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病因分析及综合防治措施
2018-02-12,
,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动物卫生监督所,陕西 渭南 714000)
0 引言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仔猪呕吐、腹泻及高死亡率为特征[1],主要发生在2月龄以内仔猪,2月龄以上青年猪很少发生,育成猪和育肥猪只是有轻微厌食和腹泻症状[2]。猪传染性胃肠炎传播速度快,一般7d即可耐过。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养猪业的快速发展,一些常见疾病越病率呈上升趋势,例如猪胃肠炎病愈发严重,给养猪企业及养殖户带来一定经济损失,
1 发病原因
1.1 饲料品质因素
在饲养过程中,特别是散养户为了节约成本,在饲料中一些不易消化的草料、霉变的草料及冰冻的饲草等都会刺激猪胃肠道黏膜,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运动,从而导致猪胃肠道发生卡他性炎症,最终引起猪胃肠炎症。
1.2 饲养管理因素
在饲养过程中,若突然更换饲料改变了猪的采食习惯,导致猪群在采食不适应,或在饲喂过程中饱、饥不均,这些都容易引起胃肠炎。另外,养殖场管理不规范,环境卫生差,不重视消毒工作,这也为胃肠炎病的发生直接或间接地提供了条件。
1.3 气候原因
在饲养管理过程中,还要注意仔猪的保暖问题,以防温度过低或气温骤降,没有及时采取保暖及防潮措施,刺激胃肠而诱发胃肠炎。
1.4 用药不合理
在饲养过程中,若滥用抗生素药物,容易导致猪胃肠道内的微生物菌群紊乱,最终引起发生胃肠炎[3]。
1.5 疾病
当猪发生副伤寒或消化不良等疾病时,易继发引起胃肠炎。
2 流行特点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传染源为病猪或带毒猪,不同年龄阶段猪均可发生,主要多发生在2月龄以内仔猪,育成猪和育肥猪很少发生,2月龄以内仔猪发病率较高,死亡率100%。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多发生秋、冬及早春寒冷季节,气温骤变时易发生。在新发病猪群,几乎全部都可感染,在老疫区则呈地方流行。
3 临床症状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的潜伏期较短,病毒传入1~2 d大部分猪均可感染发病。仔猪典型症状就是表现为呕吐、水样腹泻,粪便呈淡黄色或淡绿色,水样粪便中常含有凝乳块,恶臭,仔猪迅速脱水,精神萎靡,吮乳减少或停止,个别患猪卧地不起,2~5 d死亡。耐过7 d的仔猪慢慢恢复正常,但生长发育受到影响。育肥猪和成年猪只表现出轻微的厌食症和腹泻,不需治疗,很快即可恢复正常。
4 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在胃和肠道,胃内膨胀积食,有大量凝乳块,胃黏膜充血,个别病例还有出血点,小肠内充满淡黄色或淡绿色水样稀粪,含有气泡和凝乳块,肠壁变薄,肠系膜淋巴管内缺乏乳糜,肠系膜淋巴结肿胀[4]。
5 诊断
中和试验、荣耀抗体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及环状沉淀试验等均可检测猪传染性胃肠炎。
5.1 猪副伤寒
猪副伤寒又称为沙门氏杆菌病,是由沙门氏杆菌引起的猪传染病,急性病例为败血症变化,慢性病例为大肠坏死性炎症及肺炎。主要多发生在1~4月龄仔猪,成年猪几乎不发生。
5.2 仔猪黄白痢
仔猪黄痢是又叫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由一定血清型大肠杆菌引起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排黄色稀粪和急性死亡特征。主要发生10日龄以内乳猪,以1~3日龄最为多见。仔猪白痢又称为迟发性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某些血清型所引起,临床上以排灰白色稀粪为主要特征,主要多发生在10~30日龄以内仔猪,以10~20日龄最为多见。
6 综合防治措施
6.1 预防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秋、冬及早春季节的保暖工作,通风换气时要注意贼风。
(2)免疫接种。及时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疫苗,最好是从母猪开始预防。
6.2 治疗措施
由于此病发病率高,传播速度快,一旦发生仔猪发生传染性胃肠炎后,隔离和消毒等措施作用已不是很大,加之康复猪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猪发病流行后即可停止,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保温工作,尽量提供30℃左右的环境,干燥无贼风,多给准备些易消化饲料,仔猪需要进行补液、补液盐等,防止脱水,预防酸中毒。
(2)提供干净的饮水,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等。
(3)仔猪腹腔补液,使用链霉素进行治疗。
(4)氯化钠5 g、氯化钾2 g、葡萄糖20 g,氯霉素1 g,冷开水1 000 mL混合,轻度脱水50 mL,中度脱水100 mL,高度脱水150 mL,将配制好的补液盐拌入饲料中或让猪自由饮用。
(5)有脱水症状:0.9%生理盐水150 mL、5%葡萄糖500 mL,葡萄糖酸钙1.5 g,VB61 g、阿托品5 g、氯霉素1 g,静脉注射或腹腔注射。
(6)阿托品5 g、氯霉素1 g、氯化钾1 g肌注注射。