源。第三,在社会发展下,为了对体育公共资源进行协调和配置,基于发展理念,对目前的体育公共资源教学挖掘,以促使其具备良好的公益特诊和社会特征,如事业单位体育场馆、学校体育场馆等。最后,要因地制宜的开发、改造更多的体育休闲项目,基于人们的发展需求,引导老年人在生活中进行散步等,并为其创建适合的场地以及合理的锻炼方式。

3.3 发挥市场机制的“无形之手”,避免资本追求利益

市场机制被视为人类迄今为止最具效率的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手段,它的神奇之处就是:市场秩序的形成具有多层次的信息机制,归因于一种自下而上的无序力量。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深,在体育资源配置中,中国已经构建了市场机制,截止2013年,体育事业在发展下,GDP达到当年的0.63%,已经达到3563亿万。2014年,国家将体育产业与全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实现了中国对体育市场化改革认识又进一步深入。

从体育资源配置的实践来看,为了避免政府过多与不当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建立有效市场要走出“完全竞争既有效”的思维范式。而在城市化进程中,为了避免资本追求利益,建立体育资源配置的有效市场必须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方面,为了公共权利的不恰当干预,有效的市场必须尊重市场机制的内在规律,让市场要素的功能回归本源;另一方面,通过对市场中其存在的各个缺陷进行分析,要对当前资源充分应用,促进其充分发展,要将其带入到完全竞争的环境中。同时,也将获得更高的社会效益。如完全市场化的资源配置在公共体育资源配置中,有可能造成政府公共责任的缺失,这难以体现公益性,服务价格过高。必须认识到,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地深入,建立体育资源配置的有效市场,必须要加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市场格局,按照一定发展规律,对市场资源进行配置,并根据体育事业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发展规律等进行分析,全面对其总结,保证实现各个产业的独立化,促进体育产业体系的合理布局,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猜你喜欢

公共资源进程城市化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构建及体制机制创新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与展望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国际收支统计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云南省积极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标准化工作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
公共资源要姓公
俄罗斯现代化进程的阻碍
云南省搭建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