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雏鸭浆膜炎混合感染的诊治
2018-02-12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桂岭镇水产畜牧兽医站, 广西 贺州 465350)
0 引言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氏杆菌引起的疾病。临床主要特征为纤维素性心包炎、关节炎、脑膜炎等,临床上常因消化道感染,排黄色或乳白色稀粪而误诊为大肠杆菌病,延误疾病的治疗。同时由于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给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
1 发病情况
2016年8月10日,八步区养鸭户邓某引进麻鸭300只在河边饲养,15日龄时见有黄绿色或黄白色的稀粪,食欲下降,畜主采用腹泻类药物如氟派酸(原粉)等进行防治,疗效不明显,7 d内死亡病鸭26只,死亡率高达8.7%。笔者就诊可见鸭群食欲不振、精神不振,发病率达13%。
2 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
雏鸭食欲下降,精神萎顿,两腿无力,不愿行走。羽毛凌乱,呼吸异常,眼睛和鼻孔有浆液或黏液性分泌物;排白绿色稀粪;少数病鸭共济失调,歪头斜颈,受惊吓可见歪颈转圈等。畜主反映,在此养殖已有3年多,以前都是散发,一般用药后没有爆发过疫情。今年养猪效益下降,鸭价格不错,就加大养殖密度,批次间隔20 d左右,时间短。目前鸭场存栏3批鸭,每批间隔15 d,大鸭与小鸭之间用塑料网相隔,现场可见隔离不严,常有小鸭混入大鸭场的现象。同时可见鸭场粪便到处乱堆,清理不及时;调查中还发现,畜主防疫意识淡薄,以为鸭场水源流动,病原少,不按时防疫时有发生,没有严格的免疫程序。其中调查到此批鸭群尚未接种大肠杆菌-浆膜炎二联苗。
3 剖检变化
将病死鸭剖检,可见最主要病变为内脏器官的浆膜炎,心包炎、肝周炎、脑膜炎的症状轻微。剖检12例病死鸭,3例有明显的心包积液,心包膜粘连;4例见肝脏肿大明显,肝表面出现灰白色纤维素性假膜;2例腹腔积液;3例无明显可见变化;8例病鸭可见肠壁变薄,肠管内液体充盈,有出血点;3例有神经症状的,可见脑膜充血出血。
4 实验室诊断
(1)根据发病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剖检,笔者初步判断为鸭传染性浆膜炎,病发感染大肠杆菌病。
(2)药敏实验。结果发现此鸭群感染病菌对氟派酸不敏感,对磺胺二甲基嘧啶钠、林可霉素中敏,对庆大霉素、泰乐菌素、先锋类具有高度敏感性。
(3)送检。由于病情比较急,笔者在综合治疗的同时,将病料20份送检确诊。结果显示,里默氏杆菌和大肠杆菌反应阳性。确诊为鸭传染性浆膜炎和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
5 防治措施
(1)清理鸭场粪便,将粪便运至远离鸭场地段,同时鸭场用石灰水或1∶2000的聚维酮碘对全场地面进行彻底消毒;每周1次;同时周围环境用2%~4%的烧碱消毒1~2次。
(2)将鸭群进行药物治疗。①对病鸭35只进行离隔治疗:肌肉注射头孢噻呋鈉粉针,每只0.05 g,1次/d,连用3 d;或肌肉注射庆大霉素,每只0.5万IU,1次/d,连用3 d;2种药物或交替使用。②对假定健康鸭群进行治疗和预防用药。鸭群用甲砜霉素粉500 g拌料200 kg,连喂3~5 d,饮水中泰乐菌素+多维自由饮用,直到病情控制为止。③接种大肠杆菌-浆膜炎二联苗, 0.5 mL/只。
采用以上综合措施,2 d后病鸭鸭群食欲、精神见明显好转, 7d后得到控制,期间死亡11只,治愈率68.6%。假定健康群用药1周后注射大肠杆菌-浆膜炎二联苗,15 d后鸭群恢复正常,病情得到控制,期间死亡雏鸭44只,治愈率达81.5%,疗效显著。
6 结语
本次疾病发生的原因一是鸭场消毒不严,鸭场长期使用后存在病原菌;二是免疫程序不科学,没有对鸭群进行及时免疫;三是鸭群密度大,秋季昼夜温差大,通风不良,造成雏鸭抵抗力下降;四是大小鸭混养,环境中存在有大肠杆菌和里默氏菌致病菌。
建议养殖户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因素,提供优质饲料和洁净饮水;抓好环境消毒,及时清理粪便等;及时疫苗接种,提高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